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學》考試大綱
一、考試內容
緒論:什麼是生命?
第一部分 細胞和生物大分子
1、細胞的化學組成
2、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和功能
3、細胞代謝
4、細胞分裂、細胞周期
第二部分 個體生物學
1、組織、器官和系統
2、內環境和穩態
3、營養——生物對物質和能的獲取
4、氣體交換——呼吸
5、物質在生物體內的運輸
6、免疫
7、水鹽平衡和體溫調節
8、神經系統
9、感受器和效應器
10、激素
11、行為
12、生殖和發育
第三部分 遺傳、進化及生態學
1、遺傳和變異
2、生物和進化
3、生命的自然史
4、生物界
5、生物對環境因子的耐受性和限制性
6、種群數量變動
7、群落和群落演替
8、生態系統中的能流和物質循環
9、生物圈和群落型
10、人口和環境
二、考試要求
緒論: 了解生命的共同特性
第一部分細胞和生物大分子
一、細胞的化學組成
1、了解細胞的元素組成
2、細胞的分子組成:掌握糖類、脂類、蛋白質和核酸的分類,結構和功能。
二、細胞的形態結構
1、了解細胞的大小和數目。
2、細胞結構:掌握原生質的概念,生物膜的結構與功能,物質的跨膜運輸,主要細胞器的結構與功能,細胞核的結構與功能,包括染色體的定義、形態及結構,染色體的組型和染色體的帶。
3、掌握細胞骨架的種類,結構和功能。
4、掌握細胞間的連接方式和連接分子。
5、掌握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間的異同。
三、細胞代謝
1、酶:掌握酶促反應的特點和作用機制,酶的分類,結構和功能。
2、細胞內的氧化還原反應:掌握細胞呼吸的概念和全過程,氧化磷酸化和電子傳遞鏈以及無氧呼吸。
3、光合作用:掌握光反應和暗反應的主要過程。
4、了解細胞中各種物質代謝的相互關係。
四、細胞分裂和細胞周期
1、掌握細胞周期的概念。
2、掌握有絲分裂的全過程和各個時相的特點,紡錘體的形成和染色體的行為。
3、掌握細胞周期的調控機制。
4、了解癌基因、抑癌基因,癌細胞分裂的特點。
第二部分 個體生物學
1、了解植物的分生組織和永久組織。
2、掌握動物的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神經組織。
3、了解器官和系統。
4、了解內環境和穩態,掌握維持內環境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一、營養
1、了解自養營養和異養營養。
2、掌握脊椎動物消化系統的組成、結構特點和對食物的消化及吸收。
二、氣體交換——呼吸
1、了解陸生植物的氣體交換。
2、掌握脊椎動物呼吸系統的組成及結構特點、呼吸運動和氣體交換。
三、物質在生物體內的運輸
1、了解植物的運輸系統。
2、了解動物的血液循環系統。
3、掌握人的血液循環系統,重點掌握血液的運輸功能。
四、免疫
1、了解免疫防護機制的特點。
2、了解免疫的早期研究和應用。
3、掌握細胞免疫的機制和過程;掌握免疫系統疾病。
4、了解克隆選擇學說。
五、水鹽平衡和體溫調節
1、了解體液、排洩和水鹽平衡;了解排洩和水鹽平衡的器官結構和功能。
2、掌握體溫調節的方式和體溫調節的反饋機制。
六、神經系統:
1、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
2、掌握反射和反射弧。
3、了解神經衝動的傳導。
4、掌握突觸和神經遞質。
5、了解神經系統的進化。
6、掌握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
七、感受器和效應器
1、了解感受器和感覺。
2、了解物理感受器和化學感受器的種類。
3、了解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肌肉的概念。
4、掌握肌肉收縮、色素反應和生物發光的概念和作用機制。
八、激素
1、掌握植物激素的主要種類。
2、了解光周期和開花的概念。
3、了解內分泌腺和無脊椎動物的激素。
4、掌握脊椎動物的內分泌腺及其分泌的主要激素。
5、掌握動物激素的作用機制。
九、行為
