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拉品牌最近宣布,其首款微型純電車歐拉R1的換款車型,將於成都車展正式上市。從官方流出的新車效果圖可以看出,新款歐拉R1也將採用動物命名,新車取名「黑貓」。
黑貓的最高續航裡程或許與白貓一致,頂配車型的NDEC續航為405km。
與白貓車型相仿的是,歐拉黑貓整體外觀設計沿襲了現款車型的極簡設計風格,保留了年輕消費者喜歡的「萌」系設計元素。據說,車身外觀顏色達12種,搭配8種內飾色彩,更符合對個性化有追求的車主口味。
據官方給出的數據顯示,黑貓車長寬高分別為3495/1660/1560mm ,軸距為2475mm,後排座椅放倒最大儲物空間可達872L。
從效果圖上看,歐拉黑貓新車內飾將沿襲現款設計,中控部分整體布局給人簡潔、清爽的感覺。
無論是雙圓桶儀錶盤還是圓形的空調出風口,歐拉黑貓的內飾都採用了不少「萌」的元素,配合中控臺上倒圓角液晶屏,再次為新車的簡約風格點題。
在智能科技等方面,官方劇透新車將會新增定速巡航、電子圍欄,後排輔助開門鏡、PM2.5、主駕座椅6向調節等更加人性化的功能配置。
同時,與已經上市的歐拉白貓一樣,單踏板駕駛模式也將會加入到這款車型當中。新增了單踏板駕駛模式,可以讓車主根據自己駕駛習慣調節油門的反饋力度,從而保障了司機在城市擁堵路況下駕駛時的舒適性。
在充電功能上,據說歐拉黑貓還新增可調SOC功能, 對於一輛純電車而言,新功能的加入使得車主可以在充電前自定義充電百分比,實現根據用車實際情況靈活充電。
同時,人為地設定充電量程相比只能一直達到滿充的純電車型,可調SOC功能還能預防車輛在夏季高溫潮溼環境下,因為過量充電而造成潛在風險的發生。
作為長城旗下電動車品牌,歐拉旨在通過新能源業務的品牌化管理。前幾年長城汽車繼宣布與寶馬成立合資公司後,正式對外發布了長城汽車新能源汽車獨立品牌——歐拉ORA。
那麼,長城汽車為何要獨立一個品牌出來專攻新能源市場呢?
只因獨立開發是長城汽車的重中之重,所以歐拉採用為新能源汽車獨立開發的ME平臺,而並非油改電。因此,歐拉旗下車型的設計從底盤到外觀,全部是基於新能源汽車型正向開發,直接拋開傳統燃油車的固有開發模式。
綜合上述情況來看,獨立一個新能源品牌不僅有利於開發更專業的新能源車型,還能實現品牌理念的長遠傳播。
就如歐拉品牌首款車型IQ一經推出,跨界的風格和特立獨行的設計,就把歐拉這個品牌推向了新能源熱搜的榜單之中,421km的長續航和大空間也讓車主重新認識城市純電SUV的新標準。
歐拉品牌以歐拉R1為代表,開啟了一個全新的都市用車新理念。僅去年2019年一年,歐拉汽車的銷量就達到了38865輛,而歐拉R1在2019年的銷量達到了28498輛,佔歐拉品牌全年總銷量的73.3%,其中一線大城市的購買人群佔到了90%以上。可見一臺新能源小車所掀起的這波都市新能源浪潮有多大!
作為長城汽車的新能源品牌,歐拉旗下的車型產品技術可靠實力雄厚,而歐拉憑藉自身過硬的產品,出色的設計理念帶動年輕消費群體重新認識用車需求,才是歐拉的核心價值體現。
前有「哈弗大狗」,後有「歐拉白貓」,新款歐拉R1車型被命名為「黑貓」也沒什麼好驚訝的。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最減壓的方式不是買買買,而是「吸貓擼貓」。吸貓一時爽,一直吸一直爽。可見現在貓文化之盛行。
教授也看過歐拉新車關於設計理念的介紹文章,關於黑貓的設計出自日本設計師鈴木直彥,他說新車設計靈感來源於貓,整體設計和細節上都突顯了優雅和個性。所以,取名「歐拉白貓」一來貼合了設計,二來也迎合了年輕人口味。
隨著追求個性、潮流的新世代成為消費主力軍,小而精的新能源車型受到越來越多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近半年來,A00級電動汽車市場一改往日沉悶,成為眾多車企爭相競演的「舞臺」,長安E-Star、零跑T03、新寶駿E300等新車型扎堆上市,接連引發市場熱潮。
作為一個年輕的新能源品牌,歐拉自成立以來就深入年輕人圈層,不斷進行新的嘗試與探索。從iQ到R1,歐拉始終圍繞著年輕消費人群的需求,打造具有個性化元素的產品,再結合新穎好玩的創新營銷模式,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
而歐拉「貓」系列車型的外觀設計尤其是對於愛貓人士,誇張地說可以讓他們放棄抵抗。而且純電微型車放到國內小城市中一般也有不錯的回頭率,總的來說還是歐拉比較成功的一款產品。
再者,國內的微型純電動汽車市場呈現出兩個極端,一是不少廠商把車聯網做到極致,另外就是僅僅為了解決四五線城市車主的代步需求。所以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在這兩個極端中出現了斷檔。
作為穩踞微信電動車市場頭部地位的歐拉品牌,堅持做精品電動車型的它,就很好的彌補了國內市場的這個空白。
精準洞察到年輕消費者群體對新能源產品的訴求,在「出圈」這個事上歐拉品牌一直都在不斷堅持,歐拉通過找到年輕群體的關注點進行定向合作來突破影響力圈層,打破以往行業內常見的營銷模式,把新零售做得更加出色。
歐拉黑貓將於7月24日開幕的成都車展上市,關於歐拉黑貓車型的更多消息教授也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