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在室外為什麼總是不停的聞東西?
鏟屎官過來詢問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大概也是許多網友都想要了解的,畢竟狗狗一旦在外面出現這樣的行為,鏟屎官就要注意自己家狗狗是否會在外面亂吃東西?
可是狗狗為什麼就那麼喜歡在外面各種嗅聞呢?
這裡面其實和狗狗的本能是有著極大的聯繫的,這是狗狗賴以生存的本領!
1.狗狗的嗅覺特別的靈敏,能夠避開許多的危險。
狗狗的嗅覺大概是在人類的40多倍以上,由於狗狗的品種不同,它們的嗅覺敏銳度也是有著區別的,相對於更為敏銳的嗅覺,有些狗狗可能比人類要高出100萬倍以上!
有關的研究結果表明,人的嗅覺細胞只有500萬個,覆蓋著鼻腔上部黏膜的一小部分,面積僅有5平方釐米左右。
而狗的嗅覺細胞大約為12500~20000萬個,有的品種數量還要多,例如一種牧羊狗的嗅覺細胞竟達22000萬個嗅覺細胞,這些嗅覺細胞在鼻腔上佔的面積達150平方釐米左右。
這能夠起到什麼作用呢,那就是尋找食物與規避危險!
特別是在規避風險上,狗狗的遺傳基因中保留著許多能夠對它造成傷害的物種氣味記憶,就像有些狗狗看到老虎的樣子,或是聞到老虎的氣味,它就被嚇得動不了是一樣的,有一方面就是氣味記憶,狗狗能夠很遠的距離聞到其他人或者其他狗身上的氣味,這能夠保證狗狗不會過於接近那些具有威脅的動物身邊。
像經常傷害狗狗的人很難被流浪狗接近,因為狗狗在被傷害的時候也會分泌出信息素,這能夠被其他的狗狗所感知,自然迎風避開。
2.狗狗到處嗅聞是在尋找食物與獵物。
一般我們帶著可愛的中華田園犬出門的時候,其實狗狗是不太會到處聞來聞去的,因為中華田園犬主要的職能是看守家門,但是獵犬類型的狗狗則是不一樣,獵犬類型的狗狗則是更會願意表現出自己狩獵的本領,獵犬的能力為:尋找獵物,牽制獵物和帶回獵物等。
這在金毛、拉布拉多等狗狗的身上就能夠感受到,鏟屎官被家裡的狗腿子拉著一路狂飆,結果卻是狗狗被路邊的小青蛙或者小動物吸引了注意力。
3.狗狗在和主人相處中習慣了對於人類食物的熱愛。
像有時候帶著狗狗出門的時候,狗狗會在地上不停找食物,比如說其他人遺留下來的骨頭、肉塊等等就吃進肚子裡,但是這些食物也都是平時狗狗看到主人吃而自己不能食用的,如果說對於人來說,東西掉在地上超過三秒就不能吃了,那麼狗狗的理解就是東西掉在地上超過三秒就可以吃了,沒有學習過的狗狗往往會有這樣的行為。
但是狗狗這樣在外面會很危險,因為不管是食物是否黴變或者存在毒副作用,還是說上面的寄生蟲,這些都是鏟屎官需要留心的地方!
那麼鏟屎官該怎麼樣才能避免狗狗在外面亂嗅聞出現的危險呢?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做好拒食的訓練!
1.禁止狗狗撿拾地面的食物!
主人選擇清靜的地方,將食物放在明顯的地面,然後帶著狗狗來到這邊,並且逐步靠近有食物的地方,當狗狗出現想要跑過去吃食物的表現時,立刻用威脅的音調發出拒絕的口令,並且猛拉牽引繩的刺激予以制止,然後更換地點,繼續進行上列訓練,經過反覆訓練後,狗狗對於地上的食物就會拒絕進食了。
2.訓練狗狗只吃特定的食物,或是在獲得特定指令後才選擇進食。
將兩種食物分別分開,其中一類塗上辣椒或是其他刺激狗狗的香料,對於放在地上的食物,如果狗狗在沒有主人意見時主動去吃,那麼就會被懲罰,但是主人如果主動給狗狗食物,那麼鏟屎官可以給狗狗足夠的獎勵(口頭上的表揚與物質上的獎勵),並且可以尋找朋友也一起進行幫助,讓狗狗明白其他人給予的食物是不能吃的,如此長期訓練,狗狗也能形成下意識的反應,只吃主人提供的食物。
而這也是許多的警犬必須要進行的一個項目,這需要很長的時間來進行訓練的,鏟屎官需要有足夠的耐心。
3.禁止其他人給予狗狗食物。
鏟屎官帶狗狗來到有人活動的場所,邀請來的朋友很自然地接近狗狗,並且拿著食物遞向狗狗,如狗狗想要去吃,那麼朋友就巧妙地翻手輕擊狗狗的嘴巴。接著再給狗狗吃,若狗狗還是很有吃的欲望,再給予較強的刺激。此時,主人立即發出拒絕的口令,並猛拉牽引帶予以刺激,如果狗狗不再接受食物,即對狗狗進行獎勵。慢慢就讓狗狗適應不去接受除了主人以外其他人的食物!
家中狗狗總是在外面亂吃東西,總是表現出想要吃在地上的東西,這其實是主人對它的不負責任!
因為總是有一些人想要去傷害我們的狗狗,他們就會在外面的一些草坪上撒上一些特殊處理的食物,或許你會說這離我很遙遠,但一旦遇上,這其中的悲傷難以估計!
多花點耐心,多用點愛心,合理的為狗狗訓練拒食才是對狗狗最好的愛!
參考資料:[1]唐延波,宋立新,王剛, 等.狗狗口炎的診療[J].養犬,2004 :41.[2]PAN,觀瀾影像.拒食 具有實際意義的訓練[J].寵物世界(狗迷),2013,(006):90-95.[3]林雨昕.狗狗日記:我的煩惱[J].語文課內外,2018,(25):4.[4]曹陽.狗鼻子有多靈[J].新作文(小學123年級),2018,(3):26.[5]巴巴拉·費裡,徐寒易.狗的非凡嗅覺[J].環球科學,2018,000 (003):P.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