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偶爾也發養魚的視頻,也有人懟我,說怎麼可能養魚不換水,但是這些年我就是這麼過來的丫。我不是啥名牌大學畢業的,理論不懂,只有實踐。
今天剛好看到一個視頻,結合我自己的養魚經驗,算是明白為什麼了。
大家有沒有發現,我養魚絕對不是單單養魚,我會整水草泥以及水草,還會搭建一個儘可能接近原生態的環境。
我比較追求生態,魚缸裡有泥土,有水草,有魚。泥土養育水草,水草吸收氨氮並且釋放氧氣,魚則吸收氧氣並且排出糞便,糞便則又是水草的養分。
我之前的視頻裡說的是當魚缸有了大量的微生物,會產生硝化細菌,這個是對的。然後我說硝化細菌會消滅氨氮,今天看了視頻,發現在科學上是不對的,不過有達人說出科學法則。
原理也差不多,不是硝化細菌消滅了氨氮。一部分氨氮會經過過濾器被吸收。另一部分則會被水中的微生物消滅。
這也詮釋了我養魚的所有問題。我養魚幾乎就沒死過魚,只是綠藻多點。綠藻不會造成魚類死亡,只是不好看。
大家經常能看到池塘綠油油的,但是魚還很多,就是這個道理。綠藻多魚沒事,但是氨氮超標,這是會直接導致魚類死亡的。
我的氨氮沒有超標,但是由於微生物消滅掉了氨氮,變成了營養物質,這時候水太肥,綠藻就滋生了,本身綠藻的出現就是說明水質肥,否則出現的是褐藻,所以寧可是綠藻,也不要褐藻。
養魚其實也有懶人做法,那就是打造生態。魚肯定會產生糞便,糞便必定會出現氨氮,但是這些東西如果被植物或者其他方式被消滅,那麼整個魚缸就不存在氨氮。
氨氮不超標,魚就不可能死亡,這就是永遠養不死魚的道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是養花那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