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一位賣家的地下室中,一雄一雌兩隻耳廓狐,售價6150美元。來源:Yingzhi Yang/洛杉磯時報 |
原標題丨受到《瘋狂動物城》啟發,中國小孩乞求養稀有的受保護狐狸做寵物
文丨洛杉磯時報 Julie Makinen、Amy Kaufman
譯丨搜狐國際 胡然
【洛杉磯時報訊】自從兩周前李星(音譯)的兒子看完《瘋狂動物城》,這個天津的7歲小孩就渴望著擁有自己的尼克·王爾德——影片中那隻騙術一流的紅毛狐狸。
「孩子們不停地說這事兒。他們聊的全是這部電影和那狐狸,」李星說,「我跟他說了好多次,兩房公寓太小不適合養寵物,但他就不聽。」
於是李星只好上網查看有何選項。很快她就排除了紅狐狸,因為它們會長得很大。接著她就看到了耳廓狐的帖子,這種嬌小的狐狸就是片中尼克的那位暴脾氣、大耳朵同夥芬尼克的原型。雖然中國法律要求購買受保護動物的人出具通常只有動物園等機構才有的許可文件,但其實你只需輕點滑鼠就能在網上找到這種非洲夜行動物的賣家,售價從3075美元起(約兩萬人民幣)。
「耳廓狐非常小巧,比普通的貓還小,」她說。「但我也發現這似乎是違法的。我不會買的。我跟[兒子]說了我們不能買,他現在鬱悶著呢。」
雖然李星是謹慎的,但其他中國父母卻正準備冒險試一試。3月初《瘋狂動物城》上映後,不少城市的動物銷售者都反映,人們對耳廓狐的興趣激增。不到3周的時間,這部電影在中國取得了1.7億美元的票房成績,成為中國史上最賣座的動畫。百度上,「耳廓狐」的日搜索量從月初的0,漲到了3月17日的6500次。
專家擔心,如果耳廓狐熱潮勢頭再加大。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
「如果耳廓狐交易在中國廣泛鋪開,那耳廓狐原產地的非法交易肯定會增加,」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教授張勁碩說。「這會削減野生耳廓狐數量並最終導致該物種滅絕。」
幾十年來,以野生動物為主題的影視作品推動了全球各種寵物的銷售。《海底總動員》帶動了白橘條紋小丑魚的銷售,導致2008年澳大利亞海岸附近小丑魚的數量驟減。同理,《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則刺激了白貓頭鷹交易,英國野生動物貿易監控團體「Traffic」(意為「交易」)的理察·託馬斯如是說。他還補充道,上世紀70年代的警匪劇《培瑞塔》導致了印度尼西亞的小葵花鳳頭鸚鵡遭大規模捕獵,該物種現在已瀕臨滅絕。
目前,中國觀眾還沒有成為這種需求的主要推動力,部分是因為中國電影市場最近幾年才火起來,而且養寵物——尤其是外來品種——才剛剛開始在資金富餘的中產階級中普及。張勁碩表示,耳廓狐在約10年前才被當做寵物引入中國。
耳廓狐原產於蘇丹和其他北非地區,被列在《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附錄2中,意思就是,這一物種並不一定面臨滅絕威脅,但「必須控制其貿易,以避免不利其生存的不當利用。」
中國承認CITES的條款,將耳廓狐歸類為二級保護動物,機構或個人如需購買、飼養或銷售耳廓狐,則必須向省級政府申請許可證。
但《洛杉磯時報》聯繫了多位中國的賣家,他們表現出了願意一試法律的態度。
「通常我們都是賣給動物園,但《瘋狂動物城》上映後接到不少電話,」遼寧省一家野生動物進出口公司的員工說,該公司的電話公布在一個狐狸網絡論壇上。「不久前一戶江蘇家庭剛從我們這兒買走一隻耳廓狐,」這位元姓(音譯)員工說,「後來又接了三位家長的電話,都是中國南方的,要買狐狸。但我們沒有小狐狸,所以他們付錢預定了新生的狐狸崽。」
