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普通百姓遇到挫折喜歡怨天尤人,喜歡埋怨老天的不公,命運的不公。於是幻想著自己要是出生在官二代富二代或者紅二代該多好,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天命觀。例如著名作家賈平凹曾說「混得不好的男人才去關注政治」,幻想著從別人手裡爭權力和資源的「公平」,爭得臉紅耳赤一無所獲,最後把命運的安排歸咎於天!
那麼中國人的天命觀是怎麼形成的呢?現今中國人的天命觀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論語·顏淵》所講「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每個人都是有命運的,而命運是老天安排的。處在社會底層的人請不要怪社會,因為那是你的命。而孔子的儒家思想並非無中生有的想像出來的,孔子的思想大多是繼承前人的,因為早在四周之時,中國人的天命觀就已經基本形成。孔子只不過是將這種思想進一步固化!
殷商之前,神重於人,西周之時,人的行為要尊崇神明,以求敬德保民。春秋戰國時期,百家諸子思想薈萃,許多人對「天命」進行了批判,如荀子《天論》所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也就是說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三皇五帝堯的聖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變。
在郭店楚墓竹簡中《性自命出》便指出「性自命出,命從天降」,從這以論述可以看出「性——命——天」這一基本邏輯,天是命的終極預設,天與命是緊密連在一起的。
在《周易》中,《彖·萃掛》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
《彖·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無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
這裡的卦象翻譯就不寫了,其中提及的「天命」,所謂「順天命也」、「天命不佑」,這裡的天命帶有強烈的宗教裁判的意味。所謂宗教裁判,一個是拯救那些相信異端者的靈魂;第二個是防範異端邪說的蔓延。而《易經》中的「天命」正是如此!
漢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 他認為,人君為政應"法天"行"德政","為政而宜於民";否則,」天"就會降下種種"災異"以"譴告"人君。如果這時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會使人君失去天下。漢武帝最終採納了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開始統治中國兩千多年。而儒家思想的「天命論」也一直影響至今,即便是現在是社會主義社會了,仍然還是有大量的普通百姓深受「天命觀」的影響!
儒家思想「以中庸思想為沃土,以倫理綱常為根基,以陰陽五行為主幹,以天人感應為枝葉。」建構的總體思想,系統性的籠罩著中國,我們在提倡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應該學會鑑別這種束縛民眾思想的觀點,加以引導,使現代人更容易走出誤區。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為什麼借鬼神籠聚人心呢,什麼魚腹藏書、篝火狐鳴、行卜等,目的不就是為了證明君命神授麼。劉邦起義反秦還得編個斬白蛇的故事,這不是同樣是為證明君權神授麼!
之前國產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經播出,好評如潮,就是因為哪吒逆天改命,敢和天命作鬥爭。哪吒說「去你個鳥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這個給現代人帶來很大心靈衝擊,因為現代人也深受著天命觀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