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制網記者 邢東偉 翟小功
喬塞普是一名高中學生,懦弱、內向的他時常受到同學欺負。原本在欺凌者行列的卡斯帕看不下去了,出手幫助他。終於,忍無可忍的喬塞普取出父親的槍……
這是來自愛沙尼亞的校園實錄,被拍成了電影,取名叫《失控的校園》,由真實事件改編,系一部聚焦校園暴力的影片。
近年來,發生在全國中小學、幼兒園以及特殊教育機構的虐待傷害、校園欺凌及學校血案,不僅傷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衝擊社會道德底線,保護校園安全成了全社會的強烈呼聲。
在新的形勢下,經過深入調研,海南省綜治辦近日召開建立校警隊伍工作機制座談會,邀請公安、教育、綜治及中小學負責人提出意見和建議,擬參照公安機關輔警機制建立校警隊伍,多措並舉管住「失控的校園」。
觸目驚心的「校園血案」
小明和小華(均為化名)是海南省澄邁縣加樂中學的學生,2018年6月4日下午發生的事情成為哥倆的噩夢。
當天下午4時許,加樂中學7名初中生在校外結夥毆打小明和小華,並將視頻發到微信朋友圈,在網上持續發酵。
當天晚上,加樂中學校方帶領兩名被打學生到鎮衛生院檢查,傷情為頭皮挫傷。公安部門迅速介入調查,同時對涉案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幹預,對涉案違法行為人進行處罰。
這不是孤案。今年3月中旬,網上流傳一段疑似海口學生被打視頻。原來,海口瓊山某中學八年級學生何某因遊戲名與同學盧某某相同,心裡不高興,3月15日在放學回家路上,何某和幾名同學對盧某某進行毆打。
事後,瓊山區教育局、當地派出所和學校第一時間進行處置,被打學生並無大礙,涉事學生和家長當面道歉並賠償,教育部門也承諾加強學生安全教育和校園欺凌排查,但被打學生內心的傷痕可能難以撫平。
據當地媒體報導,2016年5月,3天發生了2起校園欺凌事件,有的因同學朝自己瞪白眼便集結5人在廁所毆打對方,有的因誤會錯拿指甲油叫來4人到廁所毆打同學,多名學生被處分。
校園欺凌是發生於學生之間的暴力事件,還有發生於校外人員對學生的傷害事件,海口揚帆小學10名小學生被砍事件至今讓人觸目驚心。
事情發生在2016年2月29日11時30分許,海口市龍華區坡博一橫路揚帆小學校門外,一中年男子持刀行兇致多名學生受傷。犯罪嫌疑人李四君當場自殺身亡。
近年來,海南省涉校園違法犯罪居高不下,校園欺凌等危害校園安全的事件時有發生,校園周邊安全隱患突出,安全事故呈現出多樣化趨勢,目前校園安全形勢十分嚴峻。如何守護學生安全、築牢校園安全防線、補齊校園安全短板,成為當下亟待破解的難題。
校園安保「老弱病」居多
「這位門衛大爺看樣子都60多歲了,走路都困難,平時只看見他坐在學校門口小板凳上曬太陽,怎麼可能去保護孩子們的安全?」海口市民陳阿姨指著海口某小學的門崗亭告訴記者,她對自己孩子的安全問題有些擔心。
2018年6月14日起,記者隨機走訪海口市、定安縣、澄邁縣等一些中小學發現,有部分學校安保人員呈現「老弱病」現象,年齡偏大,身體素質、文化程度、技能素養均偏低,只能起到開關大門、收發文件、來訪登記等作用。
尤其是在農村中小學幼兒園,配備兼職保安算是不錯了,多數農村學校只是配備了門衛人員,不少門衛還是由教師兼職。一旦遭遇突發安全事件,這些所謂的的保安或門衛根本不能做到應急處置,更談不上有效預防。
「校園安保力量是學校安全保衛工作的關鍵人物,在維護全體師生的人身財產安全和利益,營造安全、穩定、和諧的校園環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海南省委政法委副秘書長、省綜治辦主任李向明認為。
李向明分析說,遺憾的是,當前校園安保普遍存在量少質弱、來源成分複雜、專業能力素養不足、定位不明、職責不清等問題,成為制約校園安全工作的短板。
「我們是九年一貫制學校,在校生有1300人,其中住校生達1150人,年齡跨度較大,管理難度很大。尤其是青春期女生成為校園管理的難點。」澄邁縣大拉學園校長徐玲說,雖然未發生過傷亡事件,她們仍在思考加強校園專業安保力量,提升校園安保人員專業技能,為提升學校安全保衛工作奠定基礎。
在位於海口市龍華區金星路的海口市布朗幼兒園,記者注意到,這裡有3名專職校警,還有一支由專職校車司機、體育教師等人員組成的15人護園隊,成為孩子們的「保護神」。
「我們的校警,工作最短的也有7年,他們在園裡吃住,幾乎從來不離開幼兒園半步。」布朗幼兒園工作人員楊開軍稱,該幼兒園視安全問題為生命線,定期邀請交警對校車司機進行培訓,邀請消防官兵上門檢查,還協調派出所民警做好幼兒園周邊安全管理工作。
楊開軍還稱,目前,校警隊伍培訓力度不夠,專業技能有待增強,校警隊伍和公安、教育等溝通協調機制尚不健全,仍需要專業機構對他們進行培訓指導,提升校警的綜合素質和戰鬥力。
建立專業專職校警隊伍
「我們學校在校生有710人,學校配備了3名專職校警,還有一支11人護校隊。」定安縣山高學校校長江家華說。
