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星球》在某種程度上,簡直像是一把解決目前國內兒童劇迷局的鑰匙,而且它來得正是時候
國產兒童電視劇迷局中的「歡宴」
《快樂星球》全國巡禮活動盛況
從第一部一出手就達到中央電視臺同類題材罕見的收視率1.9%,到第二部收視率一路攀升至遠遠超出央視少兒頻道的歷史最高2.0%收視率的3.2%,再到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根據其劇本改編的同名圖書兩年時間就累計發行了300多萬冊,國產兒童科幻電視劇《快樂星球》的「成功指數」可謂是「全線飄紅」,一路「奇蹟」。
《快樂星球》的故事框架並不複雜:10歲的樂樂膽小、善良,一次在電腦裡玩遊戲時,誤打誤撞進入了另一個空間——快樂星球,並認識了快樂星球上的老頑童爺爺和同齡的「蓮蓉包」、「冰檸檬」等新朋友,在他們的幫助下,樂樂和自己的夥伴們逐漸變得勇敢、健康、自信、快樂。
與這個故事框架內容極為相似,《快樂星球》也是在國產兒童電視劇左衝右突、艱難度日的大背景下,仿佛劇中的主人公樂樂一樣,突然就摸到了一些門道,進入了另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它如沐春風,盡情地塑造和享受著自己的快樂嘉年華。
國產少兒電視劇的窘境
關於國產少兒電視劇的窘境,流傳甚廣、最讓人動容的一個細節是: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王衛平有一次在公眾場合提到「沒有能多為孩子拍片」時,禁不住黯然神傷,「淚流滿面」。
中國文聯副主席仲呈祥用8個字概括了我國電視劇生產供過於求而兒童電視劇卻嚴重短缺的現狀:「3億兒童,嗷嗷待哺。」
我國電視劇的生產突飛猛進,特別是近幾年來,每年均有近萬部(集)的電視劇與觀眾見面,然而兒童電視劇所佔比重卻微乎其微,少得可憐。據統計,目前中國3億多兒童人均擁有國產動畫片僅為0.0012秒,而在日本,這個數字為5—8分鐘。國產兒童電視劇如從1960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劉文學》算起,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了。而自1978年至今,中國內地大約拍攝、播出500多部兒童電視劇,平均每年僅20部,這一數字與全國擁有的1000多家電視臺極不匹配,而相對於少年兒童佔到我國人口總數近1/3來說,這個數字簡直更是不可思議。
正是在這些可憐的數字面前,有人憤怒地質問:打開電視機,我們能看到多少國產兒童電視劇?
沒有多少「自己的領地」,孩子們只好向「成人領域」發展,孩子們在電視機前最常做的往往是跟著大人一起看誤人子弟的「戲說歷史」劇、「兒童不宜」的血腥暴力警匪劇、打打殺殺的武俠劇和整日談情說愛的偶像劇。
即使偶爾能有點兒童劇看,孩子們看的也是從國外引進的國外文化背景的動畫片,佔據他們幼小心靈的全都是奧特曼、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花仙子、美少女……
國內電視劇界很多人似乎都對兒童劇沒有多少興趣。不僅普通電視劇生產公司和製片商不願涉足兒童電視劇這個領域,就連一些電視劇生產大戶也很少拍出一部像樣的兒童劇。以至於比較權威的全國電視金鷹獎,自創辦的1983年至1998年期間,曾一直把兒童電視劇作為獨立項目進行評選,可自1999年開始,兒童電視劇已被無情地劃入到戲曲、合拍劇及其他長篇電視劇類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迴避兒童電視劇獎項已多屆空缺的尷尬局面。
電視劇創作方不感興趣,許多電視播出方也好像對兒童電視劇「不太感冒」。某位地方電視臺領導就說:「中國缺少兒童劇,這與我們臺有什麼關係?少兒節目收視率低,小觀眾兜裡沒錢,廣告客戶不願跟進投放廣告,臺裡幾百號人要生存、要吃飯,這一大塊經濟虧空誰給你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