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吉林經驗」

2020-11-29 人民日報

稻田養鴨(資料圖片)

初具規模的吉林市春新家庭農場的河道景觀設計

近年來,面對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內在需求,面對綠色興農的發展方向,我省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開展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積極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截至去年,我省主要農作物的綠色防控面積達到5614萬畝,其中生物防治玉米螟面積年均達到3600萬畝,居全國首位;水稻生物、物理和航化作業防控面積持續提升,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穩步推進,農藥使用量提前三年實現零增長,為農業綠色發展和節本增效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著眼提質增效 強化綠色防控

5月上旬,我省的水稻育苗工作正在展開。吉林市昌邑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試驗溫室內,工作人員察看著6種不同施藥情況的水稻苗的生長狀態。「這種水稻抗性較差,因此綠色防控尤為重要。今年這個對比實驗下來,我們就能拿出結果進行應用了。」幹了大半輩子的農技推廣工作,昌邑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陳俸歷數著這些年來病蟲害防治手段的進步,講述了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鬥爭經驗」。

為找出最適合當地環境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技術方案,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聯合科研技術單位,用了六七年時間,進行大規模的不同區域、不同蜂種的組配實驗,最終選擇了防效好、成本低的稻螟赤眼蜂、螟黃赤眼蜂和松毛蟲赤眼蜂三種蜂混合應用的組配方案。這種混合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技術,我省從2016年開始列入財政專項,兩年來,防控面積突破60萬畝,補貼資金750萬元。今年以來,已經落實100萬畝,補貼資金達到1500萬元,支持力度逐年提升。

我省的玉米生產一度被玉米螟所困擾,常年為害損失率達10%以上。從2002年起,生物防治「智鬥」玉米螟的工作就已開始。到今天,共投入財政資金5.7億元,每年實施面積從900萬畝擴大到3600萬畝,培育赤眼蜂和白僵菌等生防產品生產企業10餘家,累計防控總面積近4億畝,實現常發區全覆蓋,挽回糧食損失超過130億公斤。從平均防效來看,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基本持平,但使用農藥次數減少,累計節省化學農藥費用近60億元。

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的測報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預測預報是植保綠色發展、農藥減量使用的主要支撐手段」。為提高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的準確性和時效性,他們在全省53個病蟲監測點加密監測,及時準確掌握病蟲發生動態。去年建成和完善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田間監測點18個,今年還計劃建設15個監測點,並計劃在3年內將監測點覆蓋到省內的每一個縣份。

聚力技術集成 注重示範引領

農業綠色發展的新形勢,對病蟲害綠色防控提出了走集成應用模式的新要求。為應對這種需求,我省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相融合,集成推廣應用生態調控、理化誘殺、天敵釋放、生物農藥、植物免疫誘導等一系列綠色防控技術,深入開展綠色防控技術模式集成應用研究,摸索出了一些好模式和好方法,形成一批以作物為主線的防治效果好、操作簡便、成本適當的技術模式,在生產應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為東北地區乃至全國推進綠色防控提供了借鑑。

記者從農安、德惠、榆樹等產糧大縣了解到,我省的農作物病蟲害航化作業也走在全國前列。據當地農技人員介紹,他們現在推行的農作物病蟲害航化作業,全部採用高效、低毒和低殘留的環境友好型農藥,並應用專用防飄逸助劑,制定了嚴格的噴灑標準和航化範圍。全省航化作業面積從最初的60多萬畝,擴大到現在每年近400萬畝,服務方式也實現了從「推廣產品」到「推廣服務」的跨越,從2014年到去年底,累計投入航化作業專項資金1.46億元,作業面積1200萬畝,推廣應用環境友好型生物農藥面積達1418.87萬畝。全省各類高效植3保機械擁有量達到6.5萬臺套,為防治突發病蟲害提供了保障,保護了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

去年,我省已經建設國家級和省市級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範區174個,年示範推廣抗生育劑綠色滅鼠、重大害蟲理化誘控和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10餘項,示範面積超過300萬畝。水稻、玉米、大豆實施專業化統防統治累計面積達4062.74萬畝次,農藥減量控害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落腳農民增收 服務鄉村振興

目前,我省的水稻種植面積在1200萬畝左右,每年因防治不及時,造成水稻減產5%以上,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元。

全省農技部門示範推廣的水稻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採用抗病品種、種子處理、田間管理、低毒農藥等方式進行防病,翻耕、灌水、殺蟲燈、性誘劑等方法進行防蟲,機械除草、人工除草、鴨蟹除草等方式進行除草,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來到吉林市昌邑區孤家子鎮紅衛村的春新家庭農場所在地,40釐米高的石棉防逃網圍住了蟹苗池,螃蟹苗等待著被投放到水稻田裡。農技部門在這裡開展了兩年的稻田養蟹技術示範,不僅提升了稻米品質,更增加了農場的經濟收入。農場從最初的水稻種植,發展到如今的糧米加工、水產養殖、觀光旅遊相結合的經營模式,形成了一條循環農業生態鏈。

