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要命的"蜱蟲"

2020-11-23 中國青年報

    2010年9月10日,北大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教授來到河南省商城縣人民醫院和有關專家一起會診一名疑似蜱蟲叮咬致病患者。向明超攝

    曾澤平最後的23天生命,被疼痛緊緊鉗住。直到死去,也未曾獲得一刻安寧。

    去年夏天,這個農婦在「拎豬食的路上」沒有任何預兆地病倒了。在她生活的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鯰魚山鄉下馬河村,曾澤平原本是個性格開朗的女人。但在丈夫嶽昌宇記憶中,生病的妻子好像「中了邪」,她不斷地從睡夢中疼醒,驚恐地尖叫,「他們要電死我」。因為停不下來的抽搐,她甚至咬斷了自己的舌頭。

    這個41歲的女人「再沒有回頭」。2009年6月16日,曾澤平死在家中。4個月後,就在同一個村莊,48歲的村婦聯主任羅林英死於類似的症狀。一年之內,她們所居住的商城縣就出現了87例類似病例,其中5人死亡。

    直到去年10月,河南省及信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來到了這個村莊,人們才剛剛得知,奪走生命的兇手竟然可能是一種叫做「蜱」的小蟲。

    誰會想到在狗耳朵後面就能扒拉出的草鱉子,竟然是要命的「蜱蟲」

    這個說法讓嶽昌宇難以相信:「誰會想到在狗耳朵後面就能扒拉出的草鱉子,竟然是要命的『蜱蟲』?」

    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徐建國警告說,在所有能夠傳染疾病的媒介生物裡,蜱排在第二位,僅次於蚊子。

    這種長著8條腿的動物,其實是「蜘蛛的親戚」。但與一般蜘蛛不同,蜱是「吸血鬼」。一隻螞蟻般大小的蜱,在吸飽血後,會漲得如同一顆紅豆。

    可怕的「吸血鬼」留給人類的絕不僅僅是牙印。危險的病原體通過小蟲子在人類和動物之間傳播。科學家們能夠列出一份長長的危險清單:蜱可攜帶83種病毒、14種細菌、17種回歸熱螺旋體、32種原蟲等,而這一切還僅僅是「目前已知的」。

    其中就包括無形體細菌。起初,當地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認為,這些村民的死亡是由無形體病所致。

    看起來,這是一種漂亮的細菌,在生物顯微鏡下,它們就如同紫色的桑葚串。傳染病防護所媒介控制室主任劉起勇更願意用「水滴」來形容無形體,因為它只有細胞膜,沒有細胞壁,「裝在盒子裡就是方的,裝在杯子裡就是圓的,無形體很軟,能夠塞進細胞的任何空隙」。

    這種「很柔軟」的細菌,卻可以擊垮人體內最堅固的防禦——它們專門侵襲末梢血中性粒細胞,這種細胞本應是「保護人類免受感染」的盔甲。

    早在4年前,徐建國和他的同事們就在安徽省發現了中國第一例「蜱傳無形體病」的病例。

    直到今天,徐建國仍記得那是一個50歲的女人。她家住廣德縣,在販賣野兔時被蜱叮咬。僅僅過了十幾天,2006年11月4日,她因高燒、吐血被送往當地醫院,並被診斷為具有相似症狀的出血熱。但藥物並沒能延長她的生命,第二天凌晨,農婦不治身亡。

    但籠罩在她身上的「詛咒」並沒有消散,反而更加囂張。僅僅就在病人去世後的幾天,曾經治療或照顧過她的兩個醫生、兩個護士和5個親屬,先後出現頭痛、腹瀉、發燒等症狀。

    這種快速而殘酷的傳染方式,並不符合出血熱的特點。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員從北京趕到這裡。他們發現,眼前的敵人十分陌生。3個月後,研究人員在患者的血液中找到了無形體的核酸,並由此確定這是一場由人粒細胞無形體引發的災難。

    但國際學術界卻難以接受這一點。這種1994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被首次報告的疾病,此前從未出現過「人人傳播」的病例。