1、了解動物的行為及其適應性。
2、掌握先天的行為和後天的學習行為。
3、了解行為的遺傳。
4、掌握主要的學習方式。
5、掌握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適應行為。
6、了解動物的領地行為。
7、了解遷徙和航行。
8、了解生物節律和生物鐘。
9、掌握社會行為、利他行為和間接選擇。
十、生殖和發育
1、了解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2、掌握高等植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3、掌握人和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4、了解動物的變態。
5、掌握髮育機制。
第三部分 遺傳、進化及生態學
一、 遺傳和變異
1、掌握孟德爾定律。
2、掌握染色體的遺傳學說。
3、掌握基因的本質。
4、掌握基因工程。
5、了解遺傳學的實踐意義。
6、了解人類基因組研究和擬南芥基因組研究。
二、生物進化
1、掌握進化論與自然選擇理論。
2、了解基因頻率和自然選擇。
3、物種和物種形成:了解物種的概念,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異地物種形成和同地物種形成,漸變群,多倍體。
4、了解適應和進化形式。
5、掌握進化理論的發展。
三、生命的自然史
1、了解生命的起源。
2、了解化石和地層的年齡,顯生宙以前的化石,顯生宙的化石。
3、了解人在分類系統中的地位,人的起源和進化,早期人類文化的發展和體質演化的關係,人種。
四、生物界
1、生物分類概述:了解分類學的發展;掌握生物分類的等級與命名,系統樹,生物的分界。
2、病毒:掌握病毒的結構,病毒的繁殖;掌握病毒病,癌病毒,類病毒,病毒和幹擾素,病毒起源。
3、原核生物:掌握細菌,了解藍藻門和原綠藻。
4、真核生物:了解植物界,了解真菌界,了解動物界。
五、生物與環境----生態學
1、了解環境因子;掌握限制因子和最低量定律,掌握生物因子。
2、掌握種群數量變動的因子,種群增長和環境承載力,種群數量的調節。
3、了解群落中物種的多樣性和優勢種的概念;掌握群落結構、生態位、食物鏈概念;了解生態演替。
4、了解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5、了解生物圈和群落類型。
6、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了解人口問題。
參考書:
1、主要參考書:《普通生物學——生命科學通論》,陳閱增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版。
2、輔助參考書:《陳閱增普通生物學》,吳相鈺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版。
數學物理方程
大學物理類通用本科教材。
藥理學考試大綱
考試大綱:
熟練掌握藥理學專業的基本理論與實驗技能,重點掌握抗腫瘤藥物藥理學作用的分子機制。
參考書目:
藥理學,李端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05年第五版
《海洋生態學》考試大綱
一、 考試性質
碩士研究生入學《海洋生態學》考試是為招收海洋生態學及相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功能的水平考試。它的主要目的是測試考生對海洋生態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和應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考試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統地掌握海洋生態學的基礎知識和理論,掌握海洋生態學研究的主要技術和方法,熟悉海洋生態學在自己專業領域中的應用,了解海洋生態學的主要發展趨勢、最新前沿領域和國內外的重要研究項目,具有應用海洋生態學知識分析、認識和解決環境和資源問題的能力。
