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2020年,我們向深度貧困堡壘發起總攻,啃下了最難啃的「硬骨頭」。2021年,我們咬定青山不放鬆,腳踏實地加油幹,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中心的歷史性轉移。作為全國全國唯一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浙江省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方陣,為全國做出了示範和表率,總結出了空間聚集、綠色崛起、產村融合、品牌引領、數字賦能、文化深耕、要素激活、片區聯動、四治融合的可學、可借鑑的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為了用更鮮活的方式將「十大模式」呈現給廣大老百姓(603883,股吧),FM93浙江交通之聲在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和《小康》雜誌的指導下,推出了《走進「浙」裡的小康生活》融媒系列主題報導,通過典型人物和事例,用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方式展示了十個典型村莊案例,以獨特的視角解碼鄉村振興的浙江秘笈。
中國小康網訊 記者 周雪妮 通訊員 王維 溫嶺市石塘鎮依山傍海,石屋、石街、石巷、石級錯落有致,組成了一幅「屋咬山,山抱屋」的壯觀景象。然而僅僅在八年前,因為漁業資源枯竭,原住民紛紛搬離,大片石屋完全荒廢,房前屋後垃圾成堆。《走進「浙」裡的小康生活》融媒系列主題報導本期推出《巧用要素激活模式 溫嶺石塘鎮老石屋變身「東海好望角」》,一起了解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之要素激活模式。
示範+引領 老舊石屋變「金屋」
在溫嶺石塘海山生活民宿,來自衢州的兩位遊客大姐裹著羽絨服,迎著海風,在石屋前取景拍照。冬天的石塘,並不是最佳旅遊季節,但是仍然有不少遊客慕名前來打卡。「就是要來看看冬天的石塘,看到海心情特別舒暢,特別是這些石頭房,裡面還有老船木、漁網,充滿了海的的元素,真的好。」
海山生活民宿是當地的網紅民宿之一。不僅因為海山生活是石塘鎮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民宿,還因為這推窗見海的石屋充滿了漁家的元素。長滿爬山虎的石屋,以鯊魚、海豚、海鳥、藍鯨等命名,石屋內的裝飾,更是將漁家文化融入其中。廢棄船木定製家具和地板,漁網浮球和海螺做燈,廢棄救生圈、船錨等製作成懷舊裝飾。海山生活民宿的主人張德友說,他做民宿的原則就是要把石屋文化和漁民文化原汁原味地體現出來。「既然是海邊民宿,首先要看得到海,推開窗戶就能見海;其次要玩得到海,民宿過去不遠就是金沙灘,邊上就是濱海綠道,客人可以去釣魚、放蟹籠子;還有就是要聽得到海,晚上可以枕著濤聲入睡,這是特別有意境的生活方式。」
張德友敢於第一個「吃螃蟹」,得益於2012年溫嶺市政府規劃建設石塘半島旅遊度假區,位於核心區塊的石塘鎮也適時轉換思路,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但是第一個「嘗鮮」,碰上的困難可不少。石塘鎮的原住民基本以打漁為生,受漁業資源枯竭影響,再加上當地交通不便,教育資源薄弱,漁民們賺了錢後,都紛紛搬離石塘,大片石屋完全荒廢,房前屋後垃圾成堆。海山生活民宿所處的海利村,民宿剛進來的時候,村裡僅剩下3戶老人家還住在石屋裡。張德友說,對於他們來說,2013年、2014年是最艱苦的兩年。當時在開發民宿時,碰到的最大問題就是運輸,因為山上沒有路,材料全都要靠人工抬上來;另外水電不通也很困擾。最初幾年的用水,都是靠山上的小水庫引水下來。一旦遇上颱風天,飲用水都成問題。
