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在歷史長河中的彰德府署
文/安民 齊瑞申 圖/郭平
明清兩代的安陽城為彰德府治所,安陽縣一向為彰德府首縣,府、縣同城,相當於後來的市、縣同城。府署、縣署,為地方最高行政權力機構,官署舊時稱衙門,即政權機構的辦事場所。昔日的安陽城內既有彰德府署,也有安陽縣署。始建於北宋年間的彰德府署(相州州廨),歷經宋、金、元、明、清、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始終是相州、彰德府、安陽縣、安陽市的政治中心。上世紀50年代末,安陽市人民政府搬遷到安陽北關紅旗路後,彰德府署退出了政治舞臺,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一、彰德府署的歷史
始建於北宋年間的彰德府署位於城內宣化坊,當時稱「相州州廨」。在馬號街路北今高閣寺小學一帶,以北至縣東街,今高閣寺為其遺存。
據明代崔銑撰《嘉靖彰德府志》記載,北宋乾德年間(963年—968年),節度使韓重贇治相州,大興土木興建官署,周圍築牙城,又設武庫。「起民、兵伐木西山,作州廨,頗極宏壯」。「州廨」即為州、府之官署。過了幾年,宋太祖趙匡胤由汴京北上巡幸相州,見到這座官府時,曾說過「朕居不過是也」的話。可見相州州廨之建築群落的確排場宏大,雄壯華麗。
到了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北宋賢相韓琦治相州,其後杜純、韓侂胄又先後治相,在州廨內重新修築了亭堂園池,名康樂園,又稱為安陽郡園。園池之中就包括醉白堂、晝錦堂等重要建築,與先前的敏公堂、飛仙臺、紅芳亭等建築渾然一體,其規制「雄於河北」。
相州州廨入金為彰德府署,元代改相州為彰德路城,設彰德路總管府於此。位於今馬號街高閣寺一帶的彰德府署,在當時無論建築規模和形制,屬安陽城裡規制最高、規模最大的官府建築群落。
清乾隆五十二年《彰德府志》彰德府署圖
明洪熙元年(1425年),趙王朱高燧來到他的封地彰德後,一眼便看中了這裡(彰德府署),其時正值明仁宗朱高熾登上皇位,趙王朱高燧為親王千歲,權傾一時。位於馬號街的彰德府署只好乖乖讓位於趙王府,改建成為趙藩王府。原彰德府府署移建於城內「西百武」,即今東大街、鼓樓東街,神路街、南大街圍合的區域。安陽城裡從此有了「新府」、「老府」之分。明正德十六(1521年),知府陳策重拓彰德府署。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府黃邦寧重修彰德府署。
安陽縣城市圖 民國二十三年制
1949年5月6日,民國河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兼安陽縣政府駐地大門(安陽老城東大街)。
民國二年(1913年)廢彰德府,府署改設為安陽縣署。1933年初,這裡成為河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兼安陽縣政府駐地。
1938年日本報紙刊登偽「河南省自治政府在彰德成立」新聞
1938年,日偽河南省自治政府大門(安陽老城東大街彰德府署原址)
1938年,日偽河南省自治政府大門(安陽老城東大街彰德府署原址)。
1938年,負責治安的河南省警備大刀隊(日偽警察),遠處背景為日偽河南省自治政府大門背面(安陽老城東大街彰德府署原址)。
1938年,負責治安的河南省警備大刀隊(日偽警察),遠處背景疑似日偽河南省自治政府大堂建築一角(安陽老城東大街彰德府署原址)。
1937年11月5日,日軍侵華安陽淪陷。1937年11月27日,日軍在安陽縣成立偽河南省自治政府。1938年4月20日,日軍將偽河南省自治政府稱河南公署,同時在安陽成立豫北道。日偽河南省自治政府(河南公署)駐地為原彰德府署所在地。
1949年5月6日,人民解放軍攻克安陽偽專員專署和安陽縣政府。
1953年3月18日至23日,共青團安陽市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圖為全體代表在市政府門口的合影。
1954年9月,安陽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在市政府禮堂舉行。圖為全體代表在市政府門口的合影。
1949年5月6日清晨,人民解放軍攻佔了位於東大街的專員公署和縣政府,這裡見證了安陽解放。解放後上世紀50年代,這裡為安陽市人民政府所在地,1956年為安陽市人民委員會所在地。
2007年拍攝的東大街安陽市人民政府舊址大門