三、 考試方法和考試時間
本試卷採用閉卷筆試形式,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四、 考試內容和考試要點
概論
考試內容
1. 生態學定義、研究對象和意義
2. 全球變化與海洋生態系統
3. 海洋生態學的研究進展和最新研究動態
考試要點
1. 了解生態學學科分類和研究意義
2. 了解全球變化影響下海洋生態系統的響應與反饋
3. 熟悉並掌握當前海洋生態學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主要科學問題、重大研究計劃等。
(一)生態系統概述
考試內容
1.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 生態系統的形成、進化和Gaia假說
考試要點
1. 了解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基本組成結構和功能
2. 了解地球自我調節理論—Gaia假說。
3. 掌握生態系統中能流和物流的基本過程
(二)海洋環境與海洋生物生態類群
考試內容
1.海洋環境的概念及其類型
2.海洋生物的生態類群
考試要點
1. 掌握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基本概念,例如:環境梯度(environmentgradient),浮遊生物(plankton)等等
2. 掌握海洋生物的三大生態類群
3. 掌握海洋生物在海洋生態系統能流、物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海洋非生物生態因子及其生態作用
考試內容
1.生態作用的一般規律
2.海洋環境中光、溫度、鹽度、海流等主要生態因子的分布特徵和生態作用
考試要點
1. 掌握環境和生態因子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規律
3. 了解海洋環境中主要生態因子的生態作用
4. 了解海洋生物與海洋環境的關係
(四)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群
考試內容
1.種群的概念和基本參數
2.種群的數量變動和生態對策
考試要點
1. 掌握種群的概念及其涵義,例如:種群(population),集群現象(schooling),斑塊分布(patchiess),種群調節(regulationof population)等等
2. 了解種群的基本特徵
3. 了解種群數量變動的類型、原因及種群調節假說
4. 理解生活史的概念、繁殖與生殖的區別及繁殖的生態學意義
5. 掌握繁殖策略的概念、r-對策和k-對策的概念及其生態特徵,了解目前提出的生態對策類型
(五)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種間關係
考試內容
1.海洋生物群落種間食物關係
2.生態位理論
3.共生關係
考試要點
1.掌握種間競爭的概念
2.掌握高斯假說,理解高斯假說的兩個例外。並利用其解釋有關現象
3.掌握生態位概念
(六)生物群落的組成、結構和生態演替
考試內容
1.生物群落的概念
2.生物群落的結構及其影響因素
3.群落的生態演替
考試要點
1. 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徵。
2. 掌握群落物種組成的基本概念,例如優勢種等;掌握描述群落組成的數量特徵的相關指標,例如豐富度、優勢度等
3. 掌握描述群落多樣性的方法
4. 掌握影響群落組成和結構的主要因素,並了解相關的假說和理論
5. 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演替的類型;掌握演替過程的理論模型;群落演替頂極的主要學說。
(七)海洋初級生產力
考試內容
1.海洋生物生產及初級生產力測定方法
2.海洋初級生產力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
3.海洋新生產力
考試要點
1.掌握海洋生產力的各種基本概念
2.掌握影響海洋初級生產力的因素
3.掌握海洋初級生產力的地理分布和分布規律