為了妥善解決民宿開發過程中碰到的矛盾糾紛,石塘鎮海利村書記尚亨琴帶上張德友一家一家地去跑,去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而道路、水電問題,也是村兩委帶頭去搞建設。「垃圾整治的時候,我們村幹部親自帶頭清理,到了2015年,道路、自來水、排汙等全部修建完成。村裡的環境變好了,來投資民宿的老闆就多了。」
如今海山生活旺季入戶率90%以上,節假日和雙休日爆滿,淡季平均下來也能達到30%。而海利村目前70%左右的石屋都租給了民宿。
海利村村民楊彪是個「漁三代」,隨著石屋民宿興起,他也「洗腳上岸」,回村開起了民宿。沒曾想,這些荒廢了30年的老舊石屋變成了「金屋」,不僅給他帶來可觀的收入,也給出租石屋的主人帶來每個月一兩千元的租金。「以前民宿概念也不懂,還在納悶,這偏遠的地方,怎麼還會有人來。」但是老楊也一直在觀望,畢竟年紀大了,當海上當漁民吹風迎浪的日子也有些吃不消了,早就想改行做點其他的事情。後來發現來到石塘的民宿,做得都很不錯,而且遊客也越來越多,就琢磨著把自己家和親戚家的老房子也改成了民宿。「房價就定在1360元/間,換成以前完全不敢想,老舊的石屋還能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收益。」老楊樂呵地告訴記者。
保護+開發 多路資本齊「開花」
從第一家民宿建成到民間資本蜂擁而至,廢棄的石屋在石塘鎮統一規劃下,引入社會資金達4.5億元,石屋資源迅速轉化成了休閒旅遊產業優勢,石塘鎮也順勢豐富旅遊業態。2016年建起了一條長達8公裡的濱海綠道,將沿岸的「石屋民宿村」都串聯了起來,還建起了對戒平臺等網紅打卡地,催生了濱海休閒旅遊的巨大市場。曾經破敗的石屋,搖身一變成了「金餑餑」。石塘鎮宣傳委員陳玲夫告訴記者,對於普通石屋,他們原則是通過開發達到保護的目的。這些石屋雖然改建成了民宿,但是從外觀來看還是保存石屋的原始風貌;對於歷史比較久遠的,比如清代民國時期的石屋,採取就地保護,修舊如舊,希望通過石屋展示其背後的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
使用是最好的保護,這個理念在實踐中很快得到了印證。海利村隔壁的金沙村也緊跟著開始石屋民宿開發。不過金沙村卻是由村黨支部當起了「二房東」,村集體統一將村民的閒置石屋流轉給3家企業,由後者開發高端民宿經營。金沙村村黨支部書記吳信來說,每家每戶都有小算盤,村黨支部出面,能更好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民宿開發者安心工作,而村裡按區域規劃,整個美麗鄉村建設就能更快推動。」
對於這樣的模式,棲衡石舍民宿負責人蔡文隆最有感觸。棲衡石舍是金沙村第一家開發的民宿,第一期已經投入使用,後續開發還在進行當中。「像兩隔壁的房子,它可能屬於兩個自然村的所有權,如果由我們自己去做工作的話,尤其是一些幾代留下來的歷史遺留問題,我們沒法了解,更難以解決,由村裡出面,我們的項目推進就能快很多。」
金沙村從2015年開始發展民宿,如今光宿這塊,村集體經濟就有30萬左右的收益。
石塘鎮宣傳委員陳玲夫介紹,目前石塘鎮保存完整的石屋有1萬9千多間,石屋民宿有43家,原汁原味的石屋是石塘鎮實現鄉村振興最寶貴的資源要素。「環境整治加上基礎設施的建設,這兩者一結合,實際上就是一條將我們的石屋資源轉化為金錢收益,再裝進老百姓口袋這樣一個途徑的打通,這就是我們通過石屋來要素激活整個鄉村振興。」
但石塘的旅遊發展單單靠民宿是遠遠不夠的,為此,這些年來,石塘鎮聚焦文旅融合,通過石屋元素、石屋文化有機嫁接旅遊資源,讓百年遺存的海洋文化特色優勢也得到了充分發揮。石屋通過旅遊發展,實現和保護和增值;船模、海貝彩繪等傳統工藝項目逐漸復甦;曙光節、小人節等精品節慶活動更為規模化、品牌化;海上運動也蓬勃發展。據悉,2019年溫嶺石塘接待各地遊客約230萬人,實現旅遊收入1.5億元。「石塘鎮通過石屋元素真正激活了當地的鄉村振興,接下來他們的目標是要將石塘打造成浙江海洋休閒度假旅遊的先行區,把石塘古鎮建成名實相符的『東海好望角』。」陳玲夫表示。(轉載自FM93浙江交通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