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讓人很是感慨。
江西景德鎮一個10歲的小女孩,因為和姐姐鬧了矛盾,覺得父母太偏心,想要跳樓輕生。當時,媽媽跪在地上,哭著解釋:
「我會改的,媽媽現在已經改了好多了。你也知道,媽媽平時就是聲音大一點,其實脾氣沒什麼的,哪天有好東西不是寵著你的?我都說了,姐姐有的你也有。」
在場的人都極力勸說小女孩,可是小女孩卻不為所動,最後消防員趁其不備將她成功救下。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一點都不知道體諒父母,太不懂事了。
可一個年僅10歲的孩子,是什麼讓她失去了活下去的欲望呢?
評論區的一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媽媽愛孩子是一定的,但是恐怕沒有一碗水端平!
從媽媽那句「我已經改了很多」,可以看出,孩子受的委屈可能並不是一星半點,她的爆發一定是積攢了太久的失望。
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凱薩琳·孔戈爾通過調查研究發現,70%的父母會不自覺地偏愛某個孩子。我們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可父母的偏愛,孩子的感受比任何人都要真實和強烈。
杭州一個14歲的女孩,因為奶奶只給弟弟做了一晚蛋花湯,就倍感委屈,吞下了30顆鎮靜類藥物,試圖自殺。家人還一頭霧水,覺得孩子無理取鬧「弟弟年紀小,多照顧一點,為什麼就不明白呢?」
在孩子心裡,父母是自己唯一的親人,他們有意無意的偏愛就是一種深深的傷害。這種傷害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會留下陰影,有些人長大後可能一笑而過,但有些人卻遍地鱗傷,終其一生都無法走出來。
繪本《我也嗷嗚嗷嗚地哭了》講述的也是主人公小豬做了哥哥,他的弟弟小小豬很可愛,但卻總是哭。小豬和媽媽吃飯的時候,小小豬會哭,媽媽馬上就去抱起它;小豬和媽媽玩遊戲的時候,小小豬也會哭,媽媽也是馬上就去抱起它;就連睡覺的時候,媽媽給小豬講繪本,小小豬也會哭,讓媽媽不得不放下繪本去抱小小豬;更別說去小豬和媽媽去公園裡,還沒有開始玩,小小豬就開始哭了……
小豬覺得自己有什麼被弟弟搶走了,要知道這明明是自己的媽媽呀!可是,有了弟弟,媽媽就被搶走了。於是小豬覺得很委屈,把心裡所有的氣都撒在其他小朋友身上,他去亂打亂鬧,連聲說「不不不!」卻從不對小朋友說「對不起」。以至於到最後,他的滿肚子委屈和氣憤都化作悲傷,也嗷嗚嗷嗚地哭了起來。
作為鈴木繪本的蒲公英系列,《我也嗷嗚嗷嗚地哭了》生動形象地藉助小豬這一形象,把二胎時代大寶的委屈表現得淋漓盡致。或許,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夠愛大寶,而是想當然地認為大寶已經長大了,應該懂得父母對弟弟或者妹妹的過多關注。
可是,我們卻忘了,大寶,也還只是一個孩子。那麼作為多子女家庭的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一碗水端平呢?
關注孩子的感受
蔡少芬在生二胎的時候,常常對孩子說:「你好幸福哦,又多了一個人來愛你和陪你玩兒。」而且當他生下二胎,帶著他回家的時候,還和老公早就買了一份禮物給大寶,還讓妹妹親手給她,告訴大寶是妹妹送的,現在兩個孩子很相愛……
當父母決定生二胎的時候,最好先給大寶做好心理建設,並關注孩子的感受。不要讓他覺得爸爸媽媽有了弟弟或者妹妹就不愛自己的。
小豬就是看到弟弟一哭,媽媽馬上就離開自己去照顧弟弟,所以十分生氣,也倍感委屈,以至於去欺負別的小朋友,變得很沒有禮貌,甚至委屈得像弟弟一樣放聲大哭。
被忽視了感受的大寶,沒有得到家人的關注,會覺得自己的愛被搶奪了,嚴重的會釀造悲劇。
孩子之間不做任何比較,對事不對人
「你們兩個,哪個聽話就愛哪個。你看姐姐或者弟弟做的多好,你怎麼就這樣?」
……
這些話會向孩子傳遞「愛是有條件」的錯誤觀念,會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孩子之間的矛盾和競爭。
為了爭取父母的愛,有的孩子會表現得特別乖巧,有的孩子卻會表現得特別惡劣。如果父母忽視了這點,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傷害。
小豬欺負小朋友的時候,哭的時候,媽媽就緊緊地、緊緊地、緊緊地抱住他,文中用了三個「緊緊地」強調在這樣的擁抱中小豬感受到媽媽懷抱的溫暖,更感受到了媽媽的愛,讓他所有的委屈都煙消雲散。
拋棄「大讓小」的想法
很多家長在兩個孩子發生矛盾時,第一反應就會說:「你是姐姐或者哥哥,你應該要讓著弟弟或者妹妹。」
家裡有多個孩子,做父母的要提前建立公平的原則,向理不向人。大寶欺負二寶的時候,決不能姑息;二寶搶大寶的東西時,也要教會二寶尊重哥哥或者姐姐。
教育綜藝《老師請回答》裡有個小女孩控訴奶奶愛弟弟不愛她,每次她和弟弟發生矛盾的時候,總是不管是非黑白,直接教訓她。
奶奶的理由就是「弟弟太小,不懂事,你要讓著他。」
瑞典兒童文學作家林格倫曾經說過,「孩子的喜怒是無常的,更是單純的,父母的善意引導,會影響他們看待世界的眼光。」
對孩子來說,當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他們的愛也同樣會在兄弟姐妹之間傳遞,感情自然就會越來越深厚。
小豬在媽媽緊緊的擁抱裡感受到了愛,不但讓一肚子的委屈消失無蹤,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向媽媽道了歉,同時媽媽也告訴他,媽媽最喜歡哥哥了。這樣的愛讓小豬意識到自己是哥哥,於是做出了「下次小小豬要是再哭,我就緊緊地、緊緊地擁抱他,因為我是哥哥嘛」的決定。
作者三枝三七子在講述這本書的創作靈感時就直言她就是故事中的「小小豬」。姐姐上小學的時候,她就天天「嗷嗚嗷嗚」地哭,成了一個不會笑的孩子。媽媽對姐姐十分嚴格,因此她猜想姐姐當年一定很難過,因為到現在一有什麼事情,姐姐都會對她說出一些刺耳的話。
所以當她自己做母親時,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感受,在創作的時候希望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所有的父母,不管帶多少個孩子,即使累得一年到頭都沒有休息的實際,但還是要給每一個孩子留出「只是給你的時間」,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和關心。
寫在最後:
鈴木繪本的蒲公英系列還有不少小豬的故事,比如《我的蘋果》講述了小豬有一隻蘋果,他想和朋友們分享時的故事,告訴孩子們分享會讓一份快樂變成很多很多的快樂;《朝我這邊看》則講述了小豬對媽媽總是時刻看著自己表示不解,後來才明白這是媽媽怕他遇到危險……
蠢萌可愛的小豬,俏皮可愛的語言讓整套繪本變得十分生動有趣。而裡面其他的故事,同樣值得加油0-4歲的小朋友作為睡前故事去閱讀。
閱讀,讓我們懂得更多愛的方式,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