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貓不怕蛇,有什麼科學根據嗎?

2020-12-03 智慧生活ghfh

在迄今已發現的蛇類中,除現存最大蛇類,南美綠水蚺,因研究資料匱乏而尚未形成科學定論外,其餘一切陸生和兩棲蛇類均被陸地8大食肉目動物集體壓制。它們以血緣關係分為兩大集團——貓型總科(貓科、獴科、靈貓科、鬣狗科)和犬型總科(犬科、熊、浣熊、鼬科)。以上部分亞屬自帶蛇毒抗體,常以包括眼鏡蛇在內的蛇類為食,以獴和鼬最典型;其餘品種不帶或只帶少量抗體,它們可能並不以蛇為食,但皆能捕蛇,其中以貓科最為典型。蛇經常成為母豹訓練幼豹的犧牲品,當豹崽與蛇對峙時,母豹通常只在一旁躺著觀戰,絲毫不擔心豹崽被咬到。必須強調的是:1、很多蛇類均生活在熱帶區域,不需要冬眠,氣候因素並非導致貓捕蛇的充分必要條件。2、網紋蟒是體型僅次於綠水蚺的蛇類,成年體長6米,依然無法避免來自獅、豹、虎的威脅。3、野生的27種野貓大量存在捕食蛇行為(包括眼鏡蛇、過山風、五步等),雖然它們與家貓並無基因區別,但目前傾向於認為它們是獨立的物種。因此,為避免爭議,這裡暫且不用野貓來類比家貓。所以,我不確定家貓捕蛇是否為了食用,或者吃蛇是否屬於常態,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家貓擅長捕蛇。

物競天擇是一種原因,同時也是結果,它沒有多少假設的餘地。物種競爭不會先按體重分級然後再比賽,而是先分勝負再定生死,進而決定各自食物鏈地位。對於貓與老鼠的關係,人類只能承認事實,而不是提出質疑——那不過是因為老鼠體型太小罷了。

類似的,物種內部的進化並非平衡,自然選擇的主要內容是適應環境。環境不同,進化方向就不同,食物鏈也隨之變化。描述某條食物鏈只能限定在一個具體環境下。比如在人類社區,蛇類體長一般在1.8米以內,很難超過3.6米,這就決定了蛇的命運。人類環境下的貓,相對野生貓科有一個優勢——盟友。盟友包括同類和犬科,面對共同敵人時它們是會協同作戰的,經常看到貓蛇鬥時,狗會上去幫忙。這就是進化的表現,因為它們適應了人類環境。

完整闡述貓的優勢——距離掌控,靈動超脫。

首先要理解武術的原理。武術來源於對動物的模仿,從「象形拳」逐漸演化而來。一切武術的精髓只在兩點:1、力量,力量不夠,打人不疼;2、距離掌控,距離太遠打不到人,太近容易挨揍。所謂

「以勇勝弱謂之武,以弱勝勇謂之術」。然而你不可能總是遇到比你弱小的對手,這決定步伐機動比力量更重要。所以,「總是被揍同學」

注意了,正確理解下段文字有助於改變人生:

如果對方比你高,手臂比你長,而你又是個只會拼直拳的愣頭青,你馬上就會鼻孔塌陷、老淚縱橫。這種情況不要亂打,也不要站著發愣,要以目標為參照物繞圈,繞得越節奏、越韻律越好,在對方出拳的瞬間閃到側翼,讓對方丟失目標,然後迅速以擺拳攻擊對方脖子,如果打中,對方除了陷入噁心不適之外,還會揣測你的身份和性格;若未打中,則對方本能轉入防禦,你進而貼身近戰,朝對方腹部和腰部連續出拳,同時注意隨時跳出對方反擊範圍。臟器中拳比腦袋中拳後果更嚴重,可以導致腦部缺氧和體能的劇烈損耗,只要你能朝對方肝臟或腎臟打上一拳卻不跑開,而是保持距離,盯著對方眼睛,一邊罵娘一邊繼續戰鬥,對方就會底氣頓失。所以這種打法的真實意圖是,使對方確認你的身份——有文化的流氓。這點會讓對手陷入失落。其實這也是流氓欺負人時慣用的心理手段,當然我不推薦你把此技能用於不恰當的事業,因為可能會有另一個有文化的流氓把這種失落感強加於你……

