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文化遺產。歷史上有「南拳北腿」之說,南拳以福建、廣東為中心,廣泛流傳於長江以南地區,故稱「南拳」。李家拳是南拳五大流派中的一個拳系,而「南蛇過垌」則是在李家拳基礎上創編,是李家拳系列拳種,屬南派擬形拳,全套路模仿南蛇過垌的形態。
一、李家拳及「南蛇過垌」的歷史淵源
李家拳的歷史考究可追溯至明朝末年,距今有四百多年歷史。相傳是由福建南少林寺僧人李錫開所創,又說由廣東新會李友山在少林五形拳基礎上改進所成,又一說由廣東惠州李應輝所創。李家拳在何時代由誰編創的說法不一,都沒在史料考證。
20世紀30年代,時任國民黨李濟深部校級武術教官兼脫診醫官的賴成己,集多年練習李家拳的經驗和體會,融會貫通,在李家拳的基礎上創編出一套新拳——「南蛇過垌」,並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的一次國術晚會上首次表演獲得成功,轟動廣州武術界。當時還流傳這樣一段故事:在中山紀念堂舉行國術晚會上,賴成己先生登臺首次表演「南蛇過垌」,惟妙惟肖的表演剛收勢,全場掌聲雷動。坐在賴夫人楊秀英旁的一位男青年被這精彩的表演所吸引,遂向楊夫人詢問:「賴教官今晚表演的是什麼拳術?」楊夫人一時興起,隨口而答:「南蛇過垌」。次日,《羊城晚報》醒目標題刊出昨夜賴成己教官中山紀念堂表演「南蛇過垌」。從此,「南蛇過垌」轟動穗城,傳為佳話。1938年賴成己卸任返鄉,定居今廣西合浦並開館收徒,傳授李家拳,並將「南蛇過垌」傳於得意門徒陳同庠,陳又將之傳於嫡系弟子黃永初。至此,李家拳及「南蛇過垌」開始在合浦地區流行。
二、李家拳及「南蛇過垌」的基本內容
李家拳流傳有先練拳,後練腳的習慣。賴成己先生傳授的李家拳比較完整,有李家拳譜(動作)十段62式,肘法組合4式,拳法組合7式,李家拳車輪掌對練,李家拳歌(八句),李家拳經(34句),器械有三步穿揚刀(又名蝴蝶雙刀),棍、鈀等(見圖1)。
其主要手法有:三曲手,彈簧勁,四平拳,半邊虎爪掌;身法有:吞胸、虎背,步法以馬步為基本步型,步伐沉穩,落地生根。全套動作勁力突擊,上肢活動多,著重腰部運動,強調發短勁。腕及指隨著動作的變化轉換,善用肘、腕、爪的力量,纏橋擊打。
「南蛇過垌」是李家拳發展最高層次的拳種,運動線路,保留傳統南拳,拳打四方的風格。步法以四平馬為主,虛步、僕步、歇步為輔。手法、身法、融內家龍形、八卦於一體。掌法以勾手、蛇形掌為主。腳法以翹尾腿為主。全套路模仿南蛇過垌的形態。由左顧右盼、蛇出洞、爬行、纏繞、覓食、捕食、受驚、歸洞等部分組成,共九段51式。
三、李家拳及「南蛇過垌」的主要特徵
(一)攻防特徵。李家拳在練習中注重腰部運動,要求以腰帶手、步法穩健、落地生根,動作樸素矯健,上肢活動範圍大,技巧上運用多種肘法,主張側身、側步、長橋大馬。「南蛇過垌」講究攻防,在技術上,有順、反纏絲勁、弧圈勁、沉勁、提勁、崩勁、砸勁、彈勁、捋勁等等突發勁。運動中無處不是弧,無處不是圓,可謂左右逢「圓」,一氣呵成、渾然一體。
(二)手法多變特徵。「南蛇過垌」 繼承李家拳的手法多變、多跳躍的特點,出擊時迅速猛烈,身法自始至終貫穿浮、沉、吞、吐,動似疾風卷勁草,靜似落霞映森叢。手法多變,攻防兼備,以柔克剛,剛柔相濟,先化後發,後發制勝。
(三)擬形特徵。「南蛇過垌」全套模仿南蛇過垌的形態,動作惟妙惟肖。整套拳術形象刻畫南蛇在欲動非動、似靜非靜的狀態下,出擊迅速猛烈,快如電閃雷鳴,靜似行雲流水之身影。
李家拳及「南蛇過垌」演練起來,既有剛陽之威,又有擬形之美,無論表演、對抗技擊,都會引人入神,讚不絕口,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樂趣。
四、李家拳及「南蛇過垌」的傳承與保護
李家拳在合浦流傳一百多年,「南蛇過垌」在合浦流傳七十多年。「南蛇過垌」在廣西武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是廣西流行的33個拳種之一,同時也是國家體委指定的廣西武術重點拳種,是中國傳統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北海市不可多得的一份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由於長期以來,外界的忽視和難以收到嫡傳弟子等種種原因,黃永初先生是「南蛇過垌」的第三代傳人,亦是廣西乃至我國南方唯一熟習「南蛇過垌」的傳承人,「南蛇過垌」這一稀有拳種正面臨失傳的危機。
為了保護和發揚北海優秀歷史文化所孕育出的武術傳奇,讓這塊中華武術瑰寶能夠得到更多有識之士的賞識, 2012年7月10日合浦縣文化館規劃出場館,成立「李家拳及南蛇過垌」傳承基地。2012至2014年傳承人黃永初執教舉辦了十期培訓班,學習人次近400人。
同時,黃永初先生數十年來不曾中斷過拳法練習。他根據自己多年來習武的積累,自身修習的體會,揣摩、探討、總結,首次將李家拳及「南蛇過垌」用文字整理成拳譜,在文字、拍照、攝像等方面,對其進行系統性整理。並自費製作了一套拳術DVD光碟,打破了傳承三代以來均由師傅向徒弟言傳身教的古老傳習模式。這對於保護、傳承民間傳統體育項目,開展群眾性的體育健身活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圖為傳承人黃永初演練李家拳第十八式「馬步捆肘」。許仙芳攝
圖為2012年7月,傳承人黃永初在合浦中山公園門球場帶領學員練習李家拳第8式「正面雙推掌」。陳蘊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