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作為組成電影的最基本單位,其本身餓運用程度將直接影響到整部影片的成敗。《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影片的鏡頭運用顯得猶為成功。下面,我就以下幾種鏡頭的運用,談一下:
首先,影片中運用最多的就是遠景鏡頭。尤其是對陳府的房屋建築的描繪,大都採用遠景鏡頭。例如,影片中出現的雪後府上的景象,以及對四太太府的遠景鏡頭。通過這些遠景鏡頭的運用,使人們先是對故事發生的大的環境有了初步了解,交代了場景,借景深鏡頭另外,向觀眾展示了封建末期大戶人家富裕、豪華、奢侈的生活。
另外,遠景鏡頭所特有的視覺表現力更是渲染了一種孤寂、冷清,人們之間冷漠的感覺,為影片後面的發展作了鋪墊,將影片中人們勾心鬥角的氛圍表現得一覽無餘,又如影片中對四太太在房頂發呆的那個遠景鏡頭,很好的營造出了一種人物內心孤獨與落寞。同時外界環境的冷漠與壓抑的感覺,由此可見,遠景鏡頭的運用非常符合本片的情感基調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烘託全片的感染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影片中多次應用的景深鏡頭也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關注。景深鏡頭的應用使觀眾的知覺過程真實化,立體化。例如影片二太去找四太太剪誘發的景深鏡頭,就很好的將觀眾的視覺立體感表現出來,對層層大院的拍攝,為觀眾呈現了一個真實的、封閉的大戶人家的家庭概貌,暗示出陳府的家庭等級森嚴和思想保守。景深鏡頭的大量運用,也非常符合那種的視覺習慣,也就證明了逼真性是電影與生俱來的本性之一。另外,景深鏡頭配以本影片獨有的大紅燈籠的結合,從視覺效果上就給人一種獨有的感覺,增加了影片中大紅燈籠原有的象徵意義。影片中曾許多次出現四太太正門一直到院子屋門的景深鏡頭,而就正是這個代表性的鏡頭,這個代表性的地點,為觀眾營造了一面反映舊社會上流家庭內部黑暗的現實的鏡子,為觀眾搭建了一個表現人們明爭暗鬥的舞臺。這個代表性的景深鏡頭作為線索,將影片的各個情節、思想串聯了起來。
當然,談及影片的鏡頭就不能不提一下鏡頭中的「尚方寶劍」——特寫鏡頭。影片中多次給過兩樣事物以特寫鏡頭,他們分別是燈籠和四太太,下面逐一分析:燈籠作為此影片最主要的道具,其本身就被影片賦予太多的含義,它象徵了封建社會下的條條框框,象徵了舊社會婦女低下的社會地位,象徵了人們畸形的心理和扭曲的世界觀。
如影片中四太太初來陳府時第一次掛燈籠時對燈籠的特寫鏡頭,就向人們交代了社會背景,同時,也為後面故事提供了時空保證,以後多次出現的燈籠的特寫鏡頭,不僅與前面呼應,更層層深化了影片的思想感情。燈籠折射出了封建女性的地位,更加痛斥了那個吃人的社會。正是對燈籠一系列的特寫鏡頭的運用,使燈籠這一普通道具表現出了不普通的含義。
還有一個就是對四太太的特寫鏡頭。影片中一開始便以特寫讓四太太出場,以後便多次出現,如給二太剪頭髮時包括對她病了以後,也運用了特寫鏡頭。可以說,正是這一個個的特寫鏡頭,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原本正常的女人在封建家庭的束縛,壓抑之下變得兇狠、麻木直至病掉的過程,給觀眾一種連貫的、整體的視覺衝擊效果,尤其是對四太太給二太太剪頭髮時那張麻木、毫無表情的臉的特寫,便很好的體現出了頌蓮此時此刻復仇的心情。總而言之,對於特寫鏡頭這把「尚方寶劍」,導演張藝謀用的多而不濫,可謂恰倒好處。
有句話叫「窺一斑能識全豹」,不錯,通過影片中小小的鏡頭的運用,我們就足可以看到影片製作的深厚功力和高超技巧,對這,我只能說一句:「老謀子,真有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