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農情萬家
導讀:農村這種野果,即便再好吃,也不能隨意採摘,數量稀少
相信很多的朋友都有過採摘野果的經歷,這對城市中的人來說絕對是種全新的體驗,而對於生活在農村的農民朋友來說,這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就像生活在海邊的人不缺海鮮食品一樣,近水樓臺先得月嘛。
能有野果生長的地方,多數是山林地區,我國土地資源稀缺,平原地區都被開墾成了農田,即便是有些荒地,野果也並不多,只有一些大山之地才會有書中所說的「野果密布」的景象。
曾經在崇山峻岭中生活過一段時間,每逢秋季,真是漫山遍野的「豐收」景象,野果更是多得不得了,比如山酸棗、柿子、山梨蛋子、九月炸、貓兒屎、野山楂、野梨、桑椹子等等數不勝數。山中的野果很多,普通水果不一樣的口感,它們往往會更酸、更澀、更有韌性,這就是野果與人工種植果實本質的區別,口味重的人,能嘗出野果的「野性」味道,而口味淡的人,則可能不適應這種果實的滋味。
不管你屬於那種人,野果的營養似乎總是要比人工種植的水果高一些,人們將其歸功於大自然的造物,經歷風雨,才能獲得堅韌的「體魄」,這就如同現在的禽畜養殖戶都在散養或效仿自然養殖一樣,其實果實也不例外,每當野果成熟的時節,我們幾個小夥伴總會相約「趕山」,總是小心翼翼的去採摘這大自然賜予的「禮物」,從不折枝,也不傷葉,期盼來年還會有這麼多野果可以收穫。
在眾多的野果中,有這麼一種價值非常高的果實,值得我們認識和關注,物種的存在是個很現實而又神奇的事情,當真正面臨危機的時候,通常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換句話說,人類只有被動接受或等到最後加以保護的份,而要想達到其他的要求,在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如今能見到這種果實的機會極少,其果子雖然能夠食用,並且味道酸甜可口,但卻受到管制不允許隨意採摘,它的名稱叫藤棗……
藤棗的科普
藤棗是一種防己科藤棗屬藤本木質植物,通常是五月份開花,十月份結果,並且果實數量很多。藤棗的莖部表面有線性紋理,幼枝上有絨毛,枝條老後絨毛脫離。它的葉子為卵形居多,葉片革質,兩面較為光滑無毛。藤棗的雄花序由多朵花組成,其梗較長。藤棗的果實為橢圓形,多為紅色,也有少量為黃色,它的種子為橢圓形。藤棗適宜在深山密林中生存,如今在我國的數量極其稀少,可稱得上是「罕見」。
不允許採摘的原因
由於藤棗物種的稀少,並且價值非常之高,為避免人們「暴力」採摘,會損壞到藤棗的莖葉,造成藤棗的受傷死亡,可能其它的野生植物沒有那麼矯情,但藤棗則是個例外,它太過於「稀少」了。也由於它的稀少,以至於藤棗的發現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此即便以後你在野外見到它,也千萬不要上前去採摘,必須管理好自己的行為,更不能出現亂採亂挖的行為……
藤棗的價值
藤棗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價值,因為在我國這種植物只有一屬一種,它的存在對植物物種的研究具有非常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國家早在1999年8月4日就將藤棗列入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其保護級別為一級,而藤棗則屬於極度瀕臨滅絕的品種。
前段時間,我國科研人員在雲南的西隆山發現了四株藤棗,當時引起了植物界不小的轟動,可見這種植物是多麼的珍貴呢!植物是人類的「朋友」,我們不能讓物種的消失成為一種常態,人們要肩負起保護野生植物的責任和重擔,如果在野外見到它,一定要保護好自己,你覺著呢?不能讓悲劇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