由於是民辦學校,經費有限,江家華希望多關注他們,儘可能給予經費支持,以提高校警待遇,並提供專業化培訓,增強職業榮譽感,提升校警的職責意識、安全意識、法律意識、服務意識。
海口市桂林洋經濟開發區綜治辦主任曾慶思非常同意江家華的建議。他認為,要有專門機構牽頭,提升校警配備比例,提高校警的招聘標準和經濟待遇,經費納入當地政府財政預算,並對校警進行培訓,教育、學校、公安等多部門聯動,提升校警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在李向明看來,當前,校園安全形勢不容樂觀。海南省要通過探索建立校警隊伍工作機制為抓手,全面提升校園安全水平。
「校警並不是警察,而是由教育、公安部門雙重領導,公安部門派駐和委託,從事校園安全保衛的專門性力量。」李向明認為,和公安機關輔警的職責一致,要從剛性標準、職責定位、逐步推進三方面來著手建立校警隊伍工作機制。
李向明認為,校警不能濫竽充數,要有數量、年齡、基本素養等方面的剛性要求。要根據各學校學生比例,配備一定數量的校警。年齡要在50歲以下,不宜偏大。要掌握一定的安全保衛技能,保證關鍵時候能衝上去,負得起責任。政府部門做好組織保障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關於校警的職責定位,李向明說,要全面承擔起校園的安全保衛工作,不僅要保護好學生,還要保護好整個學校的人財物,進行日常法治宣傳、安全教育及治安隱患排查,並做好校園周邊綜合治理,還要在校園欺凌事件的預防、幹預、處置、疏導等方面發揮作用。
建立校警隊伍工作機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對此,海南將選擇一些有條件、基礎好的中小學校進行試點,然後在全省推廣。逐步探索校警的選拔、待遇、培訓及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建設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知識化、年輕化的校警隊伍,探索完善的校警隊伍工作機制,讓校警成為校園的「守護神」。
多元共治營造良好環境
對此,海南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副教授鄧和軍博士認為,針對近年來國內中小學校園頻發的校園傷害、校園欺凌,需要社會多方面共同努力,綜合治理。省綜治辦牽頭探索進一步完善校警隊伍建設工作機制,對不法分子強入校園傷害起了一道屏障的作用。但對校園欺凌和發生在校外的傷害還需要多元共治,從多角度來加強學生心理、思想道德和社會層面的教育,形成良好氛圍。
鄧和軍說,校園欺凌是指同學間欺負弱小、言語羞辱及敲詐勒索甚至毆打等行為,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近年來許多學校重視知識教育,輕視法治與規則教育,忽視生命、尊重以及心理教育等非硬性教育。由於我國實行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受害者會長期受到欺凌,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發展。李克強總理曾指出,校園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園暴力頻發,不僅傷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衝擊社會道德底線。教育部門要會同相關方面多措並舉,特別是要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學生的法治教育,堅決遏制漠視人的尊嚴與生命的行為。
「探索建立構建防控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的有效機制,學校要切實履行教育、管理責任。」鄧和軍建議,學校要設立學生求助電話和聯繫人,對有不良行為、暴力行為的學生,探索建立由校園警務室民警或擔任法治副校長、輔導員的民警實施訓誡的制度。對實施暴力情節嚴重,構成違法犯罪的學生,公安、司法機關要堅持寬容但不縱容、關愛又嚴管的原則,指定專門機構或專門人員依法處理,特別是對犯罪性質和情節惡劣、手段殘忍、後果嚴重的,必須堅決依法懲處。網絡管理部門發現通過網絡傳播的欺凌或校園暴力事件,要及時予以管控並通報相關部門。
此外,鄧和軍還建議將校警隊伍工作機制與海南探索中的「路長制」結合起來。上學、放學時交巡警要有意識關注校園附近主要路段的巡邏管控。除了加強校警建設外,可以考慮動員教師、家長、學生都加入到校園安全建設中來。如開學、放學時由家長、教師輪值,讓學生參與進來如組建學生護校隊等,成為一種立體化隱形保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