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據媒體報導,大熊貓幼仔「順順」和「溜溜」因器官多功能衰竭分別於5月11日(溜溜)和5月20日(順順)搶救無效死亡。
2020年4月26日,大熊貓幼仔「順順」和「溜溜」出現拒食、急性腹瀉等症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在第一時間將其隔離,並立即對其進行了常規的抗感染和營養支持等一系列綜合治療,但兩幼仔終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分別於5月11日(溜溜)和5月20日(順順)搶救無效死亡。
消息傳出後,迅速引起網民熱議。話題 引來網民4.8億次閱讀和2.7萬討論。
根據新浪輿情通大數據平臺統計顯示,「大熊貓順順溜溜病亡」在全網的熱度指數峰值達到30.4,無論是媒體報導還是網民在社交媒體的自發表達,事件已經引起部分公眾的重視。且全網2.8萬條相關信息中,敏感信息佔比達到78.13%,網民負面情緒凸顯。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深受國民喜愛,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不少網友通過直播、視頻、圖片等形式在線觀賞大熊貓,甚至自發集結成「雲吸熊貓」的集體。
大熊貓雙胞胎「順順溜溜」7個月短暫生命的逝去,令無數熱愛熊貓的網友感到心痛惋惜,另一方面,病亡兩個月後方才公布消息,引發網友對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相關工作的質疑與聲討。
新浪輿情通對微博平臺上的相關信息進行分析,發現「悲傷」「淚目」兩個表情符號高頻出現,面對大熊貓的死亡網友沉浸在「悲傷」情緒中;同時,「怒」「心碎」「費解」等表情的出現,表現出網友對涉事熊貓基地管理和保護工作的不滿。
一直以來,作為物種保育的重要象徵,大熊貓的人工飼養和健康成長備受社會關注。儘管「順順溜溜」的死亡源於無法預料的疾病,但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在熊貓飼養和培育工作上還是引發諸多揣測。
大熊貓的科學保護和繁育,對圈養大熊貓種群的持續性和發展性有著重要意義,還有著為野化放歸提供個體的重要作用。
但今年以來,已經多次傳出「大熊貓死亡」的消息。今年3月,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發布了「星晴」的公告,大熊貓星晴因為心臟疾病於去年年底夭折。
今年4月10日,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當日,四川神樹坪基地大熊貓「祿祿仔」(2019年8月10日出生,雌性)因豐榮吊球繩纏繞頸部窒息死亡,在死亡後的7小時,工作人員來到幼兒園運動場才發現異樣。
「祿祿仔」死亡後,熊貓的科學飼養方式以及基地的管理疏忽問題引發網民熱議。觀察全網信息的關鍵詞雲,熊貓基地的「安全管理」「安全隱患」「安全性」成為輿論高度關切。
據媒體報導,2019年全球圈養大熊貓數量已達600隻,可持續發展的圈養種群已經基本形成。但放眼現實,大熊貓幼崽的生存質量不能太過樂觀。
一起起意外死亡事件,暴露出了國寶熊貓飼養、管理存在的諸多不科學、不嚴謹的地方。對於幼仔期的大熊貓,更需要根據其年齡段生活特性,採取更為嚴密的保護措施。
四川在線 曾發文稱,「2017年,國家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已從宏觀政策方面支持大熊貓的養護和管理,為改善大熊貓生長、繁殖提供強大支撐。但另一方面,對熊貓的微觀管理,仍然存在認知不到位、管理不精細、措施不科學等問題,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國家宏觀政策的效用,值得反思和改善。」
新京報 也針對「祿祿仔」死亡一事發表評論:除了涉事基地管理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也需加強。不能只把看護大熊貓當作一份工作,還應葆有愛心、真心,認真呵護國寶大熊貓的健康、安全。
熊貓幼崽存活不易,多起死亡事故的發生,應當給各熊貓保護基地敲響警鐘,如何在培育之外,保證大熊貓的健康成長,以及堵住安全管理方面的疏漏,避免發生死亡慘狀等,值得重視與反思。
數據說明:本文由新浪輿情通撰寫製作,數據來源於新浪輿情通、微熱點、鈾媒等蜜度信息旗下大數據產品,部分引用外部公開數據與資料。歡迎引用及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