貓給蛇的印象就是這種流氓。貓的鬍子可以捕捉氣流的細微變化,鎖定蛇頭即可躲避攻擊,閃避蛇毒,再像拳手一樣圍著蛇繞圈,在360°範圍內對蛇展開攻擊,迫使對手防禦,消耗其體能。當蛇的體能耗盡時,只有逃跑。剛才說了,逃跑對蛇來說更危險。所以,在貓面前,即使貓主動把爪子伸過去,甚至貓就在跟前躺下,蛇也很少主動進攻,因為自然法則給蛇的本能就是:這種情況必須自保,再設法逃脫。

掠食動物之間,即使存在食物鏈關係,也未必總是食物鏈頂端那一方獲勝。蛇類的主要天敵,鷹科,在捕獵眼鏡蛇時偶爾也會被咬到,貓和狗更無法例外。不過貓狗對抗蛇毒的能力比人優秀很多,輕微中毒不會喪命。貓被蛇咬了之後,甚至會自己上山尋找草藥,這也是本能。當然前提是周圍存在這種生態系統。

就體型與力量的關係,存在一個生物力學定律:肌肉長度呈1次方增長,肌肉寬度呈2次方增長,體重呈3次方增長。

所以,體型越大,體重越重,絕對力量越大;但由於體重增長率超過體型增長率,對個體本身而言,體型越大,它的力量值反倒降低了。

舉個例子,一隻獨角仙能舉起自身體重15倍的物體,它們與情敵打架時能把對方拱到天上。如果獨角仙長到和非洲象一樣的體型,它們肯定能把人拋到天上,但無法把大象舉起來,也未必能戰勝大象,因為相對於體型,它們的力量已經嚴重削弱了。更關鍵的是,這時獨角仙可能會受到第二炮兵(火箭兵)的攻擊。

