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的兒子,哈佛的碩士
與其他港產高官不同,曾蔭權出身貧寒。父親曾雲是一名警察,收入低微。曾家五子一女與父母,一家八口,20世紀50年代居住於香港好萊塢警察宿舍。由於是家中長子,曾蔭權很小已經要打工幫補家用。
出身警察的父親崇尚「藤條」教育方式。作為家中老大,曾蔭權經常會成為父親責打的對象。在他的記憶裡,童年幾乎每周都會被打一次。
「我記得小時候無知,買錯了隔夜麵包,又給爸爸打一頓。有次他吩咐我買豆腐,我不懂得,買了回來發現是餿的,又要挨打。」曾這樣對香港媒體回憶說。
但藤條下的教育,無損曾蔭權對父親的敬愛。父親對他們的教育,除了言傳身教外,最重要的一筆就是要求他們記周記。當時曾雲長期駐守偏遠的粉嶺,要求曾蔭權和二弟每周寫一篇周記,留待自己周末回家批改,以了解孩子們的學業和生活情況。這為曾氏兄弟打下了良好的語文基礎。
另一位對曾蔭權影響很大的人,是香港華仁學院的穆嘉田神父。這位曾蔭權最尊敬的老師對學生要求極高,常常因為學生的一點紕漏大發雷霆。他曾在課堂上朗讀曾蔭權的英文作文,狠斥他文法錯漏,並將他的作文簿擲在地上,吐口水羞辱。這種嚴厲的做法,讓曾蔭權印象深刻,養成了其日後寫作行文嚴謹的習慣。
兩位對曾蔭權影響至深的人都性格暴烈,曾蔭權的火暴脾氣也是公開的秘密。
在他出任財政司及政務司司長等高級職位時,在內部會議中,曾如果與他人意見不合,也會拍桌子,擲毛巾。多次與曾蔭權爭論西九龍問題的文化評論人胡恩威直言,曾蔭權為人喜怒形於色。
現在每天上班前,曾蔭權會順道到香港中環花園道若瑟堂祈禱。他說,在禱告中會祈求天主賜他謙遜,因為他自幼霸氣,在爭論中喜歡「死都拗翻生(嘴上不認輸)」。
中學時候的曾蔭權成績只算普通,會考的十一科中,還曾經有中國文學及歷史不及格的成績。
因此他仕途一路亨通之後,和青少年學生對話時,也鼓勵他們不要因為一時的成績或一次考試就喪失信心。
預科畢業,曾蔭權被香港大學建築系錄取,但由於家庭環境拮据,身為家中長子,曾蔭權放棄升學的機會,20歲便投身社會。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輝瑞藥廠的西藥推銷員,後於1967年考取二級行政主任職系,加入政府公務員行列。
「初入政府做事,同事互相詢問是哪間大學。問到我,我只能說:我未讀過大學。」曾蔭權回憶起昔日情況,毫不諱言當時身邊多數同事都戴過「四方帽」,令他覺得自卑,以後他很少提及自己的學歷。
不過,曾蔭權的自卑與遺憾,終於在他的不斷努力下化解。1980年,世界知名的美國哈佛大學,首次招收香港政府高官入讀一年制培訓課程。曾蔭權雖沒有學士學位,卻經上司推薦報讀。初時,校方質疑他的入學資格,直至看過他的工作履歷後,終讓他順利入學。他最後取得九科優的優異成績,成為哈佛的公共行政碩士,也是首位畢業於哈佛的香港政府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