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亂不亂,平頭哥說的算」,蜜獾被網民們親切的稱為平頭哥,一身的黑毛加上軀幹上部銀白色的毛髮,這讓蜜獾在不同的場合都有極高的辨識度,好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蜜獾是鼬科蜜獾屬下唯一一種動物,見到之後大聲喊出來即可,並不用擔心會喊錯之類的。
當然了,極高的辨識度和蜜獾的好鬥比起來那真的不算什麼,蜜獾是非常好鬥的動物,好鬥到什麼程度呢?「生死看淡,不服就是幹」是對它們好鬥性格的最好總結,蜜獾以「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被收錄在金氏世界紀錄大全中數年之久。
主要是這生物真的腦迴路清奇,一般來說看到比自己身形更大的生物都是要跑的,不然很有可能邊緣試探到沒命,但蜜獾不一樣,看見比自己大的生物例如獅子時會先齜牙咧嘴的嚇唬對方,「你瞅啥?瞅你咋滴!」一番較量後,蜜獾很可能就上去幹了起來,也不管能不能打得過,先打了再說,當我們認為結局喜聞樂見時,這些大貓們很多情況下竟然慫了,「非洲一哥」的名號,不給蜜獾還能給誰?
不過風光過後,蜜獾的天敵們還是不得不面對的,就算蜜獾戰鬥力再爆表,它們依然會折戟沉沙,鑑於蜜獾不服就幹的剛烈性格,很多人非常好奇蜜獾是怎麼被它們的天敵「教育」的,那就讓我們看看蜜獾的天敵們。
毫無疑問,在蜜獾面對獅子和獵豹時,雖然這些非洲頂級獵食者有時面對蜜獾的攻擊會刻意的迴避,但這種情況只會存在這些大貓們不餓或者有更好的選擇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成年蜜獾雄性平均體長98釐米,雌性平均體長91釐米,雄性體重9-14千克,雌性體重5-10千克,這樣的體型在獅子面前真的太小了,只要肯捕食,蜜獾很難全身而退。
但是為什麼這些大貓們不願意認真對待送上門的食物呢?因為蜜獾實在太頑強了,厚厚的被毛加上鬆軟的皮膚,很難憑藉鋒利的牙齒一下終結蜜獾的生命,往往制服蜜獾的過程異常的漫長,在專家的科考調查中,獵豹在和一隻只有6千克重的蜜獾搏鬥時,花了長達52分鐘才最終鎖住蜜獾的喉嚨並殺死了它,此外在2003年也報導過,六隻獅子花了15分鐘才殺了一隻蜜獾,由此可見,蜜獾的皮膚賦予了它極強的防禦力,要是換做一般的動物,早被獅子豹子鎖喉殺了。
也正是這種難制服的特點,獅子和獵豹不願在它們身上浪費太多時間,擁有同樣的時間,可能換做其他獵物早就吃飽消食了,關鍵是制服了蜜獾肉也少,對於獅子和獵豹來說是一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選擇,在殘酷的自然競爭中,浪費無用的能量代價是巨大的,所以聰明的大貓們只要不是迫不得已,都會選擇避而遠之。
雖然說鬣狗和非洲野犬也會捕殺蜜獾,但是和獅子獵豹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只要不是餓的難受,蜜獾的捕獵優先級就是最低,但是胡狼不一樣,作為和蜜獾同一重量級的捕食者,胡狼雖然並不能對成年蜜獾造成生命威脅,但作為一個「合格」的偷襲者,幼年蜜獾往往遭遇毒手。
蜜獾驅趕胡狼
在這裡不得不說一下蜜獾的成長曆程,和絕大多數動物一樣,蜜獾是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的,雄性蜜獾有很多的交配對象,但是交配期結束就會拍拍屁股走人,雌蜜獾懷孕期50-70天,小蜜獾12-16個月後才能獨自生活,幼崽獨立前完全依賴於母親,這麼漫長的成長期不得不讓雌性蜜獾整天考慮怎麼安全的轉移小蜜獾,和成年蜜獾不同,小蜜獾毫無攻擊力,暴露在捕食者面前只有掙扎的份。
胡狼會趁著雌性蜜獾在離窩覓食的時候,把頭和肩探入蜜獾的窩中,試圖把裡面的幼年蜜獾掏出來吃掉,蜜獾是一種高耗能的動物,這讓它們不得不24小時都想著覓食,很難做到時時刻刻守著幼崽,一個不小心或者走遠,都有可能讓胡狼的偷襲成功,所以在發現胡狼在窩附近遊蕩是,雌性蜜獾一定會將其趕走。
很多人肯定好奇蜜獾是怎樣進化成現在這種兇猛好鬥的性格的,其實這個也還得從它們的繁殖說起,我們知道弱小的動物在自然界生存下來,最常用的手段是強大的繁殖能力,往往一年能繁殖幾次,每次又有多個胎兒,這樣即便是被捕食者捕殺,也能靠努力繁殖來穩定種群數量。
要不然就是過著集群的生活,就拿胡狼來說,胡狼過著三五成群的小家族式的生活,母狼一胎繁殖1-7胎幼狼,3個月後就能獨立進行捕獵,而且族群中還有非繁殖期的成員協助照顧幼狼,這使得幼狼的成活率很高,反觀蜜獾,獨自生活獨自帶崽,每胎基本1-2隻幼崽,長達一年的撫養期,期間雌性蜜獾生育間隔,不會再發情,相比之下,蜜獾的繁殖能力太低了。
集群出動的胡狼尾隨雌性蜜獾
如此低的繁殖力就導致了如果幼崽被捕獵,最長這年的時間就白費了,雖然蜜獾的壽命長達24年,但它們能繁殖後代的數量也是屈指可數的,那麼怎麼才能保證種族的繁衍呢?那就硬幹唄,事實證明強硬的攻擊姿態更有利於蜜獾從危險中解脫,久而久之兇猛的蜜獾就被保留了下來。
其次蜜獾的眼睛結構和鵝的相似,它們觀察到的物體會比實際的小,所以實際上蜜獾是被它的大腦「欺騙了」,它們眼中的稍微比自己大一點的貓貓們,實際上是獅子和獵豹。
不過真實的蜜獾並不是我們看到的那樣什麼情況下都是個愣頭青,只有在遭遇敵人的時候它們才會展現自己的無所畏懼,一般情況下它們會儘可能避免和大型掠食者遭遇,如果提前嗅到了獵食者的氣味它們會毫不猶豫掉頭。綜合起來,並沒有一種天敵能極大影響蜜獾數量。
蜜獾會提前觀察,儘可能避免和大型掠食者遭遇
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蜜獾,原來也是生活環境所迫,為了生存下去才會進行無奈的抗爭。
蜜獾的走紅網絡並不意外,我們大多數人不也是像蜜獾一樣在社會上咬牙打拼,蜜獾這種不服就幹的性格正是迎合大多數人的心理,不拼一把怎麼會贏?
假如生活允許,試問哪一隻蜜獾不想安靜的做個「美男子」,誰願意去拼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