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文昭欄目 「談古論今」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詳細聊一聊太平洋戰爭中的關鍵戰役——中途島海戰。從很多角度看,這場戰役都太有戲劇性,太多的想不到,美國的二戰史學家戈登普蘭奇專門有一本書,叫《中途島的奇蹟》,詳細描述了這個奇蹟的過程是怎樣發生的——看起來是幸運之神的巧妙安排給美國人帶來了勝利,但其背後卻有深刻的必然性,許多陰差陽錯的巧合背後其實有一隻強大的「看不見的手」。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隻「看不見的手」是如何施展它的力量的。
先介紹一下中途島海戰的背景和過程,歷數人類歷史上知名的海戰,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城邦軍在薩拉米斯海灣大勝波斯;公元16世紀南歐的基督教國家聯軍在勒班陀擊敗奧斯曼土耳其海軍;和16世紀晚期英格蘭摧毀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中途島海戰是一場可以與以上這些戰役相提並論的以弱勝強的海戰。中途島戰前的情況是,美軍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編隊在珍珠港全軍覆沒,日本從1941年底到1942年上半年在太平洋一路高奏凱歌,除了重創美軍之外,還相繼擊沉了英國的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等一系列主力艦艇,把皇家海軍驅逐出了太平洋,迫使其退縮回印度洋。就在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戰中,日軍還擊沉了美國的列剋星頓號航空母艦,重創了約克城號航母,在戰術上珊瑚海海戰算是日軍獲勝。
在1942年6月份的中途島海戰中,美軍是26艘艦艇對日軍的80多艘;是美軍以弱擊強,美軍能拼湊起來的艦隊就是八艘巡洋艦、15艘驅逐艦;兩艘半航母,加一些潛艇。兩艘航母是指大黃蜂號、企業號,半艘是指在珊瑚海海戰裡已經遭到結構性損傷,被打得傾斜漏油的約克城號。至於海軍的飛機,美軍有的是一批老舊不適用的「破壞者」魚雷轟炸機、野貓式戰鬥機、SBD俯衝轟炸機、B26輕型轟炸機和B17空中堡壘轟炸機,尼米茲將軍在這場戰役中能取得的一點額外支持就是中途島上機場起飛的陸航飛機。而且美軍的飛行員普遍年輕幼稚、缺少實戰經驗。相比之下日軍擁有戰列艦和重巡艦,是重甲巨炮、火力俱全的隊伍,還有大和號、武藏號這樣的超級戰艦,重型航空母艦有八艘(能投入戰鬥的有6艘),日軍零式戰鬥機的性能也比美國的「野貓」戰鬥機更好;飛行員更比美軍的「新兵蛋子」們經驗豐富;再加上接連獲勝,士氣高漲。如果說美軍有點技術優勢,就是在雷達和通訊上略微領先日軍。從戰前各方麵條件分析,美軍能取得一定的戰果,挫一挫日本帝國海軍的士氣就算不錯了,但結果卻是:美軍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一舉摧毀了日軍四艘主力航母,完全扭轉了太平洋戰場的格局。
咱們就講講戰役當中最戲劇化的過程,美軍的出擊計劃從一開始就是手忙腳亂,協調工作不周,原計劃負擔攻擊主要任務的是「破壞者」魚雷機,由於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孤立主義情緒,很忽略軍事裝備的技術更新,這種魚雷機嚴重落後,它的飛機速度很慢,經常時速在100英裡以下,如果貼海飛行,只有時速70英裡(還不如你在美國高速公路上飆車的速度快)大黃蜂號和企業號上起飛的魚雷機編隊,剛剛一升空就和本來該協調行動護航戰鬥機、俯衝轟炸機走散了。因為魚雷機慢,再加上海面有雲霧遮擋視線,彼此也看不見,老舊的魚雷機被別的飛機遠遠甩在了後面。在搜索日本機動艦隊的過程中,大黃蜂號上起飛的第八魚雷機中隊的隊長沃爾德隆(Waldron)又因為飛行線路的問題和聯隊隊長發生激烈爭吵,結果是沃爾德隆帶著手下的魚雷機私自脫隊,這個時候看起來怎麼都是個要打敗仗的樣子。
大約從6月4號早上9點25分開始,美軍先後對日本艦隊發動了五波空襲,全都是各自為戰、缺少協調,既有從中途島陸地機場起飛的B17「空中堡壘」在15000英尺的高空投彈,又有魚雷機貼近海面的攻擊。既雜亂無章、也毫無效果,特別是美軍像老爺車一樣速度緩慢的「破壞者」魚雷機,又缺少護航,簡直就成了日軍零式戰鬥機的活靶子,遭遇到了屠殺式的殲滅,大部分都被擊落。但正當日軍的戰鬥機飛行員玩Turkey shoot,想拿這群低空飛行的美軍魚雷機刷新自己擊落敵機紀錄的時候,戲劇化的一幕出現了:日軍飛機都在追逐低空飛機的美軍魚雷機,而不是保留適當的比例在中、高空巡邏警惕,不遲不早,早先失聯的美軍俯衝轟炸機出現在戰場的高空了,完全沒有被日軍飛機發現。美軍俯衝轟炸機飛行員當機立斷,抓緊這個敵人沒看到我的空檔,俯衝投彈!