4.掌握新生產力與浮遊生物的粒徑組成及營養循環特徵的關係
5.掌握海洋新生產力的研究意義
6.了解影響初級生產的主要因素,了解初級生產量的測定方法
(八)海洋生態系統的能流及其次級生產力
考試內容
1.海洋生物鏈、營養級和生態效率
2.海洋食物網機器能流分析
3.海洋各類動物次級產量估計
4.粒徑譜和生物量譜的概念及其應用
5.海洋微食物環
考試要點
1.掌握海洋食物網的相關名詞和概念,例如:關鍵種(keystone species)、功能群(functional group),微食物環(microbial food loop)等等
2.掌握功能群的生態學特徵及其在海洋生態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掌握海洋生態系統能流的基本過程
4.掌握海洋動物種群產量的測定方法
5.掌握粒徑譜、生物量譜概念及其在海洋生態系統能流研究中的應用
6.掌握海洋微食物環以及其在海洋生態系統能流、物流中的重要作用
(九)海洋生態系統的分解作用與生物地化循環
考試內容
1.海洋生態系統的分解作用
2.沉積環境中有機物質的分解和營養鹽再生
3.碳循環海洋生物泵
4.營養物質循環
5.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生態系統的關係
考試要點
1.了解海洋生態系統中的分解作用
2.了解有些海洋底部存在的「可燃冰」
3.掌握細菌和微型浮遊生物在海洋生態系統分解作用中的地位
4.掌握「海雪」基本概念和生態學特徵
5.掌握海洋生物泵概念及其生態學意義
6.掌握氮、磷、硫等生源要素在海洋生態系統能流、物流中循環的基本過程
7.了解海洋酸化及其生態效應
(十)海洋主要生態系統類型
考試內容
1. 海洋生態系統中幾個主要的生態系統類型
考試要點
1. 掌握幾個主要海洋生態系統類型相關的名詞和概念,例如:潮間帶(intertidal zone),珊瑚礁(coralreef),熱液口(hydrothermal vent)等等
2. 掌握幾個重要海洋生態系統類型的環境、生物群落和基本能流、物流特徵
(十一)海洋漁業資源的科學管理
考試內容
1. 漁業資源管理模式
2. 大海洋生態系
3. 基於生態系統水平的海洋管理
考試要點
1. 掌握持續產量和最大持續產量的概念
2. 掌握大海洋生態系的內涵及其影響因素
3. 掌握我國在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方面的研究進展和重大研究計劃
4. 了解開展基於生態系統水平的海洋管理面臨的科學問題
(十二)海洋汙染和赤潮
考試內容
1. 海洋汙染
2. 赤潮現象
3. 富營養化
考試要點
1. 掌握海洋汙染的概念和特點,以及與之相關的名詞和術語
2. 掌握赤潮的概念,發生原因及其危害
3. 掌握富營養化成因及其生態學效應
(十三)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考試內容
1.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及其與人類的關係
2. 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及保護
考試要點
1. 掌握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包含的三個基本層次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2. 了解海洋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
3. 了解人類對海洋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威脅和破壞,以及我們應該採取的措施
五、 參考書目
1.沈國英,施並章主編,2002。海洋生態學(第二版),北京:科學出版社
《腐蝕電化學》考試大綱
參考書:
魏寶明主編,金屬腐蝕理論及應用,化學工業出版社
曹楚南,腐蝕電化學,化學工業出版社
考試的基本要求:
1.金屬腐蝕的基礎
考試內容:金屬腐蝕的基本概念、過程、分類;均勻腐蝕速度的表示及相互轉化關係。