    這是一場漫長而艱難的學術論證。「我們做了一切可以做的實驗。」徐建國回憶,所有數據都顯示,這一串病例符合美國疾控中心對這種疾病定下的標準。在安徽病人離世兩年後,這個21人的研究團隊撰寫了一篇題為《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院內傳播》的論文,發表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上。

    我們一直在宣傳這種病的危害和預防,但是效果並不理想

    這絕不是「吸血鬼」第一次帶給人類致命的疾病。「任何一本大學醫學寄生蟲學和微生物學教科書都會提到蜱和幾種常見的蜱傳病。」一位動物學家說。在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

    如今,拉開一道淺藍色的鐵門,走進一棟塗刷著黃色牆裙的陰暗小樓,在二層最深處的一間實驗室,就飼養著研究人員們從全國各地捕捉的蜱。這些看起來並不兇猛的黑黝黝小蟲被密封在一個個燒瓶中,以同樣被密封其中的小白鼠的血液維生。

    這群特殊的實驗動物,被用來製造防禦疾病的「武器」。

    在已知的蜱傳疾病中,與無形體病同樣可怕的幽靈還有很多:萊姆病、森林腦炎、出血熱、Q熱、蜱傳斑疹傷寒等。其中,萊姆病可能損害神經、心臟或關節。森林腦炎則多發於東北林區,病死率高,即便倖存,也無法逃離折磨終生的後遺症。

    「我們一直在宣傳這種病的危害和預防,但是效果並不理想。」徐建國表示。2008年2月,衛生部還下發了《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在當時,並沒有太多媒體注意到這條「有點冷門」的科學新聞。

    曾澤平和羅林英,這兩個死去的女人,從來也不知道,可能是這種還不如指甲蓋大小的蟲子,讓她們永遠離開了自己的丈夫、孩子、院子裡養著的豬仔和農田裡正拔高的棉花。

    一次又一次誤診也耗盡了她們的生命。曾澤平先是被村衛生所診斷為感冒,隨後又在縣裡的一家醫院被診斷為精神病。嶽昌宇將「渾身滾燙」的妻子送進精神病院,但一個星期後,又因為「不停抽搐」再次將她接了出來。

    縣裡的醫院再次給出病毒性腦炎的診斷。嶽昌宇借了一萬多塊錢,帶著妻子到武漢治病。那裡的醫生按照商城縣當地醫院的病歷進行治療。直到這個平常挺壯實的女人被一口痰卡住,奄奄一息。

    家人決定帶曾澤平回家,因為「要是在醫院死了,只能帶把灰回來」。最終,曾澤平死在回家後的第二天。

    2007年5月,河南省報告首例疑似蜱中毒病例。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監測發現此類症候群病例557例,死亡18例。而此前媒體根據公開報導整理,全國「疑似無形體病例」已經約有709例,死亡50例。

    這個病,最苦的就是農民

    9月10日,衛生部派出專家組奔赴河南省商城縣調查蜱中毒事件。顯然,他們面對著一場比想像中更艱難的戰役。

    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所主任王世文發現,新一輪的蜱傳疾病已經超出了2006年安徽無形體病的複雜程度,「之前我們認為病原體是無形體,現在有可能有一種新的病毒出現,明確這個病原很困難。」

    劉起勇也認為,目前的病原體有無形體,還有2009年剛剛分離出的布尼亞病毒,「但不排除存在其他病原的可能性」。

    9月12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有關部門從病人身上分離出了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並可能是一種新病毒」。眼下,這些病毒和細菌帶來的可怕疾病,被衛生部暫時命名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這並不是一種疾病的名字,而是一類同症狀疾病的症候群」,研究人員強調。

    公眾疑惑的另一個問題是:蜱並不罕見,由它引發的病例也不少,為什麼今年在河南出現暴發?對此,劉起勇表示,統計數據的上升可能來自各個方面,「這在過去是一種不明原因的發病和死亡,而現在我們卻可以為它確診。這可能也是病例增加的原因。」

    如今,科學家只能反覆安慰公眾無須恐慌,這種疾病可防可控,避免蜱的叮咬是降低感染的最主要措施。一組數據也顯示,普通流感的病死率在1%~1.5%之間,而無形體病的病死率約為1%。「只要不誤診,治癒的機率很高。」劉起勇說。

