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深圳3月18日專電 題:別讓例行檢查成了「貓捉老鼠」的遊戲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趙瑞希
日前媒體曝光氯離子超標海砂大量流入深圳建築工地。對此,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公布了兩組數據:2012年全年建築用砂例行抽檢不合格率3.9%,今年3月14日媒體曝光當天突擊抽檢不合格率9.7%。聽到這個消息,e哥想問:兩次數據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深圳市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主任劉南淵對此的解釋是:「突擊檢查情況下,(不合格率)一般比例行檢測要高一些。例行檢查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做得好一點。」而且,由於氯離子是否超標並非強制檢測項目,因此監管部門只是每個季度進行一次例行檢查,「有懷疑的」時候才進行不定期抽查。
e哥突然明白為什麼有差距了,原來是不定期抽查太少了,而例行檢查的時間和套路早已被混凝土攪拌站摸透了:相關部門要來檢查的時候,就進合格的砂子;平常沒人檢查的時候,就進不合格的砂子。
這說明,例行檢查正在走向形同虛設的境地,政府在監管上存在巨大漏洞。在這一漏洞的存在下,9.7%的不合格率顯然更真實,更準確。
氯離子超標是引發鋼筋鏽蝕的一個重要因素。海砂可以用於建設工程,但前提是必須經過淡化處理。然而,近一成的氯離子超標海砂被用於生產混凝土,那麼轉化到建築項目上的有多少?又會埋下多少房屋安全隱患?
對此,監管部門並沒有給予一個明確的說法,只是表示已帶回15家使用不合格海砂的混凝土生產廠商的生產記錄、供貨單,將進一步統計不合格海砂用到了哪些工地,並將對這些工地混凝土進行檢測評估。
食品不安全、藥品不安全,如今房子也不安全了……為何總是出了問題,被媒體曝光後,才有專項行動和突擊檢查?難道非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或者被媒體盯上,才能引發監管部門的重視嗎?(完)
(原標題:e哥有話說:別讓例行檢查成了「貓捉老鼠」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