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骷髏島》幕後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1.杜比視界和杜比全景聲的應用
《金剛:骷髏島》採用了杜比視界和杜比全景聲進行製作。 在塞繆爾·傑克遜於熊熊烈火中對峙金剛的那場戲中,可以說是充分發揮出了杜比視界的超高對比度、亮度以及色彩,觀眾可以在影院銀幕上看見其中的明暗細節,夜光下金剛流血的傷口等等,這正是得益於對杜比視界的運用,導演喬丹更是用技術一流、超乎想像、難以置信三個詞稱讚杜比影院。在拍攝金剛迎戰人類的直升機群的場面時,劇組通過對杜比全景聲的應用,將每架直升機的聲音精確的布置在觀眾周圍,所以影院的觀眾才有仿佛置身於當時震驚且恐懼的探險隊員之中的感覺。
2.金剛外形的設計
影片的特效團隊是著名的工業光魔,他們為該片出動了超過300位動畫師、動態捕捉師與設計家,同時花了8個月的時間設計金剛的外形,並用18個月的時間完成金剛全身每一個細節的特效。單單是金剛的毛髮就花了動畫師們一整年的時間,最終渲染出1900萬根毛髮在不同情境下戰鬥的呈現方式。同時影片中還有很多放大金剛面部的鏡頭,劇組不僅請來了表演專家進行了一系列的全身運動捕捉,並且進行了很多關於金剛的面部表情研究工作。
3. 「洛基」背後的努力
「抖森」為接演康瑞上尉這個角色,接受了三個月的專業軍事訓練,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自己走路、說話、拿槍射擊都像一名空降特勤隊隊員。甚至在後來正式拍戲時,他仍堅持和軍官們一起做體能特訓,每天早上四點整起床,跑步、伏地挺身、仰臥起坐以及進行其他各項鍛鍊,即使是在越南拍攝地的荒郊野外也不曾間斷。儘管如此努力,事後他接受採訪時仍謙虛地表示自己學到的只有一點皮毛,而這些軍人的勇氣與毅力是他這一生都望塵莫及的。
4.骷髏蜥蜴的設計
在設計本片中金剛的對手「骷髏蜥蜴」時,劇組參照了世界上最大的蜥蜴——科莫多龍以及鬣蜥蜴和一些長脖子的動物。此外,他們還將它的運動方式設計成蛇形姿勢,在向前行走時會儘可能的利用尾巴。而這條尾巴就像「骷髏蜥蜴」的第三隻手臂一樣,攻擊時也可以作為武器。
5.水牛的設計
影片中許多大型生物的出現都讓觀眾眼前一亮,其中,巨大水牛從水下的突然出現更是讓影片中的人物們大吃一驚。而這隻水牛最大的特點是它有一雙長9米的角,所以即使它的頭部轉動角度非常小。但是它角的一端移動速度就高達每小時80千米,這對於製作團隊來說是一件有著巨大挑戰性的事。因為最後還要和水一起進行模擬,所以就需要特效藝術家與角色動畫藝術家配合,來確保最終的動畫不能擾亂水的模擬。
6.影片的背景設定
《金剛:骷髏島》的故事背景最初是設定在1917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但是就在導演接下此片的那個周末,導演突然腦洞大開,腦海裡出現了直升機、汽油彈、越戰等等各種有趣的想法,於是最終影片的故事背景設定改成了1973年,此時整個世界正處於冷戰、越戰等事件的動蕩中,而在與世隔絕的骷髏島上,金剛與骷髏巨蜥的戰役也在綿延著。
7. 史上最大的「金剛」
1933年版《金剛》的身高在不同的鏡頭中是不一樣的,有時只有5米多,有時甚至達到20米多。這是因為導演庫珀希望金剛可以融入周圍的環境,形成更好的視覺對比,使觀眾有驚恐感。在2005年版的《金剛》裡,金剛始終身高7.6米,但在2017年的《金剛:骷髏島》中,金剛的身高甚至一度達到了30.5米,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金剛。但是2014版《哥斯拉》中哥斯拉身高超過100米,比最新的金剛大了兩倍還多。 所以在即將到來的《金剛大戰哥斯拉》中,金剛的個頭一定還會再長。
8.演員想像力
由於體型龐大的金剛幾乎完全由CG技術創造,只有在影片拍攝完後才會通過後期製作加入影片。所以這就要求演員在表演時雖然明明看不到金剛,卻要裝作金剛就在眼前的樣子,甚至於裝作撫摸金剛。而劇組也會使用一些道具甚至是網球來暗示演員金剛的站立,行走或者躺下的位置,而演員們因為完全就是靠著自己的想像力來表演,所以他們會經常詢問劇組關於金剛體型,速度,表情以及離自己的距離等等相關信息,以求得更加真實的表演效果。
9.金剛的英文名字由來
金剛的英文名字是「Kong」,其由來是因為其作者庫珀特別特別喜歡地球上最大的食肉蜥蜴「科莫多龍」(Komodo Dragon),以及大猩猩的產地之一剛果(Congo),所以他把這兩個詞結合起來造了一個新詞,並且聲稱「Kong」這個詞聽上去有十足的神秘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