考試要求:掌握金屬腐蝕的基本概念,了解金屬腐蝕與防護的重要性,腐蝕過程產生的可能性,腐蝕的影響因素;掌握金屬腐蝕的分類,了解全面腐蝕、局部腐蝕、化學腐蝕和電化學腐蝕的概念及特徵;掌握均勻腐蝕速度的表示及相互轉化關係。
2.金屬電化學腐蝕的熱力學
考試內容:相間電位與電極電位,金屬電化學腐蝕傾向,電位-pH圖構成原理及其在腐蝕研究中的應用,腐蝕原電池及腐蝕電池的類型,電化學腐蝕的次生過程。
考試要求:掌握相間電位、絕對電極電位、相對電極電位、平衡電極電位、標準電極電位等基本概念,掌握原電池、電解池、腐蝕電池各自特點,能斯特方程應用、計算。了解腐蝕反應自由能變化、金屬電化學腐蝕的傾向,掌握建立理論電位-pH圖的方法、在腐蝕研究中的應用,腐蝕原電池及其類型,電化學腐蝕的次生過程。
3.金屬電化學腐蝕的動力學
考試內容:電極的極化作用、極化曲線,電極過程,液相傳質步驟動力學,電子轉移步驟動力學,共軛體系及腐蝕電位,腐蝕電池的作用,活化極化控制的腐蝕體系,腐蝕極化圖的應用。
考試要求:掌握電極極化概念、類型、產生原因,極化曲線測量原理、方法、裝置和作用,過電位與極化度,掌握電極過程的基本歷程和速度控制步驟。了解液相傳質的方式、動力,理想穩態擴散過程、真實條件下的穩態擴散過程、旋轉圓盤電極,掌握三種液相傳質方式、濃差極化的穩態擴散動力學規律和動力學參數、平面非穩態擴散過程和濃差極化的判別方式;掌握電極電位對電子轉移步驟反應速度的影響的實質,電子轉移步驟的基本動力學參數,穩態極化的動力學公式及其近似處理,了解多電子過程與y1效應的影響實質,Tafel公式的應用,熟悉電化學極化規律,熟悉電化學極化規律及濃差極化對電化學極化的影響;掌握共軛反應及腐蝕電位,腐蝕電池的作用,活化極化控制的腐蝕體系和擴散控制的腐蝕體系的動力學公式、應用及極化曲線的特徵,腐蝕極化圖及其應用。
4.氫去極化腐蝕與氧去極化腐蝕
考試內容:氣體的電極過程,氫去極化腐蝕、氧去極化腐蝕及其比較。
考試要求:了解研究氫電極過程、氧電極過程的意義,了解氫的陰極、氧的陽極過程的規律,掌握氫氧吸附的研究方法。了解電化學腐蝕的陰極過程,熟悉去極化的概念,掌握氫去極化與氧去極化過程的腐蝕特性及其腐蝕速度的計算,氫、氧去極化腐蝕的的比較。
5.金屬鈍化
考試內容:金屬的鈍化,鈍化過程的特徵曲線,佛萊德電位,鈍化理論(成相膜和吸附膜理論)。
考試要求:了解金屬的鈍化現象,掌握鈍化過程的特徵曲線的特徵、特徵參數及應用、佛萊德電位,鈍化理論,了解過鈍化現象。
6.常見局部腐蝕
考試內容:電偶腐蝕、小孔腐蝕、縫隙腐蝕、磨損腐蝕、選擇性腐蝕
考試要求:掌握電偶腐蝕、小孔腐蝕、縫隙腐蝕、磨損腐蝕、選擇性腐蝕等局部腐蝕的概念、特徵、機理及影響因素與控制方法;了解差異效應、電偶序的概念,氯離子對鈍化層的破壞作用,環狀陽極極化曲線,小孔腐蝕與縫隙腐蝕的區別,黃銅脫鋅機理及控制方法。
7.各種環境中的腐蝕
考試內容:金屬在乾燥氣體中、大氣中、海水中、土壤中、以及酸、鹼、鹽中的腐蝕
考試要求:掌握金屬高溫氧化可能性、金屬表面膜具有良好保護性的條件、金屬表面膜生長的幾種類型規律,大氣腐蝕分類,特點、金屬在海水中腐蝕電化學過程的特徵,金屬在土壤中腐蝕的形式,以及金屬在酸、鹼、鹽中的腐蝕的電化學過程特點。
8.腐蝕控制方法
考試內容:合理選用耐腐蝕材料、陰極保護、陽極保護和緩蝕劑腐蝕控制方法。
考試要求:了解合理選用耐腐蝕材料的依據和方法,掌握陰極保護(犧牲陽極保護法和外加電流保護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參數及測定、應用;陽極保護的原理、基本參數及測定、應用。緩蝕劑定義、分類、作用機理、緩蝕劑作用的影響因素及應用以及聯合保護。
9.金屬腐蝕檢測技術
考試內容:重量法、電極電位和極化曲線的測量、線性極化技術、電偶腐蝕測試、恆電量法、交流阻抗法等金屬腐蝕檢測技術考試要求:了解重量法、電極電位和極化曲線的測量、線性極化技術、電偶腐蝕測試、恆電量法、交流阻抗法等金屬腐蝕檢測技術的目的、內容,掌握各種具體的金屬腐蝕檢測技術的原理、技術、方法以及注意事項。
題型:選擇題或填空題5-10%,名詞解釋20-30%,問答及計算題60-75%。
環境工程考試大綱
一、1. 水質淨化與水汙染控制工程
(1)水質與水體自淨;
(2)水的物理化學處理方法;
(3)水的生物化學處理方法;