    但一個當地老人告訴前去採訪的記者,「我年紀大了,不怕,咬死就咬死了,不種地吃啥?」當徐建國和自己的團隊在一片茶田採集蜱標本時,他們發現,成百上千隻蜱藏在茶葉的暗處,或是耕牛深深的皮膚褶皺裡。這位科學家不得不感嘆說,「這個病,最苦的就是農民了!」

    纏繞了農民一年的恐懼,也許正在悄悄離去。每年3月~9月,是蜱的活動高峰期。如今,它們就要收起「匕首」,寄居在動物的皮膚上,準備度過深秋和冬天。

    但對於曾澤平的家人來說,有些東西再也「不能回頭了」。他們失去了一個愛笑的妻子和母親,以及全部積蓄。他們增加的,是一筆3萬多元的欠款,和一場難以忘記的噩夢。「她要是不死,我們可能會是個幸福的家庭。」嶽昌宇重重地嘆了一口氣。

    這個夢想,被一隻蜱輕而易舉地咬碎了。

    

相關焦點

  • 可怕的蜱蟲:不知不覺中吸食「汁液」,還奪人性命!
    蜱蟲的寄生對象非常廣泛,從鳥類到哺乳類,爬行類到兩棲類都可見它的身影。蜱蟲和蚊子一樣,從宿主身上吸食血液時,是不知不覺的。這是因為它們的口器可分泌一種溶解組織的酶,同時產生具有麻醉效果的物質。這種守株待兔式的策略,註定只有極少數的蜱蟲能有幸寄生在宿主身上。但是,一旦那些蜱蟲成功登上「諾亞方舟」,它們將讓宿主「苦不堪言」。根據喜好不同,有的蜱蟲喜歡躲在毛髮下,而有的蜱蟲則喜歡呆在哺乳動物的耳朵內。
  • 專家:傳染疾病媒介生物蜱排第二位 - 這只要命的「蜱蟲」(圖)-搜狐...
    2010年9月10日,王貴強教授來到河南省商城縣人民醫院和有關專家一起會診一名疑似蜱蟲叮咬致病患者誰會想到在狗耳朵後面就能扒拉出的草鱉子,竟然是要命的「蜱蟲」  這個說法讓嶽昌宇難以相信:「誰會想到在狗耳朵後面就能扒拉出的草鱉子,竟然是要命的"蜱蟲"?」  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徐建國警告說,在所有能夠傳染疾病的媒介生物裡,蜱排在第二位,僅次於蚊子。  這種長著8條腿的動物,其實是「蜘蛛的親戚」。
  • 寵物狗身上也有蜱蟲 這類蜱蟲一般不會傷人
    浙江在線09月14日訊這幾天,小小的蜱蟲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河南蜱蟲致人死亡的案例令不少養狗的市民擔起了心,不少市民打進熱線稱在自家的寵物狗身上發現蜱蟲。不過,記者諮詢了天恩寵物醫院及市畜牧局的相關人員後得知,寵物身上的蜱蟲不會傷人,但主人應做好寵物清潔工作。
  • 奪命蜱蟲!可怕,蜱蟲是這樣吸食狗狗血液的!
    養寵的朋友,對於蜱蟲絕對不會陌生吧,尤其是在現在這個蜱蟲多發的季節。但是,蜱蟲多可怕,卻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楚地意識到。很多人覺得,蜱蟲雖然很恐怖,可是我帶狗狗出去一直都很小心的,不會那麼容易就中獎了吧?未必。
  • 比蜱蟲更讓人恐懼的是「維穩」
    當9月9日,快報記者趕赴那個如今「聞名全國」的商城時,發現蜱蟲帶來的恐懼已經徹底抓住了當地人——在外地打工的不少成年男子返回當地,以照顧老人和孩子;更有不少婦女選擇了進城打工,遠離蜱蟲較多的鄉村;繼續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婦女和兒童,上山下地時,也都是「全副武裝」,恐慌的情緒就如同病毒一樣,在村民中蔓延。
  • 日滅蜱蟲五百隻 網友實拍消滅蜱蟲大作戰[組圖]