時報還接觸了另一名賣家,他在網上以6150美元(約4萬人民幣)的價格處理兩隻耳廓狐,記者到其家中進行採訪,狐狸便被飼養在他家的地下室內。他表示,去年12月自己從一位在動物進口公司工作的朋友手中弄手來了這一雌一雄兩隻狐狸。
「心情好的時候,我老婆讀書時它們會跳到她肩膀上玩兒,」姚姓賣家說,「但夜裡它們會很活躍,會在臥室裡上躥下跳,非常吵。」
姚表示,因為妻子懷孕了,他決意不再飼養它們。他說自己把銷售信息放到了淘寶上,但淘寶管理員老是刪他的廣告。「之前每隔兩三天會有一位客人在淘寶上問價。但從兩個星期前開始,每天都會有兩三個人來問。」
國際人道協會援引CITES貿易數據,指出蘇丹是世界上最大的耳廓狐出口國,出口目的包括商用和送到動物園的。2005年,中國表面上停止了商用耳廓狐進口,但過去十年中,中國是動物園展覽用耳廓狐的最大進口國。2014年引入了140隻,比2011年增加14隻。(阿聯則是商用耳廓狐最大進口國,2005年到2014年間進口了733隻。)
動物權益保護組織說,中國之外的地區,他們並未發現對耳廓狐興趣激增的現象。
「《101忠狗》和《忍者神龜》之後,我們就再沒在美國看到過這樣的熱潮了,那會兒,不負責任的電影粉絲們厭倦了自己的新寵物後,便把狗狗和爬行動物們都送去了救助機構,」善待動物組織(PETA)的圈養動物執法部副主任布列塔尼·皮特說。
皮特說他知道美國有8名登記的飼養者,但時報在聯繫了外來野生動物網站上20多個廣告後卻找不到任何一人。俄克拉荷馬州的一名前飼養者說,她剛離開這項從事了15年工作,因為她覺得真正有能力撫養狐狸的買家太少了。
「這行的很多人都退出了,因為我們並不覺得大部分人適合飼養外來野生動物,」臺莉·克朗茲說,她每年會賣掉40至50隻狐狸。「我經常接到這種電話,『哦天呢,我去了動物園,我也想來一隻,它們太可愛了!』許多人想要動物的陪伴,但狐狸是冷淡的、夜行的——它們不會跑到沙發上來陪你坐著,也不會陪著你睡覺。它們不會接受上廁所訓練,所以會隨地到處尿尿拉屎。它們會毀掉你的地毯。最近就有一隻挖了我家牆壁的水泥板,因為他們天生愛打洞啊。」
託馬斯說,電影拍攝者們應該「意識到以動物為主角潛在的不良後果」,並應考慮加入「適當的能夠提醒觀眾的信息,讓他們意識到為何動物角色不應被視作潛在的寵物選項。」
電影公司以前也採取過相關措施。2006年,迪士尼和美國育犬協會攜手,在《南極大冒險》DVD中插入了一條信息,告訴觀眾雖然哈士奇是「一種漂亮又聰明的狗狗,」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合適養」。另一部以狗狗為主角的電影《奇犬良緣》也在DVD中也為長鬚牧羊犬插入了類似的信息。
試圖賣掉那一對耳廓狐的姚先生表示,他已經拒絕了好幾個《瘋狂動物城》小粉絲的家長。
「有個小男孩的爸爸說,兒子真很的很喜歡那隻小狐狸,想在自己家也養一隻,」姚說。「老實說,我拒絕了這位爸爸,我只是覺得,把孩子和耳廓狐同時放在家裡不安全。」
本報記者Makinen從北京、Kaufman從洛杉磯報導。時報北京分社Yingzhi Yang和Nicole Liu亦有貢獻。
本文系《洛杉磯時報》授權搜狐國際獨家編譯刊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有興趣的話請關注搜狐自媒體「洛杉磯時報LA Times」,絕對全網獨家首發,別處看不到哦!
原文地址:http://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movies/la-et-mn-zootopia-foxes-china-20160330-sto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