「普通農戶應用綠色防控技術生產的水稻,刨去成本,平均一公斤能多賣三四毛錢,按一公頃地9000公斤計算,純收益在3000元左右。要是我們農場自有的高檔品牌,一斤稻米能賣到30元以上,效益更加可觀。」站在剛起過壟的田間地頭,農場負責人張春新仿佛已經看見了今年的好收成。

「任何的技術最終都要落到農民增收這一主題上,雖然防控成本有所增加,但綜合經濟效益提升了,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潘希波說,接下來,他們將聚焦糧食生產功能區、果菜優勢區和「三品一標」農產品基地「三個重點」,集成組裝成熟的可複製、可推廣、輕簡易行、農民樂意接受的綠色高效技術模式,引領農業綠色發展。

(來源:吉林日報)

相關焦點

  • 病蟲害綠色防控的意義
    推進綠色防控是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實施綠色植保戰略的重要舉措。   (一)綠色防控是持續控制病蟲災害,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防治農作物病蟲害主要依賴化學防治措施,在控制病蟲危害損失的同時,也帶來了病蟲抗藥性上升和病蟲暴發機率增加等問題。
  • 推廣菸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重要意義
    菸草生產中有許多常見的病蟲害。據保守估計,世界上有近70種傳染病和200多種害蟲。要提高菸草的產量和質量,必須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傳統的控制方法不僅增強了菸草對病蟲害的抵抗力,而且大大降低了化學控制的效果,並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通過農業控制、生物、物理等防治手段,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在保證防治效果的基礎上減少農藥的數量。
  • 荔枝病蟲害綜合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分析,想知道的,點進來看看吧
    荔枝是有名的嶺南佳果,口味非常甜美,口感十分順滑,是深受人們喜歡的一種水果,每年廣東荔枝的產量和銷售量在全國數一數二,但是病蟲害是影響荔枝產量和質量的主要原因,為了促進荔枝產業的發展,必須要採取有效措施預防病蟲害。副作用很大的農藥不利於提高荔枝質量,同時還會威脅人們生命安全,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給農作物產業帶來了威脅,直接損害了農民的經濟利益。
  • 「綠色防控示範縣」名單公布,綠色防控大有可為
    全國農技中心組織專家對各地推薦的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進行了審核推評,並於本月20日在「全國農技推廣網」公示了推評結果。快來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第一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自2015年農業農村部下發「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以來, 2016年全國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到2019年農藥使用量連續4年實現負增長。同時,近10年中國農藥產量自2015年達到374.1萬噸峰值後,連續3年呈現下降趨勢。
  • 潮州市召開農作物重大病蟲疫情防控會議暨紅火蟻監測防控技術培訓班
    12月10日,由市農業農村局主辦、市植保植檢站承辦的潮州市農作物重大病蟲疫情防控會議暨紅火蟻監測防控技術培訓班在市委黨校舉行。會議時間一天,上午召開會議及開展理論培訓,下午進行現場培訓及演示。
  • 2016年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防控策略  堅持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分區治理、分類指導的原則,採取綠色防控與化學防治相結合,應急處置與持續治理相結合,專業化防治與群防群治相結合的防控策略,針對重點地區、關鍵生育階段的重大病蟲,採取關鍵技術進行科學防控,確保小麥產量和品質安全。推廣綠色防控、注重用藥安全,實現農藥減量控害。
  • 雅安市名山區茶葉病蟲害綠色防控,確保茶葉質量安全
    茶葉病蟲害綠色防控,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茶園生態系統為基礎,綜合利用生態調控、農業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化學防控等綠色防控措施,可有效提高茶葉品質,確保茶葉質量安全。以雅安市名山區為例,對茶園綠色防控措施進行探討。
  • 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出爐,17種病蟲害入列,為什麼是它們?
    9月15日,農業農村部對外公布了《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涉及病蟲害17種,其中,包括草地貪夜蛾、飛蝗、草地螟等10種蟲害和小麥條銹病、小麥赤黴病、稻瘟病等7種病害。農作物病蟲害分類管理為了防治農作物病蟲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2020年5月1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正式實施。
  • 永安:完成2020年萵苣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項目驗收
    近日,永安市農業農村局組織專家組對2020年萵苣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項目進行驗收。2020年永安市在洪田鎮、貢川鎮、青水鄉建立800畝萵苣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片,主要推廣防蟲網育苗、信息素黃板誘殺害蟲、使用生物農藥和高效施藥器械等植保技術。
  • 多種病蟲害將高發,要這麼預防!
    為切實做好2020年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紮實推進農藥減量增效,助力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4月3日,全國農技中心印發《果菜茶等作物重大病蟲害和草地螟防控技術方案的通知》,對今年各地馬鈴薯、保護地蔬菜、北方果樹、茶樹等作物病蟲害發生及防治情況進行部署,並制定了相應的防控技術方案。
