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在受災群眾安置點升起
——「黨員要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危難之際就要衝上去! 」
7月7日清晨,含山縣林頭鎮都勝圩潰破12小時後,一面鮮豔的黨旗在林頭中學安置點的一間小教室牆上高高掛起。 7名負責安置工作的黨員由鎮黨委委員、安置點負責人黃三平帶領重溫入黨誓詞,並在黨旗下宣誓:一定要把受災群眾安置好!
「受災群眾已經失去家園,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們黨員同志必須先擰成一股繩,才能做好安置工作。 」黃三平告訴記者,破圩前後各村受災群眾陸續湧入,由於人手不夠,安置點許多物資隨處堆放,要及時掌握和解決受災群眾的各種問題,必須迅速組織起來,才能應對全面。黃三平和其他黨員商量後立即決定成立安置點「臨時黨支部」,「黨員要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危難之際就要衝上去! 」黃三平說。
安置點臨時黨支部成立後,黃三平作為支部書記和其他黨員日夜守在安置點,很快起草了安置點規章制度,對安置工作進行了分工和規範。物資誰來統計、如何分配,早中晚餐券何時發放,房間怎樣安排,受災群眾洗澡、看病怎麼辦……隨著這些問題逐一規範,安置點300多名受災群眾的生活變得井然有序。
「有雞腿,還有大塊的肉,每天換著花樣上,比在家裡吃得還好。而且這些黨員和我們吃住在一起,每次我們先吃他們後吃,有什麼事情也能及時幫我們解決,真是辛苦他們了! 」70歲的龍臺村村民盛淑珍已經在安置點住了3天,雖然安置點的條件還比較簡陋,但是她對臨時黨支部負責到底的敬業精神很是滿意。
記者看到,安置點已如同一個臨時社區,有治安處、醫療處、防疫點、小食堂等。許多老年人沒有手機無法給親人報平安,於是臨時黨支部立刻聯繫電信部門上門為安置點安裝了一部免費使用的「愛心電話」。 「這個事幹得好,大家這時候最想和親人通個信。」受災群眾鄭德奎打通家人的電話,心中一暖,淚水溼了眼眶。 目前,林頭中學安置點設立臨時黨支部的經驗做法已在馬鞍山全市推廣,該市32個受災群眾安置點全部建立了臨時黨支部,他們是戰鬥在安置點的基層堡壘,也是受災群眾的「主心骨」。
臨時黨支部凝聚每一份力量
——「災難面前,每一個黨員都應盡一份責任」
「災難面前,每一個黨員都應盡一份責任。 」退休老黨員錢立海是土生土長的林頭鎮人,他主動要求加入臨時黨支部為受災群眾做些事情。這幾天他一直和受災群眾在一起,陪他們嘮嗑、發放物資、安撫情緒。多日的勞累使他嗓音嘶啞,但他仍在清點記錄物資情況:「被子三十床、水瓶二十個、毛巾五十條……」
安置點裡像錢立海這樣的退休黨員不在少數。黃三平介紹,為方便開展安置工作,臨時黨支部把受災群眾中的流動黨員和退休黨員吸納進來。 「受災群眾中黨員和退休黨員一般是有威望,且為群眾熟知的人,他們更容易與村民溝通,尤其一些退休黨員,工作經驗豐富,他們許多人主動加入黨支部,並出謀劃策,使安置工作事半功倍。 」黃三平說。
特殊時期,臨時黨支部發揮凝聚作用,把每一個黨員和社會各界力量聚集在一起。 7月9日,在含山縣林頭鎮隱龍小學安置點,記者看到剛剛卸貨入庫的方便麵、礦泉水、蚊香等救災物資。這些物資都來自於與該安置點結成幫扶對子的馬鞍山市商務局。據介紹,臨時黨支部在馬鞍山全市各個安置點推開後,該市迅速組織各市直單位與各個安置點臨時黨支部對接,結對幫扶,協助基層幹部共同做好安置點群眾的生活服務、物資供應、安全管理、心理疏導等工作。目前,全市32個安置點均有結對幫扶單位。 「洪水的退去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結對幫扶可以為我們提供穩定的、長期的幫助,也給受災群眾帶來了希望。 」隱龍小學安置點臨時黨支部負責人、80後黨員鄭傑說。鄭傑和臨時黨支部成員通過微信、微博等渠道向社會發出救助信息,不僅與市直單位結對成功,而且受災群眾安置點每天都有七八位志願者前來服務。
安置點是最生動的課堂
——「只要還有一個受災群眾在,臨時黨支部就不會撤! 」
臨時黨支部是安置點受災群眾的依靠,同時安置點也是黨員們的課堂。
7月9日中午,在馬鞍山市博望區最大的受災群眾安置點博望中學,臨時黨支部書記楊寶林正在為受災群眾發放午餐。記者看到,簡易的餐盒裡有雞腿、炒肉片、青菜等,每一位受災群眾還能領一個大蘋果。
午餐發放完後,楊寶林才顧上領自己的午餐。楊寶林是博望鎮東城村黨總支書記,臨時被調到博望中學負責受災群眾安置。安置點設立已有7天時間,楊寶林一直守在這裡,他每天凌晨四點半就開始為受災群眾準備早飯、洗漱用品等,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在安置點的這段時間讓這位老黨員感受頗多。
「受災群眾的安置工作難度不亞於抗洪前線。受災群眾失去家園,情緒不好如何安撫?每個受災群眾情況不同,如何滿足他們?這些問題都考驗著臨時黨支部的每一位黨員。 」楊寶林說,「兩學一做」基礎在「學」,關鍵在「做」,以前多是看材料、文件學習,學的都是表面,此番特殊時期的受災群眾安置工作,讓黨支部許多同志對合格黨員的標準更加清晰。
「還是黨和政府好,不然怎麼會有這麼好的照料。」博望新城村村民張國芳雖年近七十,飯量卻比常人大得多,總是吃不飽便產生怨言。負責照顧她的臨時黨支部黨員丁年春知道後,每頓飯都專門為她多留一份,讓老人感動不已。「這是百姓最需要我們的時候,也是檢驗我們是否是合格黨員的時候。」丁年春說,其實她也是受災居民,但她顧不上自家房屋被淹,第一時間報名參加轉移群眾的工作。記者採訪時,她已連續五天在安置點照顧受災群眾。 受災群眾安置點是最生動的課堂,讓臨時黨支部的黨員們學會了耐心、細緻、包容,懂得了擔當、責任和使命,更得到了受災群眾的認可。楊寶林表示:「只要還有一個受災群眾在,臨時黨支部就不會撤! 」(賈克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