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研究:百萬年前東亞洞穴鬣狗與非洲現生斑鬣狗或存在基因交流
最新研究:百萬年前東亞洞穴鬣狗與非洲現生斑鬣狗或存在基因交流 2020-10-19 19:28:48(研究團隊 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與中外同行合作,首次通過對東亞更新世(距今約9.9萬年-4.5萬年)斑鬣狗化石古蛋白序列的系統發育分析推測,約103萬年之前東亞的洞穴鬣狗與非洲北部的現生斑鬣狗之間可能存在基因交流。
-
基因改造螞蟻揭示社會性昆蟲進化之謎—新聞—科學網
整個螞蟻團隊就在這樣不斷的校準前進中,將食物搬回了家。 另外,蜜蜂研究也提供了基因如何影響這種社會化的線索,但要確定蜜蜂和螞蟻等昆蟲的這些基因的機能十分困難。部分原因是研究人員沒有好方法打斷目標基因——雖然這在小鼠中容易做到,或者精確地搜尋出涉及的基因。 此外,社會性昆蟲尤其難以基因改造。
-
我是一隻大頭笨螞蟻
螞蟻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 有些人讚美它,認為它不分晝夜努力工作,動物界的勞模。
-
匈牙利科學家做實驗,意外將兩種瀕危鱘類雜交,竟造出新物種
據《每日星報》7月20日報導,近日,匈牙利科學家在實驗中意外將兩種瀕危鱘魚雜交,得到一種新的雜交魚類。據悉,這個匈牙利科研團隊在實驗室中將美國匙吻鱘的精子放進了俄羅斯鱘的魚卵附近,意外造出了這種新物種。報導稱,美國匙吻鱘和俄羅斯鱘這兩種鱘魚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
-
中國科學家造出只有父親,沒有母親的小鼠!
後續的染色體分析確認,這些後代的誕生,的確沒有依賴雄性的參與(雄蛇的染色體為ZZ型,雌蛇的染色體為ZW型,而無性繁殖產生的後代染色體均為罕見的WW型)。對此,科學家們除了大呼神奇之外,並不理解背後的生物學機理。高等動物能無性繁殖嗎?既然爬行動物能夠無性繁殖,哺乳動物能不能也做到呢?
-
大頭螞蟻2016新品試吃品評會
在詳細介紹這次活動之前 、我們先把時間回溯到2015年10月26日的那個夜晚,那時大頭螞蟻公司還未正式註冊成立, 然而就在這天一群奇葩的人就熱熱鬧鬧地組織起了一群「吃貨」 搞了個「尋找中國最好吃的紅薯片的試吃活動 」以下是當時的活動現場的照片,也是記錄當時參與活動的吃貨們的「珍貴史料」。
-
用樟腦丸在螞蟻周圍畫圈,螞蟻永遠無法走出去?科學家給出原因
引言:在我們小時候看的《西遊記》中,法力無邊的孫悟空每次獨自去化緣之前,都會用金箍棒在唐僧腳下畫一個圈,這個圈就是一堵無形的牆,裡面的人出不來,外面的人也進不去。這樣,一些圖謀不軌的妖怪就無法傷害唐僧了。
-
科學家幹擾雞的基因,讓小雞長了恐龍臉
不過,科學家告訴我們:雖然恐龍不在了,但是有一種生物和它們有著密切的關係,那就是鳥類。你可能覺得這兩種生物長得根本就不一樣,怎麼可能有「親緣關係」呢?沒錯,自然界的生物就是這麼神奇。如果你不信,那就看看這隻長著恐龍臉的小雞仔吧。沒錯,就是這麼神奇。
-
【論文故事】蛛蜂:用螞蟻屍體鑄就守衛巢穴的「長城」
研究中觀察到的,骨室蛛蜂會用螞蟻屍體作為建築材料修建蜂巢。圖片來源:livescience.com(IvyP/譯)來自中德兩國的科學家們新發現一個蛛蜂的新種,它們在築巢時會用螞蟻的屍體做為填料。這是科學家首次在動物界觀察到這種行為。受到在寺廟或墓地裡發現的藏骨堂的啟發,這種蛛蜂被命名為 「骨室蛛蜂(bone-house spider wasp)」(Deuteragenia ossarium)。來自德國弗萊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的研究者麥可·斯達博(Michael Staab)說;「這是一項非常出乎意料的發現。」
-
天敵昆蟲龜紋瓢蟲染色體水平基因序列組裝成功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蟲害防控與生物安全團隊公布了龜紋瓢蟲高準確性、完整性和連續性的基因組精細圖譜,並對其抗藥性、耐高溫特性相關的功能基因進行了挖掘分析,同時篩選出大量可用於群體遺傳研究的分子標記。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生態資源》(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