2011年拍攝的東大街安陽市人民政府舊址大門
1961年,這裡為安陽專署文教局使用,此後這個大院落曾為安陽軍分區、安陽市文化局家屬院。隨著時光的流逝,彰德府署失去了往日的威嚴,只有彰德府署內殘存的清代建築,還能喚起人們的記憶。
二、彰德府署的規制
明代洪熙年間重新修建的彰德府署,位於城內東大街東首路北,坐北朝南,經過明、清兩代擴修,建築規模宏大,威儀森嚴。彰德府署建築布局與《明史》、《清會典》所載建築模式完全相符,採取嚴格的對稱四合院體例,按照使用功能和重要程度來安排建築的體量和空間。
府署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建大門、正廳,廳後為後堂,後堂後面為知府官廳。前列儀門、六房、永盛庫、土神司。府署內東有經歷司,西有照磨所、官吏舍。府署門前建有一面高大的影壁牆,由是其南面的街道便被稱為「府照壁街」,後更名「影壁后街」,沿襲至今。
(註:為了使廣大讀者能夠更直觀感受清代彰德府署原貌,本文借用按照《清會典》規制建造與彰德府衙同等規制的南陽府衙圖片作為文章配圖)
按照《清會典》規制建造,與彰德府衙同等規制的南陽府衙大門(網絡配圖)
按照《清會典》規制建造,與彰德府衙同等規制的南陽府衙儀門(網絡配圖)
儀門也稱禮儀門,其中門平常關閉,只有在知府出巡或恭迎上賓與喜慶日才開放。東門為「人門」,西門為「鬼門」。平時兩門可隨意行走,但人犯提審或押解時則只能走鬼門。
按照《清會典》規制建造,與彰德府衙同等規制的南陽府衙大堂(網絡配圖)
大堂建築寬敞威嚴,頗有氣勢。主體為典型的清式五架梁帶前後雙步梁。硬山式屋頂,堂前為卷棚。簷用鬥拱,顯示了府衙大堂規格。大堂又稱公廉堂,是知府開讀詔旨、接見官吏、舉行重要儀式、公開審理決訟案件的地方。大堂明間正中設公案,兩側「肅靜」、「迴避」牌及其他儀仗。背景設屏風,上繪雲雁,東西稍間闢為夾室,記錄堂謝口供。
按照《清會典》規制建造,與彰德府衙同等規制的南陽府衙大堂(網絡配圖)
按照《清會典》規制建造,與彰德府衙同等規制的南陽府衙的六部(網絡配圖)
大堂前東西兩側為府衙的六房。東側為上,是吏、戶、禮;西側為下,是兵、刑、工,各為一間。府衙設置六房,正是和中央六部分管國事的政體相一致。
按照《清會典》規制建造,與彰德府衙同等規制的南陽府衙二堂——思補堂(網絡配圖)
大堂後面為二堂又稱後堂,規模僅次於大堂,面闊小,而進深又比大堂多,因此多了幾分深遂。府衙中的重大案件一般都在二堂審理。譽錄房抄完口供後,知府退堂,從二堂西稍間進入耳房,到師竹軒裡籤判,然後才可到大堂進行公開審理。
按照《清會典》規制建造,與彰德府衙同等規制的南陽府衙三堂——燕思堂(網絡配圖)
三堂也稱官邸,是知府處理內務的地方。接待上級官員,商議機密事件,處理隱私案件常在這裡進行。三堂以後宅門內為知府親眷居住。府衙東跨院為倉房、東書房。西跨院為寅賓鋪,西書房、花廳。
三、安陽縣署的淵源
縣署,也就是通常說的「縣衙」。安陽縣署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知縣蔡誠創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知縣張鶴主持重修。安陽縣署位於原城內光華坊,今縣東街與縣西街接合部位,在街道的北側。縣署南面直對的街道名叫縣前街,其東南方位近鄰明代趙王府。
清代嘉慶《安陽縣誌》載安陽縣署字
清代嘉慶《安陽縣誌》載安陽縣署圖
蔡誠,明洪武初年改築彰德府城後的首任安陽縣知縣,縣署、廟學都是由他主持修建。據明《嘉靖彰德府志·官師志》記載,蔡誠是一位體恤民情的地方官吏,明洪武初年他履任安陽縣知縣時,長期戰亂使田地荒蕪,百姓衣食無著。蔡誠在縣署廳堂宴請豪門富戶,親立字據擔保將耕牛借給貧苦農家耕田使用,並由官府出資襄助農耕,由是地闢民富,民生改善。
按照《清會典》規制建造,與安陽縣衙同等規制的密縣縣衙(網絡配圖)
從明洪武初一直到民國年間,安陽縣署歷明清兩代,在縣東街、縣西街之間歷500多年,位置未有變動。清代嘉慶年間的《安陽縣誌》記載,縣署坐北朝南,規模宏大,建築群落中軸對稱。大門前有照壁,後有儀門,大堂即公堂,位居中軸線制高點,面闊五間,前有抱廈三間,氣勢威嚴;其後還設有二堂、三堂。大堂兩側分設禮、戶、吏,工、刑、兵六房。縣署軸線東側設土神廟、關帝廟、皂隸廳、內帳房、承發房、監獄;軸線西側設申明廳、獎善廳、花廳、大書房、籤押房、內宅等。
按照《清會典》規制建造,與安陽縣衙同等規制的密縣縣衙(網絡配圖)