(4)水的回用與廢水最終處置;
(5)水處理工程系統設計。
2.固體廢物的管理與處置
(1)固體廢物管理系統;
(2)固體廢物處理技術。
二、參考書目
1.蔣展鵬主編。環境工程學(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高延耀、顧國維主編。水汙染控制工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魚類學考試大綱
一、考查目標
魚類學是水產學和海洋生態學的專業基礎課程,以研究魚類形態結構特徵、分類為目的,其主要內容包括魚類外部形態、內部結構、分類及生物學特性。考生應掌握魚類形態學、生態學、分類學基礎知識、基本研究方法。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填空30分(30空);名詞解釋20分(4-5題);簡答題40分(4-5題);論述題60分(3-4題)
2、內容結構
形態部分(約40%)、生態學(約40%)、分類部分(約20%)。
三、考試內容
1、形態部分
1) 魚類的外部形態和常用測量指標,以及基本專業術語。
2) 魚類皮膚的基本形態結構,衍生物的來源、種類及形態結構。
3) 硬骨魚類骨骼系統的基本結構。
4) 魚類肌肉的種類、形態結構及功能,發電器官的結構與功能。
5) 魚類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各器官的形態結構與功能。
6) 魚類鰓的基本構造,輔助呼吸器官的類型,鰾的構造與功能。
7) 魚類循環系統的組成與功能,心臟的基本結構與功能。
8) 魚類泌尿生殖系統的基本形態結構及各器官的功能,滲透壓的調節機理,魚類的生殖方式。
9) 魚類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的功能。
10)魚類感覺器官的種類、形態結構及其功能。
11)魚類主要內分泌器官的種類和功能。
3、生態學部分
1) 漁業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及理論(包括種群結構、性成熟與繁殖、攝食與食性、年齡生長與死亡、洄遊等)
2) 種群數量變動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包括魚類早期生活史、資源補充機制等)
3) 漁業資源的基本調查方法及資源評估基本理論與方法
3、分類部分
1) 分類的基本概念和術語。
2) 分類的基本方法。
3) 魚類分類系統的結構體系。
4) 檢索表的編寫與應用(鯉形目或鱸形目)。
5) 圓口綱及代表種的主要特徵。
6) 軟骨魚綱及各亞綱、總目、目、科、屬、代表種的主要特徵與生物學特性。
7) 硬骨魚綱及各亞綱、總目、目、科、屬、代表種的主要特徵與生物學特性。
魚類學參考書 | 《魚類學與海水魚類養殖》,蘇錦祥主編,農業出版社,第二版,2005(主要參考書) 《海洋漁業生物學》,鄧景耀、趙傳絪等著,中國農業出版社,第一版,1991 《魚類學(形態分類)》,孟慶聞主編,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年 |
《動力氣象學》考試大綱
本《動力氣象學》考試大綱不僅適用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氣象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也適應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氣象學等相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動力氣象學是大氣科學的重要分支,是相關學科專業(包括海洋氣象學)的基礎理論課程,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大氣運動的基本方程組和基本動力特徵、渦旋運動與準地轉模式、大氣中的波動、大氣不穩定理論、熱帶大氣動力學以及大氣環流及其數值模擬。要求考生對其基本概念有較深入和清楚的了解,能夠系統地掌握大氣運動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理解天氣系統演變的基本規律和機理,特別是海洋過程在全球天氣系統變化中的作用機理。掌握大氣運動基本方程及其變形,掌握大氣中的主要波動類型和小擾動方法,掌握大氣中存在的主要的不穩定現象及其產生的條件,掌握熱帶大氣動力學的特徵及其與中、高緯度的差異,熟悉大氣環流的主要特徵並了解大氣環流的數值模擬,並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考試內容