所以我們不能以動物目前的體型來目測其體型增長後的力量值及其生存狀態,因為那時的它們未必強到哪去。大自然有自己的平衡法則,違背法則會付出昂貴的代價。

相關焦點

  • 貓蛇大戰!令人聞風喪膽的毒蛇,為何「貓主子」卻一點不怕?
    顯然害怕蛇的人們不在少數,這是因為蛇類行動時悄無聲息殺人無形的特性,這特性在很久以前對於人類的威脅要比豺狼虎豹更令人恐懼的,畢竟恐懼才會激起人們的警惕性,對毒蛇有反應活下來的概率也就大增,然而蛇真的有那麼恐怖嗎?
  • 科學菌:蛇害怕什麼,弱點是什麼?
    全世界有蛇3425種,其中每一種蛇其實都有一個最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怕人」。人遇到蛇的時候,其實也怕蛇,所以會對蛇進行致命的傷害,基本上沒有蛇能夠逃脫人類的影響,不過如今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加強,很多蛇都成為了保護性生物,所以如今也很少有人打蛇了。但是對於蛇的弱點來說,人算得上是它致命的弱點。
  • 生活中,為什麼貓都不怕蛇的呢?
    在迄今已發現的蛇類中,除現存最大蛇類,南美綠水蚺,因研究資料匱乏而尚未形成科學定論外,其餘一切陸生和兩棲蛇類均被陸地8大食肉目動物集體壓制。它們以血緣關係分為兩大集團——貓型總科(貓科、獴科、靈貓科、鬣狗科)和犬型總科(犬科、熊、浣熊、鼬科)。
  • 有鵝的地方蛇真的會跑光嗎?有什麼科學依據?
    而且我國許多農村地區的老人也會說「蛇怕鵝」。那麼蛇真的怕鵝嗎?它到底為什麼怕鵝呢?鵝糞到底能不能殺死蛇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幾個問題。大鵝是許多在農村長大的小夥伴的「童年陰影」,因為在農村,大鵝、土狗以及大公雞被稱為「農村三霸」,而且別看土狗比大鵝體型要大很多,而且還算的上一種食肉動物,但是「三霸」排在首位的卻是大鵝。
  • 「不怕貓頭鷹叫,就怕貓頭鷹笑」有道理嗎?不是迷信,有科學依據
    摘要:民間俗語「不怕貓頭鷹叫,就怕貓頭鷹笑」啥意思?有科學依據嗎?文/農夫也瘋狂十一期間,在農村老家住了一段時間。連著好幾天在晚上都聽到山裡有一種鳥的叫聲很奇怪。女兒就問我,這是什麼鳥的叫聲,聽起來有點嚇人。因為以前少有聽到,農夫也不太確定是什麼鳥在叫,就問了村裡的幾個老人,他們都說這個是貓頭鷹的叫聲,你有多久沒有聽到貓頭鷹叫了呢?在過去農村裡貓頭鷹是比較多的,當時也是很常見的,有些還會飛到農戶的院子裡來,可是近年來是越來越少見了。這些老人還說,在民間關於貓頭鷹有著「不怕貓頭鷹叫,就怕貓頭鷹笑」的說法,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老人說,有鵝的地方就不會有蛇,蛇怕鵝,有什麼科學依據
    農村老人說,有鵝的地方就不會有蛇,蛇怕鵝,有什麼科學依據現在農村地區,居住的人平時基本上都是老人,還有小孩,年輕人基本上都到外面去打工賺錢了。在十幾年前農村有很多人基本上都有捕蛇的本領,附近所有山上的蛇基本上都被他們捕光了,因此那段時間農村蛇的數量非常的少,很難見到,更不要說蛇跑到家裡去。
  • 為什麼貓不怕毒蛇?而且貓蛇大戰處於絕對優勢,說出來你不敢相信
    當然這個故事版本有很多,通過上述的這個故事我們能夠看出貓的本領極強。那貓真不怕蛇嗎?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國內國外的網友拍攝的視頻。貓蛇大戰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好戲,有時甚至是眼鏡蛇。貓不怕蛇有幾個原因。
  • 蛇到底怕什麼藥?科學實驗打臉經驗,卻束手無策!
    其實未必,就不要說地球上有多少種蛇,反正我國有記錄的蛇種類為204種及27亞種,毒蛇有58種及12亞種,大約佔世界蛇類與毒蛇的10%左右。在這些蛇中,每一種習性和喜好都不一樣,想要指望它們都怕雄黃,實在有些困難!
  • 蛇到底怕什麼藥?科學實驗打臉經驗,卻束手無策
    80後和90後的朋友們對《白蛇傳》應該非常熟悉,既然雄黃酒能讓白素貞顯出原形,那麼雄黃這種東西蛇都是最害怕的,因此雄黃就是驅蛇最經典的藥物!那麼雄黃對於蛇來說,真的會有如此大的威力嗎?其實未必,就不要說地球上有多少種蛇,反正我國有記錄的蛇種類為204種及27亞種,毒蛇有58種及12亞種,大約佔世界蛇類與毒蛇的10%左右。在這些蛇中,每一種習性和喜好都不一樣,想要指望它們都怕雄黃,實在有些困難!
  • 農村人才知道的真相,貓居然不怕蛇
    恐怕只有在農村生活過的人知道,貓一點都不怕蛇,甚至遇到蛇都是主動騷擾,喜歡玩蛇、溜蛇的主,還喜歡拿蛇練捕食技巧又或是練爪子呢。貓和眼鏡蛇貓不怕蛇的原因首先是敏捷度,對於蛇,特別是毒蛇,大多數人都是害怕的,那種柔軟的蠕動,吐出的信子,直教人頭皮發麻,汗毛戰慄,而且蛇的攻擊速度是很快的
  • 蛇到底怕什麼,如何才能儘快驅趕蛇?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自然界的生物可以說是「相生相剋」,說到蛇怕什麼,很多人會直接說就是「雄黃」,但是蛇怕雄黃完全是一個錯誤。根據科學實驗證實,雄黃讓蛇怕的說法是不科學的,只是蛇對雄黃或者雄黃酒的味道不喜歡而異,有刺激的味道,所以它才會遠離,並不是害怕的說法,所以嚴格的來說,蛇對雄黃只是在觸覺上的一些異常反應,以後大家千萬別這麼想。蛇最怕什麼?說到蛇最怕什麼,其實蛇的弱點還是以天敵為主。