直到清宣統三年(1911年),朝廷下諭裁撤全國府治首縣,民國元年(1912年)廢安陽縣,其地直屬彰德府。民國初1913年又廢彰德府,恢復安陽縣,這時縣署由縣東街遷往東大街,原址改做他用。東大街的彰德府署改設為安陽縣署,後改稱安陽縣政府。民國22年(1933年)初,設河南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於原彰德府署,時浙江黃巖人方策履任督察專員,兼任安陽縣縣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始與安陽縣政府合署辦公。
安陽老城縣前街北段的安陽縣署舊址(資料圖片)
安陽縣署遷往東大街之後,縣前街北端的老縣署便失去了往日的威儀,改換門庭,成為戒菸所和監獄。1999年冬開通文峰中路時,老縣署消失。
四、彰德府署的現狀
彰德府署(相州州廨)歷經宋、金、元、明、清五代至民國初年,設置逾千年之久,為豫北地區最高權力機構。20世紀50年代初,這裡成為安陽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後,政府相關部門根據辦公需要,對安陽偽專員公署進行了改造建設,彰德府署清代大堂、二堂等建築相繼拆除,建造了大門、影壁牆、大禮堂、青磚紅瓦的辦公樓(二層)等辦公及配套建築。
2007年8月拍攝的東大街安陽市人民政府舊址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歷經近600年風雨洗禮,彰德府署遺址猶存。其大門背面的梁架為明代所構築,現已坍塌毀壞,後院有兩座清代建築保存基本完好,亟待加強保護。上世紀50年代市政府所建的大禮堂和辦公用房,,直到今天仍保留在這座院落裡。前些年,市文物部門擬將這裡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彰德府署現狀
2020年10月5日拍攝於安陽古城東大街119號
上世紀五十年代建造的安陽市人民政府舊址大門
上世紀五十年代建造的安陽市人民政府舊址大門背面的梁架為明代構築
上世紀五十年代建造的安陽市人民政府舊址大門背面現狀
上世紀五十年代建造的安陽市人民政府舊址大門頂部現狀
上世紀五十年代建造的安陽市人民政府舊址院內現狀
彰德府署配房清代建築遺存
上世紀五十年代建造的安陽市人民政府舊址辦公樓現狀(東大街119號院3號樓)
上世紀五十年代建造的安陽市人民政府舊址辦公樓一樓門洞(東大街119號院3號樓)
上世紀五十年代建造的安陽市人民政府舊址辦公樓一樓走廊(東大街119號院3號樓)
上世紀五十年代建造的安陽市人民政府舊址辦公樓樓梯(東大街119號院3號樓)
上世紀五十年代建造的安陽市人民政府舊址辦公樓二樓走廊(東大街119號院3號樓)
彰德府署三堂清代建築遺存
上世紀五十年代建造的安陽市人民政府舊址辦公配房,殘存部分彰德府署清代建築構件。
彰德府署三堂清代建築遺存
五、彰德府署的保護
同為河南府衙的南陽府衙已經被列入萬裡茶道申遺項目清單,商丘古城歸德府衙目前正在修復重建。南陽府衙、內鄉縣衙、密縣縣衙這些古代衙署建築,均成為當地的「城市名片」,對當地的文化旅遊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此,我們建議安陽相關部門能夠保護修繕彰德府署遺址,恢復重建彰德府署,傳承歷史文脈,延續城市記憶,為市民留下一處憑弔彰德府古城的文化遺存。
2020年10月拍攝的安陽市人民政府舊址
彰德府署保護開發建議:原址保護修繕市政府舊址,原址東部恢復重建彰德府署,兩處建築相映生輝,珠聯璧合,將成為安陽古城一處旅遊景觀。
1.原址保護修繕市政府舊址
原址保護上世紀五十年代建造的安陽市人民政府舊址,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對舊址大門、影壁牆、大禮堂、辦公樓(119號院3號樓)及其配房進行修繕,對清代三堂等彰德府署遺存建築進行修繕,使之恢復上世紀五十年代舊貌。內部可作為安陽革命史展館,對市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東大街119號安陽市人民政府舊址修繕保護後,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原址東部恢復重建彰德府署
在彰德府署原址東部場地,按照《清會典》規制,恢復重建彰德府署,自南向北依次重建彰德府署影壁牆、大門、正廳、後堂、知府官廳。以及儀門、六房、永盛庫、土神司等配套建築。內部按照清代彰德府署規制進行布置。恢復重建後的清代彰德府署(衙門),作為旅遊景點對市民有較大的吸引力。
