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戰爭從2011年爆發以來已持續長達九年,迄今為止這場戰爭仍沒看到終結的跡象。在這九年期間這場戰爭已由單純的敘利亞內戰演變成為一場多國參與其中的國際性戰爭:自敘利亞戰爭爆發以來黎巴嫩真主黨、伊拉克什葉派武裝、伊朗、土耳其、俄羅斯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紛紛介入。在過去的九年間這場戰爭造成了數十萬人死亡,數百萬人成為流離失所的難民。如今敘利亞難民問題早已不再單純只是敘利亞的問題,而是對中東和歐洲大部分國家都造成了一定衝擊。
為什麼敘利亞的內戰會吸引包括美、俄這兩個世界級大國在內的各路勢力都介入其中呢?最簡單的回答當然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略利益。然而敘利亞究竟涉及美、俄等國的什麼利益呢?為什麼美國和俄羅斯都要爭奪敘利亞呢?作為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在世界各地都有利益,不過敘利亞所在的中東地區對美國的戰略意義尤為重要。1944年7月1日44個國家或政府的經濟特使在美國新罕布夏州布雷頓森林舉行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
這次會議確定了二戰後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從此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鈎,世界上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鈎,美元作為國際交易的結算貨幣,由此奠定了美元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霸權地位,也奠定了美國在國際貿易金融領域的壟斷地位。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導致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終結,隨後美國又適時建立美元石油交易體系作為替代,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霸權地位由此一直延續至今。美元霸權使美國可以通過對其他國家薅羊毛這種方式發展壯大自己。
美元石油霸權是美國全球霸權的核心支柱之一,所以作為世界主要產油地區的中東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就有著格外重要的地位。然而可不是所有中東國家都盛產石油,事實上敘利亞恰恰就是中東地區的一個貧油國。中東的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波斯灣地區,所以波斯灣沿岸的伊朗、伊拉克、沙特、科威特、卡達、阿聯等國都是以石油收入為主要的國家收入,然而位於中東地區西北部靠近地中海一側的敘利亞與盛產石油的波斯灣是相距較遠的,所以敘利亞並不是一個盛產石油的國家。
儘管敘利亞本身並不是一個盛產石油的國家,然而敘利亞在中東的地緣戰略意義卻是不容低估的。敘利亞位於中東的中心地帶,是波斯灣石油進入歐洲市場的最便捷通道。這在無形中使敘利亞的地緣戰略價值得以大幅提升,於是敘利亞也就不可避免會成為各方勢力逐鹿的角鬥場。在2010年之前美國在中東仍把主要精力用於伊拉克,所以這一時期美國對敘利亞多少還有些無暇顧及。然而恰恰是伊拉克在接下來發生的變化使美國開始把注意力轉向敘利亞。
伊拉克的鄰國伊朗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來就成為了美國在中東最大的勁敵,不過伊朗在中東國家裡一直是比較受孤立的:中東的主體民族是阿拉伯人,然而伊朗卻是以波斯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儘管伊朗和阿拉伯國家一樣信奉伊斯蘭教,然而伊朗所信奉的什葉派卻是伊斯蘭教中的少數派,所以伊朗在外交上是受到阿拉伯遜尼派國家孤立遏制的。美國就利用伊朗與阿拉伯遜尼派國家之間的矛盾對伊朗進行打壓,然而形勢在2010年後逐漸發生了變化。
作為伊朗鄰國的伊拉克是一個以什葉派人口為主的國家,然而在薩達姆時代掌握政權的卻是遜尼派。伊拉克戰爭後遜尼派的薩達姆政府被推翻。在戰後的普選中佔有人口優勢的什葉派得以上位組建政權,伊朗和伊拉克的關係以此為契機開始升溫。2010年底緣起於突尼西亞的中東北非亂局迅速席捲了地區的多個國家:突尼西亞本·阿里放棄了權力;穆巴拉克淪為階下囚,中東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大國埃及已大不如前;敘利亞和葉門陷入內戰......伊朗趁中東一片混亂的時機對外輸出什葉派革命理念。