  • 農村老人說,貓和蛇是死對頭,眼鏡王蛇能打得過家貓嗎?
    我們養貓的人,都知道,家裡有任何貓咪沒見過的東西,它都會去玩弄,塑膠袋、紙箱子、毛線球等等,它都會玩弄好長時間,這是它的天性。因此在面對蛇這種扭來動去的動物,貓咪可能不會去吃,但一定會去挑釁,每逢遇到就是一場「大戰」,而蛇面對貓更是避無可避。
  • 為什麼都說豬是蛇的剋星,難道有什麼武器嗎?看完漲知識了
    在大家心目中豬是一種非常老實愚笨的動物,它們吃了睡、睡了吃,都非常的好吃懶做,而且看起來呆頭呆腦一副不聰明的樣子,不過在很多農村老人的眼中,豬卻是蛇的剋星,難道它們有什麼秘密武器嗎?看完漲知識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闢謠:蛇真的怕鵝糞便嗎?鵝糞便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
    提要:闢謠:蛇真的怕鵝糞便嗎?鵝糞便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一直聽說養大鵝的地方幾乎沒有蛇,而且大家傳的還有模有樣的,說是因為蛇沾到鵝屎後就會皮膚潰爛,難不成鵝屎具有腐蝕性?另外也有網友說是因為鵝屎中含有大量的硫磺,蛇對氣味非常的敏感,能夠在10米之外嗅到這種硫磺味道,不敢靠近大鵝。這些說法是不是有道理呢?依科學興農看來,上述兩個說法都站不住腳,且不論蛇是不是真的怕鵝,但是上述解釋本身就漏洞百出。鵝同家庭養殖的雞、鴨子同樣都是屬於家禽類,如果說大鵝的糞便能夠導致蛇的皮膚潰爛的話,那麼鴨子或者雞子為什麼就不行了呢?
  • 蛇最怕什麼藥?蛇真的怕雄黃嗎?
    新白娘子傳奇裡面有一段是白娘子被許仙哄騙喝了雄黃酒之後,顯出了原形,蛇真的會怕雄黃或雄黃酒嗎?實際上,蛇不怕酒,也不怕雄黃,這種民間的傳說其實是毫無科學依據的。雄黃是一種中藥,主要成分是四硫化四砷,看起來是一種橘黃色粒狀的固體或者粉末,在空氣中加熱會演化成為砒霜,具有毒性。
  • 農村老大爺說:有鵝的地方蛇跑光是真的嗎?有何原理?
    那麼鵝糞真的可以殺蛇嗎?蛇是一種令人害怕的生物,拿我自己來說,即使那些毫無威懾力的小草蛇,看到它們蜿蜒前行的樣子,都感覺很不舒服。其實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正是因為這種「不舒服」才救了我們一條條小命。一直以來廣泛的流傳著一種謠言,說蛇類怕雄黃,而鵝糞中具有雄黃的成分,因此說蛇類怕鵝糞,從而就怕蛇。事實真的如此嗎?目前來看虛假成分居高,首先蛇怕雄黃一事就存在疑點,很多實驗也證明了蛇並不怕雄黃,雖然怕雄黃酒,主要也是雄黃酒中酒精的刺激性氣味。而鵝糞中有雄黃嗎?
  • 貓咪怕蛇嗎?遇到蛇它會有什麼反應
    如果說人類最怕的動物,蛇這種冷血動物絕對首當其衝,在古代人的眼裡蛇這種動物就是一種不吉利的存在。每次偶然的遇見,大多數人們的腦海裡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逃離」。有人怕當然也有其它動物不怕蛇。你們可能想像不到,在我們眼裡嬌小可愛的貓咪竟是世間不怕蛇的動物,這時候你們肯定會好奇為什麼它不怕蛇呢?對此小編我就來解答一番。大家應該聽說過貓咪養不熟的這個說法吧,因為貓咪天生就有野性,是個天才獵手,具有野性很難馴服,尤其是野生貓咪。加勒比地區的野生貓咪就會獵殺蟒蛇,這種貓咪以獵殺蛇為生。
  • 蛇到底怕不怕雄黃不如做一個試驗
    如果大家覺得我們的試驗方法可行  那我今天就去買蛇和雄黃了  網名叫「消遙浪仔」的楊先生養的鴿子,最近總是被蛇偷吃鴿蛋。有人出主意:搞點雄黃灑一灑,蛇就不來了。可是,雄黃真能驅走蛇嗎?民間的風俗和傳說,都說能的。可蛇類專家卻說,用雄黃趕蛇缺乏科學依據(詳見昨日第6版)。
  • 豬真的是蛇的剋星嗎?有沒有科學依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豬是蛇的剋星?這個說法乍一看,純屬扯淡,畢竟豬和蛇是兩種沒有什麼交集的動物。但事實上,這個說法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只不過,這個說法並不準確而已。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豬和蛇的問題。
  • 農村老伯伯常說:豬是蛇的剋星!這有什麼道理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文章中不含蛇類圖片可放心閱讀。很多農村的老人都比較注重屬相和婚配,例如經常聽奶奶說:你是屬猴的,以後娶媳婦不能娶屬雞的。但實際上家裡爸爸就是屬猴的,媽媽是屬雞的,看他們的生活也過得很好,小爭吵自然會有,但總體上還是很好的。(好像發現了什麼)在農村老人還經常說:「蛇遇豬,就得哭」,當然這兩個屬相最小都要相差六七歲的樣子,自然沒有那麼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