彰德府老城是活態的文化遺產,是城市的文化內涵的載體,保留著城市發展的印跡,承載了一代又一代安陽人的情感記憶。我們安陽正在進行古城保護復興工程,若安陽相關部門能夠重視保護修繕彰德府署遺址,將有助於重現彰德府古城風採,培育安陽市民的文化自信,促進我市文旅產業發展,讓古都安陽重新煥發出古韻生香的熠熠風採。
相關連結:
南陽府衙
南陽府衙現存明清建築100餘間,面積7.2萬平方米,中軸線兩側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前堂後寢。單簷硬山式建築。依次建有照壁、大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堂後為府衙花園。南陽知府衙門布局嚴謹、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秦始皇設置郡縣制以來,留下的一個完整的郡級實物標本。2001年,南陽府衙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5月27日 ,南陽府衙被列入萬裡茶道申遺項目清單。
商丘歸德府衙
據《商丘日報》消息:商丘古城歸德府衙(歸德府署)正在修復重建中。目前,歸德府衙大堂等主體建築已完成封頂,府衙各類建築正在按照傳統工藝進行施工。歸德府衙是商丘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標誌,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等研究價值。修復後的歸德府衙,將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修復完整的府級官署衙門、封建社會完整的府郡級實物標本。
密縣縣衙
密縣縣衙博物館位於河南省新密市老縣城中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隋大業十二年(616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各代,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縣衙元代毀於戰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縣馮萬金於原址復建,中軸線上依次建有鐘鼓樓、照壁、大門、蓮池、儀門、戒石坊、月臺、卷棚、大堂、二堂、三堂、大仙樓、後花園、東西花廳,自南向北沿中軸線依次排列,形成五進院落,基本保持了古時官署衙門的原有格局刑制,堪稱我國封建時代縣級官署衙門中難得一見的實物標本。
安陽古都學會供稿
文字:安民、齊瑞申 圖片:郭平、安民、求是齋等 部分圖片來源於《商丘日報》、南陽·靜源、密縣縣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創作,侵刪。
安民,河南省安陽市人,1963年生。中共黨員。安陽市城建檔案館館長、高級統計師、市管專家。中國古都學會理事、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政協文史資料撰稿員,安陽古都學會、地方史志協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河北臨漳古鄴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安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安陽區劃地名學會理事、地名專家諮詢組成員、安陽市文峰區九屆政協委員、北關區作協副主席。長期從事城市建設和檔案管理編研,安陽歷史文化研究和古城保護復興工作。報紙期刊發表文章論文200餘篇,出版安陽名城文化專著《老安陽話》、《城脈安陽》。
齊瑞申,河南省安陽市人,1947年生。安陽地方文化研究專家,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安陽市古都學會地方史志協會理事,市民政局地名專家組成員,安陽電視臺「檔案」欄目顧問。曾先後主編《安陽市房產志》《安陽規劃志》,參與編撰《安陽市土地誌》,先後獨著、合著《安陽之洪洞移民》《安陽古今建築文化印跡》《老安陽尋蹤》等書,擔任《古城古鎮古民居》《古塔古寺古村落》《古碑古橋古民俗》副主編,還有眾多文章發表於《安陽日報》《安陽晚報》《安陽廣播電視報》等。
文章來自【華豫之林】戰略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