伊朗向黎巴嫩真主黨和敘利亞政府軍提供資金和武器裝備等方面的支持,還在敘利亞境內建立了軍事基地,這樣一條由什葉派國家構成的戰略走廊已隱隱成形。美國一向認為伊朗—敘利亞—黎巴嫩軸心(什葉派之弧)是中東地區反對美國和以色列的堡壘。如果放任什葉派走廊進一步發展將有可能成為一個強勢的反美集團,屆時美國在中東苦心經營多年而獲得的戰略利益將蒙受重大損失。地處中東地區中心地帶的敘利亞在什葉派走廊中居於中樞地位,因此其地位和作用相當敏感和特殊。
2011年3月敘利亞南部邊境城市德拉爆發反政府示威遊行,隨後引發了敘利亞境內其他城市的連鎖反應。歐巴馬在衝突爆發後公開要求阿薩德下臺。從2012年起美國中情局特工就開始在土耳其南部開展針對敘利亞的秘密活動。這年2月28日美國宣布額外追加6000萬美元用於幫助敘利亞反對派在其控制區提供下水道設施、教育、安全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同時向反對派提供食品和藥品援助。隨後美國的歐洲盟友們也紛紛為敘利亞反對派提供資金、武器等方面的支持。
沙特和土耳其這兩個早就試圖顛覆敘利亞政府的遜尼派國家也緊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步調對敘利亞反對派提供支持。敘利亞危機爆發後沙特將大批武器運抵敘利亞反政府勢力手中,同時向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大力提供資金支持。土耳其則從2011年8月起從巴沙爾政權的友好鄰邦變身為主要對手:土耳其公開支持敘利亞的穆斯林兄弟會等反對派勢力,向遜尼派反政府武裝提供庇護、武器和培訓,甚至默許「聖戰」勢力流竄到土耳其境內。
敘利亞的國內衝突就這樣升級演變成為一場國際性戰爭。隨著西方國家和遜尼派國家介入到敘利亞內戰當然會使伊朗坐不住,但與此同時俄羅斯也坐不住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敘利亞始終是一個親俄國家。早在1971年敘利亞原總統老阿薩德就與蘇聯籤署條約:蘇聯在塔爾圖斯修建海軍基地。蘇軍於1977年開始駐紮塔爾圖斯。蘇聯與敘利亞就此確立了盟友關係,2000年巴沙爾成為敘利亞總統後又和普京續籤條約是,所以敘利亞實際上是俄羅斯在中東重要的戰略支點。
事實上美國打擊敘利亞是向達到一石二鳥的目標:既遏制伊朗致力於構建的什葉派走廊,同時也是為擠壓俄羅斯在中東的戰略空間。儘管冷戰早已成為過去時,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並沒停止對俄羅斯的打壓。隨著北約和歐盟的持續東擴已將波蘭、捷克、匈牙利等昔日的蘇聯衛星國收入囊中,甚至連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這樣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如今也已成為北約和歐盟的正式成員,烏克蘭、喬治亞等國也隨著國內親西方勢力的日漸抬頭而與俄羅斯走向對立。
如今西方勢力不僅已擴張到俄羅斯的家門口,前蘇聯時代在中東歐的戰略空間已不復存在。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戰略擠壓儘管在歐洲表現得最為明顯,然而這可不是說西方國家只會在歐洲擠壓俄羅斯。在中東這一國際熱點地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同樣也要對俄羅斯的傳統戰略空間進行擠壓。如果美國在敘利亞扶植起一個親美的政府,那麼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基地必然無法保留,屆時俄羅斯的勢力只好退回到黑海中去,俄羅斯海軍和商船出入黑海將從此受制於人。
如果俄羅斯要保住自己在敘利亞的軍事基地乃至保住自己在中東的戰略空間就不能坐視阿薩德政府被美國所支持的勢力推翻。敘利亞危機爆發後俄羅斯派出由11艘戰艦組成的海軍編隊進入地中海。2011年以後俄羅斯對塔爾圖斯軍港進行了擴建,修建了大型後勤基地,現可錨泊12艘航空母艦和巡洋艦以上的大型戰艦,將這座軍港打造成為了俄羅斯在地中海發揮影響力的一個堅固據點。從2013年9月起俄海軍作戰編隊開始在敘利亞塔爾圖斯軍港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