  • 2018年兵團石河子市安集海墾區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趨勢預測
    2018年安集海墾區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趨勢預測一、2018年(3月—11月)氣候趨勢預測預計:2018年度(2018年3月~11月)安集海墾區氣象條件正常略偏豐年景,年平均氣溫正常略偏高,降水量略偏多;作物生長季節光熱條件分布略好於常年,≥10℃、≥15℃積溫平均值均多於歷年。開春期正常、終霜期正常,初霜期正常。
  • 全國農技中心關於印發果菜茶等作物重大病蟲害和草地螟防控技術...
    農技植保〔2020〕4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植保(植檢、農技)站(局、中心),天津市、遼寧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廣東省農業有害生物預警防控中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技推廣總站: 為切實做好2020年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紮實推進農藥減量增效,助力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我中心組織制定了《2020年馬鈴薯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 農田有病蟲害就靠打農藥?未必!生物防控引入天敵值得農民一試
    其實病蟲害是病害和蟲害的合稱。 一般遇到病蟲害之後,農民解決的方法就是噴灑農藥。的確,噴灑農藥是能夠消除絕大部分病蟲害的,但是也會讓一些害蟲產生抗藥性。這就需要農藥生產部門不斷地開發出更新型,新配方新劑量的農藥來應對病蟲害。
  • 用這種技術種植農作物,高產又環保!
    近日 長沙菸草2020年 綠色防控技術大農業推廣活動 在我市金洲鎮關山社區舉行 綠色防控技術是指以確保農業生產、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為目標,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為目的,優先採取生態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環境友好型技術措施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的行為。
  • 湖南投放害蟲「天敵」保豐收 實現大農業綠色防控
    湖南作為農業大省在春耕時節正全力抓好農業生產,為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不少地方通過綠色防控技術惠及大農業,利用害蟲「天敵」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實現純有機、綠色農作物的豐收增產。 綠色防控技術廣泛應用 四月的關山古鎮,滿目翠綠,美不勝收。
  • 綠色防控為貴州「乾淨茶」保駕護航
    近日,全省茶產業發展大會參會代表走進湄潭縣茶園參觀後紛紛表示,綠色防控技術對茶樹健康生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綠色防控是貴州「乾淨茶」最重要的環節,也是確保茶葉質量安全行之有效的技術手段。隨著茶葉種植面積的持續擴大,貴州茶產業發展重點向質量提升轉變。近年來,貴州省全面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
  • 福建省農科院舉辦《可愛的蟲 綠色的夢》科技開放日活動 青少年...
    同學們參觀各類植物標本 東南網記者張立慶攝東南網9月12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12日,福建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可愛的蟲 綠色的夢」為主題,展示創新創造的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模式、技術與產品,讓現代植保的科學知識走進千家萬戶;讓市民消費農作物產品時吃得放心、吃得開心、吃得安全
  • 吉林:努力讓生態「綠色」成為發展「底色」
    、天然林保護、河湖連通等工程,努力讓生態「綠色」成為發展「底色」。  三區聯動協調推進  擁有獨特生態資源優勢的吉林,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早已成為行動自覺。持續深入推進的東部綠色轉型發展區、中部創新轉型核心區、西部生態經濟區「三大板塊」和主體功能區建設,讓吉林感受到踐行綠色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  吉林中部地區是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
  • 2020年馬鈴薯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一、防控目標 病蟲害發生區防控處置率95%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佔防控總面積的40%以上,總體防治效果達80%以上,鮮薯危害損失率控制在8%以內。 二、防控對象 依據馬鈴薯不同種植區重大病蟲發生特點,重點防控「六病四蟲」,即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脛病、瘡痂病、蚜蟲、地下害蟲、二十八星瓢蟲、馬鈴薯塊莖蛾,同時根據各區域情況兼顧環腐病、黃萎病、黑脛病、青枯病、粉痂病等病蟲害的防控。
  • 太陽能滅蟲燈"生物飛彈"天敵治蟲 綠色防控那些尖板眼
    湖北日報訊 文/圖記者劉自賢通訊員胡劍芳鹹寧市鹹安區強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確保農藥減量控害,農民增產增收。示範區內化學農藥使用量下降20%以上,防治成本下降25%以上,防治效果達到80%以上,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多法除蟲,不傷環境「你看,這麼多死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