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這裡有家蠶桑文化體驗館 館內有蠶寶寶

2021-01-17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在農耕文化時代,到了小滿時節,蠶繭結成,正待採摘繅絲。宋代詩人邵定有詩:「繅作繅車急急作,東家煮繭玉滿鑊,西家卷絲雪滿籰。汝家蠶遲猶未箔,小滿已過棗花落……」

&nbsp&nbsp&nbsp&nbsp中國是最早種桑飼蠶的國家。在古代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蠶桑佔有重要地位,人們對蠶神有著很高的敬意,小滿這天相傳為蠶神誕辰。蠶桑業在無錫地區源遠流長,很長一段時期裡,都是農民的傳統副業。據《無錫市絲綢工業志》記載,從泰伯奔吳教民栽桑養蠶開始,無錫地區養蠶繅絲已有3200多年歷史。上世紀20年代,無錫蠶桑業盛極一時,有桑田18.24萬畝,養蠶戶數14餘萬戶,繭行223家,儲存幹繭十餘萬擔,「絲碼頭」的美稱遠播四方。而隨著時代更迭,無錫如今已難覓蠶桑蹤影。2014年5月,最後一個蠶種場——西漳蠶種場停產,標誌著無錫蠶桑業的終結。

&nbsp&nbsp&nbsp&nbsp新吳區坊前地區曾有「蠶桑之鄉」的美譽,當年無錫的三個蠶種場,其中一個就設在坊前。老坊前地圖上,幾乎有一半的面積都種植著桑樹。資料顯示,1959年,坊前共有桑田4295畝,此後面積逐漸減少。從1979年開始,由於現代工業的發展,大批農村勞動力轉向鄉鎮企業,桑蠶業缺乏人手,加之市場因素,蠶農紛紛棄桑,桑田面積大幅減少。1986年,坊前有桑田992畝,1995年降至58畝,2000年僅有10畝,2002年起再無桑田。

&nbsp&nbsp&nbsp&nbsp「以前坊前這邊家家戶戶都養蠶」,江溪街道春暖社區書記陳慧潔曾在坊前的錫東蠶種場幹過多年財務,對這一帶的養蠶歷史非常了解,「這裡養春蠶較多,也有少部分秋蠶。夏蠶是沒人養的。養蠶期間需要忙忙碌碌一個月,時間不長但很辛苦。現在的孩子們是看不到這種景象咯。」正因曾在蠶場工作過,她對蠶桑有很深的情結。2013年到社區工作後,她結合春暖社區的蠶桑養殖歷史,專門設立一個蠶桑文化體驗館。找到一批老的蠶桑用具,再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和視頻的展示,讓人們重溫吳地悠久的蠶桑文化。去年還特從省蠶種公司找來了蠶種,在體驗館裡養起了蠶寶寶,希望能給無錫人留下一點活生生的記憶。

