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福州的小樂浩(化名),兩歲多了才開始叫爸爸、媽媽,只會說些簡單的疊詞。最初,父母以為他只是說話晚,也沒太在意。過了半年多,小樂浩語言一直沒有進步。到醫院檢查,初步診斷小樂浩存在輕度智力發育遲緩,需要做進一步診斷。
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任榕娜介紹,如果孩子超過2歲,但講話能力很差,家長應重視。
孩子內向、不愛說話、表達能力差,可能是智力發育遲緩的表現。0~3歲是促進語言和智力發育的最佳時期,一旦錯過,再想逆轉孩子的智力、語言發育就十分困難。
「面面觀」:體格+精神+智力
智力低下是發生在18歲以下,一般智力功能明顯低於同齡水平,還伴有個人生活能力、履行社會職責等適應性行為缺陷的一組疾病。智商(IQ)低於人群均值2.0標準差(人群的IQ均值定為100,一個標準差的IQ值為15),一般IQ在70(或75)以下即為智力明顯低於平均水平。
小兒智力發育遲緩,一般主要是由於先天遺傳,或者感染、中毒,腦的機械損傷和缺氧,代謝、營養和內分泌疾病,以及聾、啞、盲等特殊感官缺陷導致。
還有些患兒沒有腦的器質性病變,主要由神經心理損害和感覺剝奪等不良環境因素造成,如嚴重缺乏早期合適刺激和教育。
此外,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胎兒宮內生長發育遲緩、母親營養疾病、妊高症等也會導致該病。
臨床上,智力發育遲緩患兒由於身體機能的發展限制,往往身高都比同齡人矮很多,出現言語和語言發育遲緩的現象,發音困難,構音不清,不能說成句的話,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的腦發育遲緩患兒完全失語。另外,小兒智力發育遲緩會影響神經系統發育、視力,以及影響孩子的學習。
黃金期:「3歲看大」
古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它簡單明了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
比如,正常的孩子10個月到1歲半之間就能叫人和講單字,2歲以上不會叫人或者只能說單字,就可能存在語言發育遲緩。如果排除疾病和發音器官的原因(如耳聾、聲帶問題),多數引起語言發育遲緩的原因是智力有問題或廣泛性發育障礙。
智力發育遲緩的孩子,如果年齡大才被發現,治療起來往往很困難。如果能早期發現,儘早尋找病因,加強啟蒙教育和訓練,智力是有可能提高的,甚至能恢復正常水平。
對於發育遲緩的孩子,適量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鋅,積極進行營養神經及腦細胞治療,並且進行康復治療,爭取比較好的治療效果。
生活中,父母要多和孩子說話,訓練兒童模仿成人的語言發音,鼓勵孩子敢說話,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父母還應多和孩子交流,讓孩子學著看東西,嘗試說出物品名字。同時,父母也可以多找點小夥伴陪孩子玩。
此外,建議孩子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語言治療,藉助遊戲、手勢符號、文字訓練等方式,不斷促進兒童理解、表達,以及向他人傳達信息的能力,從而讓患兒具備一定的語言交流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吳志 李政 /文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