可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日本機動艦隊指揮官南雲忠一中將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著名的「換彈失誤」。本來日本飛機上裝載的是魚雷,作戰優先順序是發現美軍艦隊後,以魚雷攻擊;結果中途島機場上起飛的陸航飛機一攪和,南雲忠一覺得要先攻中途島上的美軍機場,要求把艦載機的武器從魚雷換成炸彈。但是不久偵察報告,發現了美軍艦隊,他在每一秒都值千金的時刻,居然長考了10分鐘之久,決定把艦隊往北撤一段,留出交戰區的緩衝空間,騰出一點時間,召回之前派出去的攻擊機和護航飛機,再把武器換成魚雷攻擊美軍艦隊。這麼幾輪折騰,搞得空勤人員手忙腳亂:給飛機卸下魚雷裝炸彈、又卸下炸彈裝魚雷,還要給飛機加油,甲板上堆滿了成噸的炸彈和魚雷。不早不晚,這個時候美軍的俯衝轟炸機開始直衝而下投彈了,一兩顆炸彈就把日本航母堆放在甲板上的彈藥引爆,造成連環爆炸。在僅僅六分鐘裡,日本機動部隊的加賀號、赤城號和蒼龍號三艘大型航空母艦就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剛剛看起來不是美軍手忙腳亂,在做很業餘、同時又是徒勞無功的進攻,一轉眼日本的航母主力就被打沉了!所以這神奇的六分鐘被軍事史學家們稱之為「中途島的奇蹟」,很有戲劇性是吧。
描述完了戰場上發生的事,我們來說戰場以外「看不見的手」,要說美軍的勝利完全是在這六分鐘內奠定的是不公平的,首先為勝利立下奇功的是美軍的情報人員,他們成功破譯了日軍的密碼,對日軍的進攻方向、兵力配置了如指掌。日本聯合艦隊按慣例先派出若干艘潛艇,去戰場附近遊弋,希望偵察到美國艦隊動向,結果一無所獲。那是因為美軍掌握了日軍行動的情報,在日本潛艇到達之前就把艦隊開到了它們的偵察區之外,把日軍潛艇甩在了身後。相當於美軍已經通過了,日本潛艇才跑到那個區域去搜尋,當然是一無所獲。也正因為事先掌握了日軍的動態,尼米茲將軍才迅速把飛機調往中途島機場,而中途島上起飛的陸航飛機發揮不可或缺的助攻作用、幹擾敵軍的作用。而在二戰當中,破譯密碼這項工作做得最好的是英國和美國,做得最差的是日本。因為破譯密碼,不是一個按部就班會計員式的工作,而是要求工作人員有奇思怪想,甚至提出古怪和荒誕的思路,大膽地嘗試。日本海軍的頂級密碼包括45000個5位數,領導這個破譯工作小組的是羅奇福特海軍中校和薩福德海軍中校,這兩位本人就是非主流的軍官,羅奇福特經常穿著拖鞋和睡衣出現在工作場所;而薩福德中校,留著瘋狂教授的髮型,邋裡邋遢、不修邊幅,他們手下的團隊成員也是有各種怪癖的「牛鬼蛇神」,美軍高層指揮官對這些非軍方人士各式各樣的奇思怪想也頗感不爽,對於自己軍隊裡存在像薩福德中校這樣的不修邊幅和無視禮儀的軍官也很是鬱悶,但儘管如此,這個團隊還是得到了尼米茲將軍的鼎力相助、有求必應。而他們確實也不辱使命,成功破譯了日本海軍的頂級密碼。
大家想想,日軍情報部門能容得下這一班「牛鬼蛇神」嗎?這種情況在等級森嚴、又條規刻板的日軍裡是難以存在的。你能想像,在一個山本大將出席的軍事會議上,高級軍官們一個個制服筆挺、手套雪白、皮鞋鋥亮,而一個下級軍官穿著拖鞋來開會嗎?他之所以穿著拖鞋,是因為正沉浸在自己構思的一種算法裡面,而忘記了換鞋。在一切社會組織中,軍隊是最強調一致和服從的,東西方皆然。但即使如此,美軍仍然給予了這些能提供創力的天才們相當的特權,容忍他們的種種怪癖行徑,而在日軍裡只有依靠軍階和等級才能取得特權。所以大家也就不用奇怪,為什麼在二戰的主要交戰國裡,破譯密碼這部分工作,水平最差的就是日軍。在英國那位破譯了德軍頂級密碼機的天才圖靈,也是位特立獨行的怪人。