相關焦點

  • 蠶寶寶住進「智能家」 巫溪蠶桑產業「破繭重生」
    攝影:冉長軍轉變「絲」路結出致富「金繭」在上世紀80年代,桐嶺村就有種桑養蠶的傳統,誰也不曾想到如今村民還靠著種桑養蠶脫了貧,村民陳元生就是其中之一。58歲的陳元生,家有三口人,由於缺乏發展產業的門路,以前一家人全靠種地,作為家裡的壯勞力平時只好打零工來維持生計,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2014年陳元生一家成了村裡的貧困戶。
  • 【走進火紅大涼山】寧南養蠶大戶家的蠶寶寶是大胃王 180張蠶最多...
    我們記憶中胖乎乎,懶洋洋躺在蠶室裡的可愛蠶寶寶,居然是大胃王!寧南被蠶桑專家譽為「發展蠶桑不可多得的一塊寶地」。上世紀70年代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致力於做大做強蠶桑產業,把蠶桑產業做成帶動產業脫貧和農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幾十年對這項產業如此重視,毫不動搖。」
  • 「新絲路蠶桑文化學習中心」開館啦!
    《「新絲路」蠶桑文化課程》以「蠶桑文化」為核心,充分挖掘家鄉資源,結合「絲綢之路」的歷史和「一帶一路」的開放理念,與學校的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健康、仁愛、智慧、責任」素養的「四葉草」少年)高度吻合,以培養「家國情懷
  • 「春蠶到死絲方盡」,來蠶桑博覽園看看蠶寶寶們怎麼吐絲的吧!
    你見過蠶寶寶吐的絲嘛,大家平時蓋的蠶絲被,是不是冬暖夏涼的,這都是蠶寶寶吐的蠶絲的功勞。那你知不知道,當一個蠶寶寶吐很多很多的絲把自己包裹起來的時候,只有一個大拇指大小,那麼,怎麼會做成蠶絲被的呢,到底需要多少蠶寶寶呢?想要了解更多,快來蠶桑博覽園看看如何吧。
  • 蠶寶寶吐絲石羊人吸金
    另外,鎮黨委政府組織鎮村幹部圍繞養蠶技術過關,產量、質量上求突破,充分發揮蠶桑合作社的作用,通過技術的培訓,提高栽桑養蠶水平,促使蠶農系統掌握了蠶桑種植、養蠶、消毒等技術要領,提高優質繭的產量。如今,全鎮有41個村成為了有名的蠶桑產業專業村,真正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桑園滿坡幸福來,蠶寶寶吐絲結繭織出致富路。大姚縣蠶桑產業統計面積86000畝,投產面積68772畝。
  • 浙大學子破解了蠶寶寶的「鐵蠶」病
    播報員:浙大動物科學院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專業二年級博士黃凌霞  上任宣言:我對蠶桑很有熱情,廣西宜州的蠶桑種植史不及杭嘉湖平原悠久,技術發展還比較落後,但對於一個非常適合蠶桑發展的水土來講,是一個新興之地,很希望為當地辦點實事!
  • 蠶繭都是白色的,廣東蠶桑絲織文化研學基地的蠶結出彩色蠶繭
    見過蠶繭的人都知道,蠶結的繭都是白色的,但是哪天有蠶結出彩色繭,那不逆天了,肯定會讓人以為是外星生物。這段時間,位於西樵山下南海絲廠的廣東蠶桑絲織研學基地的蠶就變身為「外星蠶」,它們竟然結出彩色的繭出來,遊客驚呼以後絲綢不用染色了。
  • 海寧雲龍蠶寶寶住進「智能家」
    2月12日上午,在周王廟鎮雲龍村的智能蠶室,養蠶負責人錢興林告訴記者,今年小蠶飼育的數量能滿足更多農戶的需求了。來到智能蠶室,錢興林第一時間領著記者走進小蠶室,指著蠶室的一個角落說:「過幾天,那裡還要添一臺立式空調。等空調裝好,這間蠶室的改建提升也就完成了。」錢興林在整理基本改建完成的小蠶室據介紹,近幾年海寧市嘗試小蠶集中飼養、大蠶分戶飼養的養蠶模式。
  • 江蘇科大「蠶寶寶科普小課堂」開講啦
    為了豐富小學生暑期文化生活,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7月6日,江蘇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學院「蠶寶寶科普小課堂」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江蘇科技大學附屬中心小學開講第一課。蠶寶寶的一生、選繭、煮繭剝絲、並絲,這些在大學生課堂才能學到的專業知識,在一年級小朋友的心中生根、發芽。
  • 直播預告丨桐鄉科學老師帶你看蠶寶寶吐絲結繭
