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家約翰黎裡說:「水流最靜的地方也是它最深的地方。」
人活到極致,往往是無欲無求的,生活是極簡的。就像「靜水深流」的道理一樣,一個人安安靜靜、從從容容過日子,有沒有人羨慕,有沒有名氣,都無所謂了。
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人生的目標,也越來越明白。
人這一生,到底追求什麼呢?小時候,我們都想當科學家、航海家、企業家,最慫的理想,也是當老師、醫生之類。長大以後,我們才知道,大部分的人,都在工廠打工,在商鋪裡幹活,甚至淪為了掃大街的環衛工。
現實,總是比理想更加殘酷一些,並且不得不接受。不是自己不去改變,而是無法改變,命該如此。
當一個人接受現實的時候,就不想去折騰了,活在當下,或許是最大的幸福。
02
一個人不想和別人打交道了,也不想別人來麻煩自己,是什麼心態?
也許,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一個人獨來獨往,過得好不好,都和別人沒有關係,都是自己的事情。
泰戈爾說:「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
放棄了無用的社交,一個人低頭看手機,慢慢看一本書,或者閉目養神,或者去郊外看看風景,都是很愜意的。
不和別人打交道,就意味著不要看別人的臉色,也不要露出自己的臉色給別人看。自己的臉是否好看,要不要化妝,都是自己說了算。
那些努力把微笑給別人的人,其實是出於職業的需要,是因為有求於人,並不是發自內心的笑。
往往,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臉色會更加好看一些,喜怒哀樂,都由自己決定。
03
但凡喜歡獨處的人,並不是喜歡孤獨,而是在努力尋找內心的安寧。
梭羅在《瓦爾登湖》裡寫道:「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實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幸福生活的必需品一般都不缺少,缺少的只是一顆篤定安寧的心靈。」
作家梭羅,放棄了繁華的都市生活,一個人在瓦爾登湖畔居住,親手建造小房子,靠耕種為生。他享受到了純粹的快樂,所有的快樂都和物質沒有關係。
回想這些年的生活,你是不是越來越嚮往大都市?是不是希望自己的兒女,在北上廣深找到好的工作?你是不是想要大房子和豪車?
也許,你一直都在努力,但是努力的成效總是沒有達到預期。你很懊惱,你在狠狠地逼著自己更加努力一些。
如果有一天,你真正領悟了梭羅當初的選擇,你對物質的欲望,就會慢慢放棄。
俗話說:「心中無事一身輕。」
當你的心靈裡,沒有了欲望,你的身體就會感覺到雲淡風輕。也許,這就是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的原因吧。
唯有獨處,才可以讓自己和社會,暫時分開,與此同時,煩惱也和自己分開了。
04
學會獨處,會讓心靈變得更乾淨。
其實,欲望是很骯髒的。就像水溝裡的蚊子和蒼蠅,帶著一身的病菌,到處「嗡嗡嗡」地亂飛,令人深惡痛疾。
佛說:「人心本無染,心靜自然清。」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乾乾淨淨的,是一張雪白的紙。只是後來,被社會上的亂糟糟的事情,汙染了。
比方說,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被人欺騙了,然後他就會以為社會上,騙子有很多,再也不願意相信別人,也許他長大以後,也變成了騙子,他以為欺騙別人,是社會應有的行為。
獨處,就是「明斷是非」過程。一個人安安靜靜地思考,看看曾經的自己,做了什麼,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誤的。做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獨處,就是「排除雜念」的過程。李宗盛在歌裡唱道:「你既然不是仙,難免有雜念。」神仙也有雜念,更何況是普通人?只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邊走邊扔,把雜念扔出去,斷了那些可有可無的念想。
當一個人改正了錯誤,把雜念都清除了,心靈就乾淨了。心越乾淨,越安靜。
06
人這一生,有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問一問自己,你得到了多少可有可無的東西?比方說,家裡閒置不用的跑步機、啞鈴、球拍、門口擺放的舊自行車。這些東西,上面落了一層厚厚的灰塵,但是你卻無心去清掃。
曾經喜歡的人,後來成為了別人的愛人,你還是念念不忘,還常常思念到心痛,不知道如何是好。
曾經討厭的人,你恨他,恨之入骨。你想要找機會報復他,否則你就覺得自己太窩囊了,會被人看不起。
曾經損失的利益,你想奪回來,否則你就覺得吃大虧了,被人坑害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餘生越來越短暫了。放下過去的爛人爛事,你才能贏得未來。
當你越來越喜歡獨處的時候,你會發現,人生多少事,到頭來就是「一笑而過」。
所有計較的,不計較的,都會化為烏有。
人活著,最愚蠢的事情,就是和爛人爛事糾纏,就在讓心靈「走進」了喧鬧的世界,好心情,都被別人帶走了。
人活著,最好的獨處,不是隱居山林,而是身處鬧市,心靈卻很自由,很安靜。
讓心靈隱居,心靈裡的雜音就消失了。心靈安靜下來了,可以感受到微風拂過的聲音,可以感受到獨處的欣喜......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