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於沙漠裡有那麼多的沙子,為什麼不能用來代替河沙和機制砂用於建築材料用沙的問題很感興趣,那今天就來和各位分享一下,沙漠裡的沙和河沙、機制砂在建築材料使用上面到底有哪些不同。
砂子在混凝土中又被稱為細骨料,是建築工程項目必不可少的用料,在我國經濟不斷騰飛的今天,砂石骨料的需求在不斷地增加,砂子分為四種砂子,河沙、海砂、沙漠沙、機制砂,大家對於沙漠沙和機制砂都很感興趣,那我們就主要說一說這兩種沙子。
先說沙漠沙與河沙,沙漠裡的沙子主要是風力作用生成的。在乾旱氣候地區,石塊在風化作用下漸漸地崩碎,比較大的石塊停留在原地形成戈壁等地形地貌,細微的石塊顆粒被風力堆砌到一塊兒,生成沙漠。這些沙子大多數是由石塊風化而成,歷經風暴日復一日的腐蝕,越來越又細又散,並沒有粘結性。即使你抓起一大把,也會完全從指縫間中漏光,這樣的沙子是不符合我國建築用砂的標準的。
1、沙子粒度過細
次之,用於建築的沙的直徑基本上都超過1mm,且需要用有所不同直徑的沙符合規範的配合比需求,而沙漠中的沙是風力搬動並沉澱的物質,直徑非常小(通常在0.25mm以下),細度過細。並且工程建築用砂顆粒物橫截面通常為圓形,如此承受力勻稱。河底的沙經過河流搬運作用,顆粒沿江河底翻轉,篩分出的沙較為圓潤,而沙漠沙不具有這一特點,沙漠沙特別地平滑,並且還有一定的油性,也不具有普通工程建築用砂的可塑性。
2、風化情況嚴重
末尾,沙漠裡的沙子是在暴曬的乾燥自然環境下,長久風化生成的,含鹼量過高,使用中會與建材材料中的某些化學物質造成化學反應,影響到砂石混合物的質量,進而影響到建築物的強度標準。沙漠中的沙子基本上都是在原地風化而成,並沒有通過遠距離的搬動分選,多種不同的粒徑相互摻雜,因此配比較弱,一樣不適合用於建築用砂。
3、可塑性差
工程建築用砂顆粒物橫截面通常為圓形,如此承受力勻稱。河底的沙經過河流搬運作用,顆粒沿江河底翻轉,篩分出的沙較為圓潤,而沙漠沙不具有這一特點,沙漠沙特別地平滑,並且還有一定的油性,也不具有普通工程建築用砂的可塑性。
4、含鹼量高
沙漠裡的沙子是在曝曬的乾燥自然環境下,長久風化生成的,含鹼量過高,使用中會和建築材料中的某些材料形成化學反應,會影響到砂石混合物的質量,從而影響建築物的抗壓強度。
5、級配較差
沙漠中的沙子基本上都是在原地風化而成,並沒有歷經遠距離搬動分選,多種不同的粒徑相互夾雜,所以配合比較差,同樣不太適合用於建築用砂。
6、雜質
建築用砂對含泥量有嚴格把控,沙漠沙絕大多數都是原地風化的物質,並沒有通過殘渣的過濾系統環節,黏土成分太高,若用於混凝土將非常大的降低混凝土強度,所以不太適合建築物使用。相比而言,河砂是水流從遠方搬運而沉澱下來的,通過長久的清洗和衝蝕,基本上將這其中的殘渣清潔乾淨了。
7、運輸費用、開採成本費用太高
沙漠通常遠離城市區,通常離我們都特別遠,要是真的要用沙漠裡的沙子,就需要跋山涉水地輸送回來,那充分考慮運輸成本的問題,其實沙漠裡的沙子並不便宜。之後除去運輸成本以外,並且還有開採的成本費用,如果說一般的建築工人每天的工資是三百塊,那不遠千裡跑到沙漠起碼也得翻一倍吧,也就是600塊,那開採的成本費用加上輸送的成本費用,這就是一筆巨款。
機制砂說白了就是為了代替河沙而造成的,為了更好地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我國逐漸增加對砂石等天然資源的監管力度,而且傳統的制砂形式造成的環境汙染特別大,產品的含粉量、含泥量較多,粒形不佳,配比不符合標準,不符合我國二區的標準。
機制砂顆粒狀多稜角,外表毛糙,有益於與水泥等膠結材料的粘接,有益於混凝土的強度的提升,從外表看也產生了和易性差的缺陷,而機制砂中的石粉正好能彌補這個缺陷。由於這種石粉是一種惰性摻入料,粒度小,它不但填補了混凝土中缺乏的細顆粒狀,提升了固體的面積對水體積的比例,進而降低了泌水和混凝土離析,並且石粉能和水泥等粘接料與水產生綿軟的料漿,即提升了混凝土的漿量,降低了砂石間的摩擦,進而改善了混凝土的和易性。
總的來說,機制砂不但主要來源普遍,材料保持穩定,有利於操控和操控,使用性能較好,可以達到建築需求,並且經濟發展可行,是未來建築市場的發展前景,對於純天然自然環境的保護也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