    2018-05-21 13:5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沈志成 張藝萌桐鄉是我國歷史上最早開始養蠶織絲的地區之一,擁有4700多年的蠶桑文化。 漫畫大師豐子愷在作品《憶兒時》中,提到的三件不能忘卻的事情中第一件就是養蠶。
  • 桑葉與蠶寶寶(新時代之光)
    這裡是江西省修水縣的西南郊,一個曾經的深度貧困村。然而如今,穿過一幢一幢灰瓦白牆的農家宅院,我在這裡已找不到貧窮的痕跡。橫平豎直的田間,鋪展開一望無邊的桑林。桑樹不高,卻枝葉蔥蘢,每一片葉子都肥美而多汁,綠得精神。底部的枝條已被採摘得光溜溜的,頂部仍在不停地抽出鮮嫩的新芽。這樣的長勢和桑葉產量,是我幼時所見枝葉稀落的野桑所無法比擬的。這些桑葉的使命是餵養蠶寶寶。
  • 蠶寶寶為啥結出「金繭子」?原來是攜帶了「彩色基因」
    今日上午,迎澤區并州路的齊先生在微信朋友圈曬圖並發問,兒子的十來只蠶寶寶結繭了,可是不僅有白色蠶繭,還有金黃色的繭子。為什麼蠶寶寶結出來的繭還有金黃色的?無獨有偶,本報記者也接到了類似求助電話,問家養的蠶寶寶為啥結出金黃色繭子。上午9時許,在齊先生家,記者看到了蠶寶寶結出的「金繭子」,和普通的白色蠶繭個頭差不多,三四釐米長。
  • 人均一畝桑 全家奔小康 浙江蠶寶寶造福黔東南
    「噓,我家的蠶兒就要睡覺了,睡完蛻皮就是四齡蠶嘍!」近日,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天星鄉力元村,村民趙家發的秋蠶開養。記者走進他家養蠶的屋棚,只見20張約1.5平方米的木板蠶床整齊鋪開,上面躺滿了白中透青的蠶,趙家發正將新切的桑葉輕輕蓋在蠶寶寶身上,這是它們入眠前最後一次投喂。
  • 黃金蠶寶寶 村民「致富寶」
    今年,子長市蠶桑開發中心引進了金色蠶繭品種。在澗峪岔鎮南家峁村郭光金家中,記者看到一顆顆金黃色的蠶繭,在燈光的照耀下,更加亮麗奪目,像極了熟透的枇杷。今年是郭光金養殖黃金蠶的第一年,意外地獲得了大豐收。他指著一張張的繭子告訴記者,這種彩繭是自然呈現的金色,這些蠶種在外觀與飼養方式上,與普通蠶種並無太大差別。蠶寶寶吃的是普通桑葉,結的繭卻顯示出了天然的金黃色。
  • 是什麼毒死了眼看要「上山」的蠶寶寶?
    好端端的蠶寶寶,為何會在此時大面積死亡?蠶農又該如何避免這種災害的發生?昨天,記者趕赴海寧袁花對此進行採訪。  春蠶離奇死亡  沈國生現年67歲,家住海寧市袁花鎮雙豐村華家兜130號。  昨天下午2點左右,記者一來到他的家中,就發現院子裡倒了一片蠶寶寶。
  • 子長:黃金蠶寶寶成村民「致富寶
    今年,子長市蠶桑開發中心引進了金色蠶繭品種。 在澗峪岔鎮南家峁村郭光金家中,記者看到一顆顆金黃色的蠶繭,在燈光的照耀下,更加亮麗奪目,像極了熟透的枇杷
  • 順德倫教456,曾經荒廢的蠶種場,如今成了拍照打卡之地
    789文化街,因為承載了上世紀70、80和90年代的記憶,才有了這樣的名字。同樣在倫教,還有個456創意園,這裡曾經是一家蠶種場,也就是培養蠶寶寶的,因為珠三角地區早就不再養蠶,就被廢棄了。為了變廢為寶,同時又能留住一份記憶,秉承「修舊如舊」的原則,將這裡改造為創意園,對外提供有創意的商業活動。456的名字,據說和789的創意一樣,也是和這裡留存的記憶有關,也就是40、50和60年代了。
  • 湖州蠶寶寶吐絲「一帶一路」 蠶種出口創匯破千萬元
    從千年前通過絲綢之路出口絲綢,到如今借「一帶一路」出口蠶種,湖州蠶桑業正實現華麗轉身。行業轉型之外,依託「絲綢小鎮」的建設,一個宏大的絲綢文化振興願景也正在湖州逐筆寫就。然而,這樣的時光對仍在堅守的蠶農而言是漸行漸遠的美好回憶,彼時一家一戶的蠶農們也正在轉變身份。  在湖州寶寶蠶業有限公司的蠶房內,工人們正在人工分揀雌雄蠶,這是優質蠶種篩選培育的關鍵一步。  「以前我們都自己養蠶,但是行情越來越差賺不到錢,我們現在都為這些企業工作。」蠶農陳大姐養蠶超過20年,如今,她從養蠶賣繭人「升級」成為了一名技術人員。
  • 蠶寶寶走進工廠吃飼料
    可在恆溫恆溼無菌車間裡,巴貝工廠化人工飼料養殖的蠶寶寶正迅速生長著。這裡的生產近況,牽動著不少嵊州領帶生產企業負責人的心,甚至就連遠在北京的中國絲綢協會常務副會長錢友清,也時常關注這邊的進展。  近年來,蠶桑產業衰落,鮮繭產量銳減,蠶絲價格從每噸30萬元一路高漲到四五十萬元。而每一次蠶絲價格上漲,對領帶和絲綢行業都有震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