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主旋律電影
前一段時間《金剛川》的上映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是由管虎,郭凡,路陽聯合執導的一部主旋律電影,主要講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支援朝鮮作戰,在金剛川這個地方在敵我武器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以血肉之軀來築橋的故事。
為什麼說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呢?這部電影採取了與以往不同的剪輯邏輯,一般電影是單角度連續敘事,講求故事的連續性,連貫性,而這部影片採用的是多角度重複敘事,以不同的人的視角來講述同一事件,有修築橋面的四川士兵,有開著戰鬥機的美國大兵,有駐守炮臺的炮兵,也有修橋的負責人,以他們不同的視角來最大程度還原戰爭的真實性殘酷性,告訴人們戰爭給人帶來的只有痛苦,正如董卿說的那句話:「槍響之後,沒有贏家」。
在這部影片裡我看到了以鄧超,吳京,張譯為代表的中年演員的認真,他們已經經歷過了大紅大紫,也掉入過深淵,他們沉寂過沒落過,演技都是經過時間的磨洗而變得如火純青。除此之外,我也看到了以魏晨,歐豪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演員的擔當,他們脫去偶像包袱,甘心在泥濘中爬,在漫天炮火中不斷地錘鍊自己,他們沒有讓觀眾失望,扛起了青年優秀演員的大旗,為演員這一份職業增添了尊嚴,堅持了職業操守,他們是好樣的。
然後呢,我在說一說為什麼這類電影能那麼火,真是拍一部火一部,像之前的國慶三部曲:《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我和我的家鄉》《戰狼》等,原因很簡單,他們都抓住了人們的心裡,人們內心最深的地方,那就是愛國情懷,我們中國人是最愛國的。國家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切,所以觀眾會通過看這類主旋律電影來抒發對國家的崇敬與喜愛,電影其實中規中矩,還有那些好演員們來完美演繹,那個中國人會不動容呢。
我認為對待電影就像對待一個孩子,只誇不罵永遠也成不了才,所以我來講一講這個電影裡面的一個劇情BUG,
電影裡面的高潮橋段是吳京的那一門炮和美國大兵駕駛戰鬥機那一段,場面可謂驚險刺激,視覺效果滿分,可是劇情的演進多少有點牽強,本就彈藥不足的吳京,竟為了滿足與那位美國大兵的正面較量而不計成本地打炮彈,根本就不顧以後的情況,而美國大兵也是這種情況,那麼試問他們這種行為是對彼此的國家負責嗎,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個人恩怨大於保家衛國嗎,這種英雄主義思想在外國可能行得通,但是在社會主義下的中國貌似有點牽強。
總的來說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值得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