    小狗稍大點後,我發現它們的身上長滿蜱蟲,小的如芝麻,大的如黃豆,大的主要是吸了很多狗血肚子膨脹起來。蜱蟲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圓鼓形的,足在體下,沒有超出身體,與最近報上刊登的一樣(後文所述主要是這一種);一種是扁平的,足向外張開,跟蜘蛛有些相似,但小的也只是比芝麻大些,大的沒超過綠豆,由於這一類蜱蟲媒體沒介紹,似乎也不具有殺傷力,我也不作介紹。
  • 狗狗身上有蜱蟲怎麼辦?
    夏天草地上會有很多蜱蟲,狗狗只要去草地,牌蟲就會爬到狗狗的腳上身上甚至耳朵裡,蜱蟲很小,但喝完血後會膨脹很大,嚴重了會危及狗狗生命。其實這種是很常見的,家裡如果有養花花草草的話就會有,遛狗出門草地上也多的是,這種蜱蟲不上人身不吸人血,只針對動物,狗狗身上發現蜱蟲後不要輕易去用手拔,拔不好蜱蟲的頭部會斷在狗狗皮層下引發感染。首先,請你不要害怕,雖然蜱蟲的危害很大,但是只要處理得當,是沒有那麼可怕的!至於被蜱蟲咬死,也是極低概率的事情!
  • 警惕蜱蟲叮咬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 煙燻火燎能讓蜱蟲鬆口嗎?
    蜱蟲,體型只有芝麻粒大小,吸過血的雌蜱體重會增加80到120倍,咬人後不疼不癢,不易發現。很多患者,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被蜱蟲咬過,等到急性發病入院後,做血液檢查才被確診。煙燻、塗酒精等自行處置的方法能讓蜱蟲鬆口嗎?蜱蟲叮咬導致的布尼亞病毒感染是怎麼回事?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求證專家,給出答案。
  • 小蟲子大麻煩,炎熱夏季蜱蟲肆虐,南京出現二三十例蜱蟲叮咬病例
    人類是生物鏈中最頂級的一個生物,所以很多動物見到人類就害怕,只要人類不去招惹它們,那他們一定會對人類敬而遠之,其中現在一些小飛蟲也是這樣,因為只要一靠近人類的身體,就會被人類一個巴掌拍死,但這隻代表大多飛蟲,有一半些蟲子非常的特殊,它們深知人類特別強大,但是它們還是要上前靠近,因為這種蟲子就是專門靠吸取人類血液或生存
  • 【家鄉的有趣動物——蜱蟲】
    一提起蜱(pí)蟲,估計很多人會油然而生恐懼感和厭惡感,因為我們經常可在新聞或報端聽到蜱蟲致人生病甚至死亡的消息。有人會反問,蜱蟲有趣嗎,它們那麼可惡?我之所以用「有趣動物」這種標題,其實和這些無關,這是我寫「有趣動物」系列的初衷。正如笛卡爾那句名言:「存在即合理。」
  • 狗狗身上發現有蜱蟲,遇到蜱蟲不要慌,用這3招快速處理
    23:31:38 來源: 小展大來歷 舉報   狗狗每天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到戶外奔跑、打滾,這也加大了被蜱蟲叮咬的危險性
  • 蜱蟲咬後多少天發燒?
    蜱蟲咬後一般1-2周後出現發熱,蜱蟲是一種存在於草地,深林等的一種較小的生物,它可以攜帶多種病原體,作為傳播媒介感染其他動物或者人。常見的蜱蟲可以攜帶布尼亞病毒,是一種新型的病毒,會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一般十天左右會出現發熱、噁心、嘔吐、頭痛、肌肉酸痛、腹瀉等症狀,腹股溝等淺表淋巴結出現明顯腫大,化驗提示血小板明顯減少,嚴重的會出現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各系統的併發症,可以導致死亡。 蜱蟲還可以攜帶伯氏疏螺旋體,引起萊姆病。
