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冬季的第5個節氣,冬至之後,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持續降低,溫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際降到最低。
小寒節氣的特點就是寒冷,但是還沒有冷到極致。
小寒正處二九、三九時段,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說的就是冬令進補的養生方法。古時,人們對小寒頗為重視,至今,嶺南的廣府百姓也會在小寒時節遵循傳統來一碗糯米飯禦寒。
雖然小寒時節是「進補」的最佳時期,但進補並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
小寒不可大補,注意不要食用過多肥甘厚味,辛辣之品,以免長出痤瘡之類。廣東人很講究食療,在飲食上頗有自己的特色。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款廣式陳皮腊味糯米飯。小寒因處隆冬,土氣旺,腎氣弱,因此,飲食方面宜減甘增苦,補心助肺,調理腎臟。而陳皮性溫,味苦略辛,就非常適合在冬季與其他補益食材搭配食用。
廣式陳皮腊味糯米飯
材料:糯米60克、大米40克、臘肉40克、臘腸2條、香菇5朵、蝦米25克,陳皮絲3克,蔥少許,生抽、鹽少許
做法:
1、糯米提前浸泡30-60分鐘,與大米攪拌均勻,撈起備用;
2、香菇、蝦米、陳皮絲洗淨後,用水泡軟備用,泡好的香菇去蒂切丁;
3、陳皮絲加入糯米中,隔水蒸20分鐘左右取出來待用,用電飯煲煮熟也可以;
4、臘腸和臘肉切丁,放到鍋裡翻炒至出油,再加入下香菇、蝦米翻炒;
5、加入蒸好的陳皮糯米飯,炒散,與其他材料炒均勻;
6、加入2湯匙醬油和少許鹽,翻炒期間可以滋一點水,更好翻動;
7、最後放入蔥花簡單翻炒後即可上桌。
小貼士:
1、用切好的陳皮絲而不用陳皮塊,因為這樣整個飯的陳香味道能更均勻。
2、腊味的油脂、鹽分和糖分都比較高,且糯米飯不易消化,所以腊味糯米飯不適宜經常食用,偶爾食用為佳。
糯米
食用一些溫熱性食物有利於抵禦嚴寒。糯米性溫,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對脾胃虛寒有較好的補益效果,在小寒食用糯米飯,食用後全身感覺暖和,真是再好不過。但是糯米不易消化,60%糯米加上40%大米,這樣的搭配對腸胃更好,更易消化。
腊味
腊味是中國民間喜愛的傳統食品之一,也是人們相互饋贈的佳品。「秋風起,食腊味」,在嶺南的飲食文化裡,秋冬季是吃腊味的好季節。腊味作為傳統年貨,臨近農曆臘月,吃上腊味也象徵著年味漸濃,是滿滿幸福的滋味。
陳皮
早在清朝時期,廣東著名美食家紅杏主人所著的粵菜第一書——《美味求真》中,就有將新會陳皮絲和蠟腸組合的做法。如果能買到優質的陳皮臘腸,也可以直接加入腊味飯當中,直接加新會陳皮絲,陳皮味會更香一些。
廣式腊味飯較為甜膩,加入新會陳皮後可以去油解膩,味道更加富有層次感。而新會陳皮揮髮油豐富,能理氣健脾、調中開胃、燥溼化痰,除了調味,更能起到養生的作用,十分健康。
到了小寒,即使是潮溼的廣東,天氣也變得乾冷,除了注意保暖和注重養生食療以外,保持適當的鍛鍊很重要。
可以適當到戶外進行慢跑,跳繩等活動,精神上保持平和,從身心到精神都養護到位,才是真正的「補冬」適宜哦!
新會陳皮原創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部分內容參考來源:百度百科、貴州衛視。
我是陳皮人家,相信老陳皮會講故事。
專注新會陳皮文化傳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