祖先基因調控網絡機制決定螞蟻等級
原標題:祖先基因調控網絡機制決定螞蟻等級 螞蟻是社會性昆蟲,其群體由世代重疊的蟻后、雄蟻和不育工蟻組成的超個體組織系統。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團隊在調控螞蟻等級分化演化機制研究上取得了進展,揭示了螞蟻這類超個體組織物種存在的生殖等級分化的核心基因調控網絡。 此前的研究成果表明,蟻后與工蟻具有相同的基因組,但在形態、生理與行為上有著明確的分化。蟻后負責產卵,可以繁衍後代;而工蟻則永久喪失了繁殖力。這種生殖等級分化起源於約1.5億年前各螞蟻物種的共同祖先。
-
科學家從基因找到血緣證據
這種不屬螞蟻類的白蟻,據科學家透過基因比對取得證據,發現白蟻是由蟑蟑螂演化而來,也就是說,蟑螂是白蟻的祖宗。李勝表示,「在能夠清楚的昆蟲基因規模中,美洲大蠊是除東亞飛蝗外的第二大物種。」論文以德國小蠊、溼材白蟻和美洲大蠊之間的基因為研究內容,研究比對後發現,存在9633個和9573個同源序列,其中7640個共同的同源序列中,有近2/3的美洲大蠊基因,在序列一致性上更接近白蟻;另外1/3接近德國小蠊,也就是說,白蟻祖宗最接近美洲大蠊基的因。
-
昆明動物所重構螞蟻等級分化祖先基因調控網絡
五個螞蟻物種分別為頂切葉蟻(Acromyrmex echinatior)、法老蟻(Monomorium pharaonis)、小麻臭蟻(Linepithema humile)、紅火蟻(Solenopsis invicta)和黑毛蟻(Lasius niger),這五種螞蟻都具有明確的生殖等級。
-
美科學家發現兩個基因使動物從卵生進化為胎生
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最近發現,有兩個基因可能對於動物祖先進化出胎生所必需的器官至關重要。 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報導,這兩個基因稱為「HoxA-11」和「HoxA-13」,研究發現它們導致雌性動物發育出子宮、胎盤等胎生器官。Hox基因是一組決定生物基本身體結構的基因。
-
破解螞蟻「蓄奴」之謎—新聞—科學網
如今,新的證據表明,這些奴隸掠奪者最初只是暫時的寄生物種——這些螞蟻把它們的卵產在其他螞蟻的巢穴裡,然後用那裡的工蟻作為兼職保姆照顧自己的下一代。 科學家們一直不知道大黑螞蟻被奴役的進化過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個屬中的螞蟻物種是如何相互關聯的。
-
在螞蟻眼中人類是什麼樣的?科學家給出解釋,感覺我們也很像螞蟻
我們都知道它很小,那麼在螞蟻眼中人類是什麼樣的?你們有想過這個問題嗎?有專家稱:螞蟻的世界是二維的,它們看東西都是平面化,而人們眼中看到的世界都是三維體。
-
話說螞蟻那麼小, 科學家們都是怎麼解剖的?
2018-01-01 21:36:30 來源: 鷹眼看世界 舉報 科學家對於螞蟻的解剖
-
科學家揭秘:浩瀚沙漠中螞蟻為什麼不會迷路
沙漠長腳螞蟻:它的大腦中有識別視覺和嗅覺路標的導航系統。眾所周知,人在沙漠中迷路之後,就會不停轉圈。科學家不禁問道:在沒有任何路標導航的情況下,沙漠裡的螞蟻是如何找到回家的方向的?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沙漠螞蟻能夠將當地的氣味和視覺線索輸入導航系統,從而找到回家的路。
-
基因變異實驗揭曉螞蟻如何形成高效群體行為能力
同時,麥肯齊和同事還研究了相關昆蟲的基因,確定「9-exon-alpha ORs」氣體受體基因出現在物種進化過程中,發現在相對較短的進化時間表中,這是一個巨大的重複基因,然而蜜蜂和螞蟻的祖先物種僅有1-3個「9-exon-alpha ORs」基因,但是Ooceraea biroi螞蟻卻擁有大約180個「9-exon-alpha ORs」基因。
-
我們在螞蟻眼中是什麼?科學家模擬螞蟻視野圖,以後別跟它玩兒了
可能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跟螞蟻玩的經歷,相比於人類,螞蟻實在是太小了,在我們眼中它們是暈頭轉向、忙忙碌碌的,人類一口水可能就能把它們淹死,食物殘渣就能養活一群螞蟻,我們眼中的螞蟻是這個樣子的,那麼你們知道在螞蟻眼中,我們是什麼樣子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