(一)大氣運動的基本方程組
1.地球和大氣的基本特徵
2.運動方程
3.連續性方程
4.狀態方程、熱力學方程和水汽方程
5.球坐標系中的大氣運動方程組
6.局地直角坐標系中的大氣運動方程組
7.β平面近似
8. 能量守恆定律
9. 尺度分析和基本方程組的簡化
10.地轉風與熱成風
11.靜力平衡
(二)渦旋運動與準地轉模式
1.環流與環流定理
2.渦度方程、位渦度方程
3.淺水模型中的渦度方程
4.散度方程與平衡方程
5.準地轉模式與準地轉位渦度守衡定律
6.準地轉位勢傾向方程和ω方程
(三)大氣中的波動
1.小擾動的波動方程式
2.聲波
3.重力波
4.慣性內波與慣性振蕩
5.重力慣性外波和重力慣性內波
6.羅斯貝波
7.群速度和上遊效應
(四)不穩定理論
1.不穩定的概念
2.慣性不穩定
3.正壓不穩定
4.斜壓不穩定
5.開爾文-赫姆霍茲不穩定
(五)熱帶大氣動力學
1.熱帶大氣運動的主要特徵及其尺度分析
2.混合羅斯貝-重力波和開爾文波
3.積雲對流加熱參數化
4.第二類條件不穩定(CISK)和颱風的發展
(六)大氣環流
1.大氣環流
2.角動量平衡和輸送
3.熱量和水分平衡
4.能量循環
二、考試要求
(一)大氣運動的基本方程組
1.熟悉並掌握地球自轉角速度、地球的平均半徑、標準大氣壓和標準大氣密度的數值。
2.理解並掌握重力、氣壓梯度力、Coriolis力和β平面近似的概念,熟悉運動方程及其在球坐標下的形式,熟練掌握局地直角坐標系下的大氣運動的基本方程組。
3.理解並掌握位溫的概念,了解連續性方程、狀態方程和熱力學方程。
4.了解並掌握大氣中主要的能量形式,熟悉能量守恆定律。
5.了解並掌握大氣運動的分類及其特徵量;理解地轉風、熱成風和靜力平衡的概念,並熟練掌握其公式。
(二)渦旋運動與準地轉模式
1.了解環流的物理意義和環流定理;深入理解並掌握渦度、位渦度的概念,能夠熟練掌握淺水模型中的渦度方程和位渦度守恆的推導。
2.了解散度方程和平衡方程,掌握準地轉模式和準地轉位渦度守衡,了解準地轉位勢傾向方程和ω方程。
(三)大氣中的波動
1.理解並熟練掌握小擾動方法,並能靈活運用於方程組的線性化。
2.了解並掌握大氣波動的基本類型、特性及其形成的物理條件。
3.深入理解羅斯貝波的基本概念及其動力學性質,掌握經典的羅斯貝長波公式及其頻散理論。
4.深入理解並區分波動的相速度和群速度,掌握上遊效應的概念。
(四)不穩定理論
1.理解並掌握波動不穩定的概念。
2.了解並掌握大氣波動不穩定的基本類型、成因及其不穩定的判據。
3.掌握正壓不穩定判據的推導、機理及其與基本氣流分布的關係。
4.了解斜壓不穩定的Eady模式和兩層模式,掌握斜壓不穩定的機理。
(五)熱帶大氣動力學
1.了解並掌握熱帶大氣運動的主要特徵,了解赤道β平面近似下的大氣運動方程。
2.了解並掌握低緯大氣混合羅斯貝-重力波和開爾文波的基本特性及其形成的物理條件。
3.理解低緯小尺度對流與大尺度擾動間的相互作用,了解積雲對流加熱參數化的概念及其方法。
4.深入理解並掌握第二類條件不穩定(CISK)的概念,了解颱風的發展理論
(六)大氣環流
1.掌握大氣環流的基本概念和北半球大氣環流的主要觀測事實,了解大氣環流演變過程中角動量、熱量和水分的平衡和輸送以及能量的循環。
2. 了解平流層和中間層大氣運動的基本特徵,了解平流層大氣運動中準兩年振蕩和爆發性增溫現象。
三、主要參考書目
1、楊大升,《動力氣象學》,氣象出版社,1983年
2、葉篤正、李崇銀、王必魁,《動力氣象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3、呂美仲,侯志明,周毅編著,《動力氣象學》,氣象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