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什麼才是優秀的外語教材?教師是否該參與教材開發?看看英國、日本教育專家怎麼說
「原本外語教材數量少,學生的選擇也少,現在各類教材在網絡上鋪天蓋地,怎麼選擇這些教材,編一套教材給不同情況的學生使用,成了我們面臨的最新挑戰。」上海外國語大學束定芳教授的一番話,點出了中小學教師對外語教材的困惑。
昨天,國際教材開發研究會議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落下帷幕,來自17個國家約130多位學者前來參會。該會議已先後在英國、阿根廷、南非、日本、愛爾蘭、荷蘭等國家成功舉辦30次。束定芳指出,中小學英語教材的開發近年來在中國越發受到重視,高中英語新課標中強調的四項核心素養也對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會議是一個良好的契機,讓中外學者交流探討外語教材開發領域最新的理念與實踐探索。
【優秀的教材要吸引學生,也要教書育人】
在外語學習中,英語仍是全球主要學習的語言。在國際教材開發協會秘書長Hitomi Masuhara博士看來,英語學習已經成為了全球化的現象。不過,對於英語學習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目前,大部分英語學習仍然是以語法學習為主,這與英語的全球化是相悖的。
國際教材開發協會秘書長Hitomi Masuhara博士與教師交流
Hitomi以自己的經歷為例。18歲時,她贏得了獎學金去美國留學,出了國,她才明白自己之前的英語學習只是為了考試考高分,而不是為了交流。直到這時,她才恍然大悟自己的英語學習其實是十分低效的。她認為,創造性和流利度才是英語學習最需要關注的重點。這也是英語教材中應該具備的元素。
束定芳教授的觀點和Hitomi博士不謀而合。他告訴記者,優秀的教材要吸引學生,也要達到教書育人的作用。不僅要培養英語能力,還要與品德教育、行為習慣教育和專業知識相結合,「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思維品質、文化意識等。」
另外,束定芳也認為,除了教材之外,學生還應該接觸大量的課外語言材料,如報紙、刊物、電視等。通過與時俱進的材料,了解到社會最新的知識,「英語學得好的孩子,都離不開大量的課外閱讀。」束定芳說。
【教材開發是教師發展最有效的手段】
「在中國,老師常被比作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但我不想被當作蠟燭,我認為教師反而是最好的職業,因為我們始終和學生一起在學習。」北京外國語大學文秋芳教授的一番玩笑引出了大會的主題:外語教材開發和教師發展。
文秋芳等與會專家認為,教師應該參與教材開發,更好地開拓教材內容,這個過程對教師來說也是很好的進修手段。國際教材開發協會創始人Brian Tomlinson教授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理念:教材開發是教師發展最有效的手段,可以幫助教師反思外語教學的相關理論,形成自己對外語教學的信念,應用所學理論來促進教學。因此,教師在入職前或在職培訓中,都應該參與教材開發項目,提升教師對外語教學的認識。
國際教材開發協會創始人Brian Tomlinson教授
英語教學法、教材研究專家Alan Maley教授則指出,當前的教師培訓大多沒有發揮良好的效果,並探討了幾種可行的教師發展模式,包括在課程中學習、個人反思性學習、通過教材開發學習等。其中,教材開發對學生來說是「強有力的引擎」,相比填鴨式的教學,開發教材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方式,帶來的影響也更為持久。他還風趣地引用荀子在《儒孝篇》中的名句作為結尾:「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