  • 蜱蟲的防範,狗子這一生都難以擺脫的皮膚病
    這是一條已經吸滿了血的蜱蟲,肚子都已經漲成圓的了。需要用鑷子小心翼翼的拔掉,避免頭還留在狗子體內,然後用打火機把蜱蟲燒死。如果忍不住去拔,先用酒精塗抹蜱蟲麻醉,然後再用鑷子從根部夾起蜱蟲,特別小心,別把蜱蟲的口器留在了皮膚內。這是個技術活,但事關狗子的健康,我已經無所畏懼了。還記得那段日子,我每天下班回到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葫蘆抱在懷裡,坐在陽臺上,為葫蘆拔蜱蟲。這點,別學我,蜱蟲是人畜共患病,真的傳到人身上,是個麻煩事。
  • 夏季謹防蜱蟲鑽入體內,嚴重可致死!醫生:遇蜱蟲叮咬記住四不要
    醫生提醒,近期也是蜱蟲的活躍期,這時,人們出去玩最容易被蜱蟲咬傷。在夏天人們比較容易出汗,而且穿衣也比較涼快,露在外面的皮膚就很容易成為蜱蟲叮咬的目標。什麼是蜱蟲,怎麼判斷是否被蜱蟲叮咬了?蜱蟲又稱草別子、草爬子、牛蝨、草蜱蟲等。一般常蟄伏在草叢裡,或者寄宿在動物身上。
  • 預防跳蚤和蜱蟲,這一招簡單又實用
    狗狗患上跳蚤和蜱蟲,會問題多多 無論是跳蚤還是蜱蟲,這兩種蟲子都是以狗狗的血液為食,它們是通過咬或者是附著在狗狗的皮膚上做到這一點的。
  • 蜱蟲咬傷大意不得 醫生:夏天要多提防這些蟲子
    在解剖鏡下,蟲體被放大,教研室的老師仔細甄別,確定這是只蜱蟲並且被醫生完整取出。  這並不是個例,幾天前,一名疑似被蜱蟲叮咬的患兒,午夜從朔州送到山醫大一院,因為家長比較粗心,孩子在被蜱蟲叮咬近10個小時才發現。由於蟲體取出時已經完全粉碎,不能判斷當時蟲的種類和是否完整,只能對傷口進行簡單處理後囑其密切觀察嚴防傳染病的發生。
  • 蜱傳疾病進入高發期,市民應提高警惕防止蜱蟲叮咬
    膠東在線7月7日訊(通訊員 劉正毅 馮雪英) 夏季到了,市民的戶外活動日漸增多,但在外遊玩或者幹農活的時候,要警惕一種叫做蜱蟲的生物。因為被它咬一口,可能命就沒了。市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大家,夏季蜱蟲活躍頻繁,大家在外出遊玩、戶外勞作時應加強個人防護,防止被蜱蟲叮咬。
  • 蜱蟲?養狗的最煩這東西了!有預防的措施嗎?
    不過既然要帶著狗子出門,那我們就要提醒大家要注意蜱蟲!這是最讓人煩的蟲子了!那麼養狗怎麼預防蜱蟲呢?今天倍內菲就跟你一起來瞅瞅!而且驅蟲這件事一定要長期堅持,定期驅蟲。而驅蟲的這個頻率應該是多長時間一次?這一點主要取決於寄生蟲的生長周期,一般寄生蟲4周左右成熟,所以我們在做驅蟲的時候就最好保持一個月一次,尤其是經常外出遛彎、愛鑽樹叢的狗狗。
  • 蜱蟲疫情造成多人死亡 有關部門瞞報疫情為何?
    吳玉濤被告知,要是父親早點住院,一開始就打強力黴素和多西環素的話,「救回一條命沒問題」。無形體病會導致病人血小板和白細胞銳減,免疫系統趨於崩潰,最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蜱蟲也在商城縣鯰魚山鄉出現。該鄉平塘村村民鮑祥義,喜歡赤膊上山幹活,被蜱蟲叮咬。從5月13日鮑祥義肋部出現紅包到最後死亡,只有9天時間。
  • 關於蜱蟲的小知識
    (((゚Д゚;)))小小蜱蟲(壁蝨),威脅無窮!你認識恐怖的蜱蟲嗎?預防重於治療!狗狗在草地打滾好開心?當心蜱蟲大危機!溫暖的5~10月是蜱蟲出現的高峰期,這時候帶狗狗出門時更要特別小心草皮,以免惹「蜱」上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