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想來道個別,待會我就準備一掛解千愁了。」
網友「紅燒土豆葉」在微博發布一篇約兩千字的遺書,稱自己為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研三學生,在表達自己因課題實驗長期受挫可能面臨延畢後,準備結束自己的生命,並配圖疑似在實驗室自縊。
研究生真的難嗎?
大連理工的事情不是個例,很多人不理解,為啥上個學還能不想活了?戴老師一路走來,也感覺搞科研的理工科讀起來確實很痛苦。
對於優秀的學生一點也不難,對於一般學生的確比較難。難與不難,看對誰說,不僅僅是專業的區別。我們今年招了100萬研究生,有多少是適合做研究的?有多少又是努力的?一部分畢不了業不是很正常嗎?
更重要的是,我們認為難的前提,是默認都應該畢業的。前兩年看到一個數據,北美博士拿到學位的,大約在65%。本來就正常存在一個客觀事實,一些同學的確達不到標準,於是喜歡喊難。
博士生都還沒發言,碩士生的壓力真的大嗎?
有網友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延期畢業的碩士,沒有按時畢業的博士」科研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你只能自己忍受探索未知的寂寞,也很難和家人朋友傾訴這種感覺。科研需要創新,擴展人類認知的邊界,就一定會伴隨著痛苦。
理工科研究生主要是科研壓力大,大部分理工科學生與導師的關係類似於「僱傭關係」,工作時間996,而導師給予的補貼也很有限。在這一點上,碩士生和博士生比較類似,近年來因為一些社會個案的曝光,也逐漸被社會所關注。
選擇導師很關鍵
導師希望學生,拿最低的補助,不需要任何費心的指導,花最少的錢做出最好的成果,當然晚畢業幾年多奉獻幾年是再好不過了。學生希望導師,發最高的工資,事必躬親的指導,親手帶我寫論文發文章,按時讓學生畢業。
在這種背景下,已經不是單個人的問題了,而是兩種職業兩種位置兩種立場之間的矛盾,很難說誰對誰錯。
一些年長而且較有名的導師一年可以招收五六個碩士,三年一共十幾個,導師忙著參加會議或做項目賺錢,肯定無法悉心指導每一個碩士。相比之下,一些年輕的碩士導師因為只能招收一個碩士,反倒對招收的碩士用心,做出的碩士論文也比較嚴謹完備。所以選擇導師時一定要謹慎。
說句真的,讀書都很難
沒有容易的讀書。但是,人生就沒有特別容易的事好嗎?宇宙的定律就是熵增(所有容易的事都讓世界無序),熵減是逆向的,逆向的事,說到底都是反人性的,往上走怎麼可能不累?
科研成功背後必然是無數次失敗的積累,這會給人帶來強烈的挫敗感,時刻面對壓力。科研方向的迷茫,實驗進展得不順利,投稿意見的申辯,都需要不斷的心理重建,調整心態,這些都是理科研究生的家常便飯。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愛桐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