反對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曾經是世界最突出的人權問題之一。1960年3月21日,南非德蘭士瓦省沙佩維爾鎮的黑人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反對種族歧視,遭到南非軍警強勢鎮壓,造成了震驚世界的「沙佩維爾慘案」。為了紀念這一反對種族歧視事件,1966年聯合國大會宣布3月21日為消除種族歧視國際日。
剛剛過去的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再一次喚醒人們面對曾經這一世界最突出的人權問題。其實不止「沙佩維爾慘案」一直以來警醒著為消除種族歧視日努力的志士仁人,美國黑人受種族歧視的荼毒也由來已久,他們為爭取與白人平等的權利付出了血的代價。
1955年12月1日,在美國蒙哥馬利市的一輛公交車上,發生了一樁再平常不過的事:一位叫羅莎•帕克斯的黑人裁縫因為拒絕為白人讓座而遭到逮捕。事件激起當地黑人的憤怒,為抗議公車上的種族隔離政策,黑人居民發起了抵制公共汽車的運動。
美國黑人農奴運動
這個看似簡單的事件,之所以會引發大規模的黑人反抗運動,是因為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多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其種族歧視問題由來已久。從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人被運到新大陸開始,黑人便作為奴隸長期在美國備受歧視與奴役。
種族歧視在公交車上表現尤為明顯
伴隨著奴隸制的合法存在,種族隔離制度曾在美國十分盛行。在美國有些地方,法律甚至明確規定黑人與白人在公交車、餐館等公共場所內需分隔,且黑人必須給白人讓座。雖然1865年美國聯邦憲法第13條修正案宣布廢除奴隸制,但奴隸制並沒有因此而在美國絕跡。
部分黑人寧願坐的士,也不坐受白人歧視的公交車
直到1964年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案》,禁止在公共場所實行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美國才從法律意義上還黑人以平等權利。但作為曾長期合法存在的奴隸制和種族隔離制度,其影響根深蒂固,生活中黑人被歧視的現象依然隨處可見。
1955年美國黑人反對乘坐公交車種族歧視的鬥爭
黑人極端地放火燒當時著名的灰狗巴士
公交車上的座位,黑人和白人被前後分隔開來
公交車上大部分都是白人座位,只有後面少數幾排黑人座位
就算白人座位空著,黑人也不能坐,只能站在後面
這一事件極大地刺激了黑人群體內心長久以來的憤懣與委屈,他們強烈要求改變地位不平等的現狀。年僅26歲的年輕牧師馬丁·路德·金被推舉為抗議運動的領導人,他在教堂舉行了一次領導人會議,決定在12月5日星期一安排「拒搭公交車的抵制行動」。
種族隔離規定被廢除後,馬丁·路德·金(後排左)和兩位長期活躍於抵制運動的黑人牧師首次乘坐蒙哥馬利公車的場景
這次會議大約有50位黑人牧師及專業人士到場,他們分析了人們會為了帕克斯太太在黑人社區的地位而聚集的形勢,並對抗議運動進行了各種後果預測。當拒絕乘坐公交車的口令通過一個教堂傳到另一個教堂的時候,幾乎所有的黑人都給予了響應。
他們組織起小車隊運送黑人上班,大多數黑人則乾脆步行上班。當局進行了報復,100名聯合抵制的領導人受到指控,許多人被投入了監獄。白人種族隔離主義分子採取了暴力行動,四座黑人教堂發生了炸彈爆炸案。
他們忍受著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奔走在上下班的路上。許多黑人被白人老闆解僱,但他們並沒有屈服。他們堅信一個人的尊嚴是上帝賜予的,任何律法和威權都不能將其剝奪。因而當他們唱著靈歌,唱著那些由祖先們的苦難浸泡出的深沉旋律,手挽著手上班時,路兩旁的許多人淚流滿面。
這場抗爭以「非暴力抵抗」的方式持續了381天,最終美國最高法院宣布阿拉巴馬州的種族隔離法律違反憲法,蒙哥馬利市公車上的種族隔離規定也被廢除。馬丁·路德·金牛刀小試,一戰成名,逐漸成長為黑人爭取自由和平等權利運動的領袖。
此後,美國社會在一次次的非暴力抗爭運動衝擊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動蕩之中,但種族隔離法律的非正義性卻被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所認識。受到這些抗爭運動的鼓舞,越來越多的黑人挺身而出爭取自己的權利,黑人民權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並在美國南方形成高潮。
1963年8月28日,馬丁•路德•金在首都華盛頓廣場的林肯紀念堂前舉行了規模浩大的黑人集會。他面對25萬聽眾發表了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酣暢淋漓地抒發了黑人對自由與平等的渴望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振聾發聵、盪氣迴腸。今天,這篇演講已成為人類歷史上流傳最廣、最有影響力的演說之一,激勵著全世界渴望平等和自由的人民為了夢想而不斷奮鬥。
1964年,美國國會在通過了《民權法案》,宣布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政策非法,美國黑人在林肯總統頒布《解放黑奴宣言》102年後終於在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方面獲得了法律上的平等。馬丁·路德·金也因此榮獲了1964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達到了事業的巔峰。
馬丁·路德·金租住的海濱小屋被無名人士襲擊,玻璃門上留下彈孔
雖然看起來馬丁·路德·金主張的非暴力抗爭道路很順利,但實則充滿了爭議與危險。因為很多抗爭行為直接違反了當時的種族隔離法律,南方各州政府對運動進行了殘酷鎮壓;他本人也多次被捕入獄,三次遭到暗殺,最終也沒能逃脫刺客的子彈。
馬丁·路德·金在洛林汽車旅店中槍倒地
1968年4月4日晚,馬丁·路德·金在田納西州孟菲斯市洛林汽車旅店二層被種族主義分子暗殺,終年39歲。他死後更獲得無數人的敬仰和懷念,美國有無數條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每年一月的第三個星期一被定為馬丁·路德·金紀念日,是整個美聯邦的假日之一。
馬丁·路德·金輕拍著一名幼小抗議者的背,鼓勵他為權利抗爭到底
蒙哥馬利事件只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一個開端。它預示了未來10年裡席捲整個南方的聲勢浩大的抗議運動的方式和精神狀態:群情激昂的教堂集會,配合當前戰鬥的讚美詩,尋找失落的美國精神,讚揚非暴力,渴望奮鬥與犧牲。
但可惜的是,時至今日,少數民族特別是黑人,仍處於美國社會的最底層,甚至到了2006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還出現一名白人女司機強迫車上的黑人學生給白人學生讓座的現象。另外,亞裔、非裔等移民群體在美國的處境也比較堪憂,值得重視。
(上海汽車博物館原創出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
關註上海汽車博物館,一起探索好玩有趣的汽車故事(微信公眾號:shqcb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