這是情報層面,再來看指揮上的靈活性。山本五十六大將為戰役制定的計劃更像是一個自我陶醉的藝術創作,他讓南雲中將率領包括四艘航母的主力艦隊開往中途島的同時,他自己率領一支分艦隊去進攻阿留申群島,意圖是以這個佯攻牽扯美軍注意力,讓美軍分散已經弱小的兵力去救援,從而確保南雲在中途島的勝利,也許南雲迅速取勝之後還能北上,與他合軍一處殲滅美軍去援救阿留申群島的殘餘艦隊。這個計劃一直被很多軍事史學家所詬病,奪取一千多英裡之外那幾個冰凍的小島,和殲滅美軍艦隊主力兩個目標放在一起難以同時兼顧,而中途島和阿留申兩個戰場相距太遠,日軍事實也難以協調。然而如果山本把六艘航母合兵一處攻打中途島,你也學美國人傻大憨粗地打出一記直拳,則可以獲得一個確保的勝利,最多是贏得不那麼有美感、不那麼有藝術性而已。
然而在美國軍事史學家看起來如此顯而易見不合理的戰略,在山本手下以精明著稱的將領裡,卻沒有人敢於挑戰,尊重上級的傳統加上珍珠港之後山本贏得的巨大聲望,讓任何對計劃的討論和變更都不可能,日軍的指揮體系存在著嚴重的僵化,和抑制個人的主動性。各級指揮官到士兵只是遵照著標準流程行事,在戰場上出現猝不及防的變化時,一線人員嚴重缺少調整計劃的靈活性,這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都有表現。
美軍的指揮體系就要靈活、有彈性得多。美軍的分艦隊指揮官弗萊徹將軍、斯普魯恩斯將軍,有完全的現場處置權,可以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調整計劃。這種自主性一直貫徹到最前線的指揮官,艦載魚雷機中隊的指揮官、和中途島陸航飛機的指揮官,在發現敵艦之後都是自主地投入戰鬥,而不是請示、等待命令以後才行動。海空遭遇戰通常是先發現者先攻擊、先下手者佔有優勢,這是一條行之有效的經驗,美軍對來自一線經驗的重視超過了刻板的規程、教條;也賦予了一線軍官更多臨場決斷的權力。這使得美軍戰鬥人員在戰場上的主動性遠遠超過日軍,在中途島海戰這個場景下,雙方都是遇到了一串沒料到的情況,指揮鏈都陷入了混亂。而一線人員主動性強的美軍,其優勢就顯露出來。
再有就是我們上次講到的約克城號航母的傳奇故事,在珊瑚海海戰中,日軍的翔鶴和瑞鶴號兩艘航母也是受損,損傷程度小於約克城號,還在約克城號返回珍珠港前的十天就回到日本的吳港了,按理說日軍修復軍艦的時間多於美軍,可是日軍還是按部就班地三個月的計劃來維修。瑞鶴號的船狀更好,幾乎是簡單維修一下就能出港,只是艦載機的飛行員損失了40%,日方還是決定補充了艦載機飛行員以後再出港,而不是先用剩下的艦載機打完了眼下中途島這一仗再說。反觀美軍,則是在沒有藍圖、沒有工程計劃的情況下,1400多名工人晝夜趕工,靠一線工人的現場判斷力讓約克城號在68小時就搶修完畢,又投入了戰場。
所以可見美國的取勝並非偶然,而是它個人主義、包容的文化,由此帶來的社會組織的彈性,在關鍵時刻體現出了巨大的優勢。其實哪怕奇蹟不是發生在中途島,以其遠勝於日本的物質潛力,結合這種文化上的優勢,扭轉戰局的時刻在某個時刻、某個地方也終將到來。中途島的奇蹟——其實並非是奇蹟,而是有強大的必然性。那這種存在於文化性格當中的穩定優勢,會不會在我們當代其他競爭領域體現呢,又怎樣體現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