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靜之兄第1085篇原創,累計原創200萬字
01
大家好,我是靜之兄,今天我們來講《傳習錄》第251條.
在這一條裡,王陽明接著前一條繼續談孟子與告子在學問上的異同,他指出,孟子從根本上去找不動心處,也是有問題的,而告子強迫這顆心不動,更有問題,二者都有問題,區別只是不同病。不過,關於王陽明的這一觀點,歷來有爭論,而且爭論不僅發生在心學之外,還發生在王門之內。
具體有什麼爭論呢?我們先把這個問題放一放,先看王陽明是怎麼評論孟子與告子的。
02
如下:
王陽明又說:「孟子的病根,就是他認為性是無善無惡的。性沒有善惡,如此論說,也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告子執著於這一點,如此便有個無善無惡的性在內,而看待外面的事物又有善有惡,這就意味著有個物在心外,這樣就分作兩邊去看了,便會出差錯。無善無不善,性的本體就是這樣的。悟透了這一點,只需要這一句就說盡了,更沒有什麼內外之分。告子主張性在心內,物在心外,可見他對於性的認識還不徹底。」
03
王陽明認為,告子把心與物一分為二,主張性無善惡而事卻有善惡,因而是錯的。對於告子的主張,王陽明之前已經批判過,這不是什麼新鮮事,沒有什麼可爭議的。引發爭論的,主要是「孟子病根」這幾個字。
鄧艾民教授在《傳習錄註疏》裡採用了「孟子病根」這一說法,而閭東本、德安府南本卻採用了「告子病根」這一說法。大家看,同樣是批評,但對象截然不同,前者是批評孟子,後者是批評告子,如此一來,意思大相逕庭。
那麼,王陽明在這裡到底是批評孟子還是告子呢?
我個人認為,這是在批評孟子。雖然從前後文來看,似乎解作告子會更通順一點,而且我解《傳習錄》時用的版本就是鄧艾民教授的《傳習錄註疏》,支持鄧教授的觀點也似乎有屁股決定腦袋之嫌,但是,從陽明心學的本義出發,就會發現,孟子的思想其實是有瑕疵的。實際上,王陽明對孟子和告子是兩頭批,並沒有因為孟子是亞聖就避諱不談。這反映了王陽明的治學精神——求真、務實。
04
孟子到底有什麼問題呢?
問題在於「集義」。
我們知道,「集義」是孟子的發明,意思是要使所有的言行符合道義。這個發明是孟子對儒學的一大貢獻,解決了當時人們知行不合一的問題,這當然是沒錯的。然而,從更高的層次來看,這個主張仍存在一定的瑕疵,很容易走到在外求義這個錯誤的方向。比如說,強盜們都很講義氣,但這種義氣是對自己人講的,對被他們殘害的無辜百姓,他們可從來不會講什麼義氣,這就說明他們心中並沒有真正的義氣。
可見,孟子與告子一樣,都在不動心上分了內外,只是告子的病更明顯、更嚴重而已。當然,孟子的瑕疵其實可以忽略不計,對於普羅大眾而言,能把孟子的思想踐行開來就可以成王成聖了,哪裡有什麼閒工夫去點評亞聖的得失?我們在這裡也不過本著求真的態度去理解王陽明的真實觀點,這才不得不談及孟子的瑕疵。
05
對於孟子,王陽明也只是在學問的根本處指出他不夠瑩徹的地方,並沒有否認他在事物上集義的努力。事實上,王陽明試圖用一個學說去彌補孟子的瑕疵,以便使任何根器的人都可以據此修行。
在晚年的時候,王陽明終於找到了辦法,他發明了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顯然,在王陽明看來,事物的本質是沒有什麼善惡的,但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因為我們的心動了,產生了好惡,這才給事物貼上來善惡的標籤。我們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人們,有的人好像特別倒黴,總是會碰到壞事,而有的人則似乎得到老天的祝福,總是好事連連,一直很幸運。
06
這是為何?難不成老天真動了私心,厚此薄彼?
其實不然。
此間的秘密在於,總是碰到倒黴事的人內心藏著很多髒東西,習慣用陰暗的心理去看待外界的事物,所以一切自然都是倒黴的;而總是幸運的人內心充滿陽光,喜歡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外界的事物,把一切都當做自己的機會,自然一直很幸運。
可見,並非老天動了私心,厚此薄彼,而是自己的主動選擇。所以,怨天尤人是沒有任何理由的。
07
《陳翔六點半》拍過一個關於倒黴鬼的短片,發人深省。
有一個人,被上司派去一家合作公司拜訪對方的老闆,洽談進一步合作的意向。他跑過去一看,這家集團公司的老闆原來是他大學時的同班同學。這讓他不服氣,要知道,在學校的時候,他是有名的學霸,那位集團公司老闆卻是學渣,靠著打小抄才勉強及格的。如今,曾經學霸的他替人打工,曾經學渣的同學卻成了大公司的老闆。真是造化弄人啊。
他很不解,就問同學是怎麼發家的。同學說,這還要感謝他,因為大學畢業時導師給他布置了一個特別難的課題,他覺得難度太大,抱怨不已,導師便給他換了一個題目,而那位學渣同學卻撿起這個課題,推遲了一年畢業才把這個課題完成了,後來用這個科研成果創立了一家小公司,逐步發展成今天的大集團。
當他聽說這一切後,悔恨不已,抱怨老天捉弄他,不給機會。天使聽到他的抱怨後報告給上帝,上帝說,並沒有不給他機會呀,要麼這麼著,再給他一個機會吧。果然,第二天,他的上司就找他談話,說是要派他和另外一位同事去非洲開拓市場,他知道,這是去鍍金去了,回來後肯定會被提拔,於是痛快的答應了。回到辦公室後,有人卻跟他說,派去非洲的另外那位同事是上司的親戚,指定是要提拔的,而他不過是被上司派去做陪襯的。他一聽,心裡哇涼哇涼的,又跑去找上司,千方百計推掉了外派的機會。如此一來,上帝再一次給他的機會就這樣被浪費了。
這個人倒黴嗎?其實不是,他所認為的倒黴事,都是欣賞他的人特意給他安排的機會,只是他的內心太陰暗了,才錯失了機會。退一萬步說,即使這些倒黴事確實是別人設計、暗算他的,難道他不能轉境,把壞事變好事?唾手可得的機會都被浪費了,他又有什麼資格去抱怨命運不公呢?
08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倒黴,而有的人卻一直很幸運?
答案是倒黴的人總倒黴,幸運的人總幸運。
問題是,你喜歡選擇做倒黴的人還是幸運的人?
附錄:《傳習錄》251
又曰:「孟子病源,從性無善無不善上見來。性無善無不善,雖如此說,亦無大差。但告子執定看了,便有個無善無不善的性在內。有善有惡,又在物感上看,便有個物在外。卻做兩邊看了,便會差。無善無不善,性原是如此。悟得及時,只此一句便盡了,更無有內外之間。告子見一個性在內,見一個物在外,便見他於性有未透徹處。」
去年今日文章:《靜之兄 | 寒心!對老師的三種錯誤看法》
靜之兄,專注傳習陽明心學
建議通過意念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