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層層布控的海上長城所折射出的偏安心態

2021-01-10 三維策論

導語:

北宋滅亡之後,大臣們擁立康王趙構即位,重新建立了宋政權,史稱南宋。南宋的疆域之中不但江河眾多,並且擁有著漫長曲折的海岸線,因此水戰爆發得非常頻繁。

金國佔據中原之後,曾經大力發展水師,意圖從海路出發直接進攻南宋的腹心之地——江浙地區。在這種情況下,南宋建立了一套嚴密的海防體系。這個海防體系層層布控,不但包含一道道軍事防線,還擁有嚴密的巡視制度和消息傳遞系統。

這套嚴密的防禦體統雖然有效地抵禦了北方敵國的進攻,但是卻也將南宋水軍束縛在了沿海的各個據點之中。體現出了南宋重防禦,輕進取的戰略思想,折射出了南宋朝廷滿足於偏安一隅的保守心態。

南宋緊扣地理環境的「一環兩線」海防規劃

紹興五年九月,南宋朝廷下令:

「命沿海州軍籍海舶,分守要害。」

為了保護漫長的海岸線,南宋採取了在沿海地帶分別扼守要地的戍守策略,整個海上防線緊扣地理環境,可以用「一環兩線」來概括:

「一環」就是以長江出海口和杭州灣沿岸,這裡的海岸線呈現出一個環形。此處是南宋的京畿地區,也是南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此是海防的重中之重。這裡的沿海水軍既要防禦北國入侵,還要進剿海盜,打擊走私,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兩線」就是指長江口以北的「北線」和江浙路以南的「南線」:

「北線」地處淮東路,本身就屬於前線地區,直接面對北方敵國的水軍,是國防的重點地區,「北線」沿海水軍的主要任務就是抵禦外敵入侵。「南線」則包括了福建路和兩廣路廣闊的海岸線,這裡雖然很少遭遇敵國水師,但是卻海盜猖獗。「南線」沿海水軍的主要任務是打擊海盜,維護治安,保證大後方的安全。

扼守沿海要地的防禦策略

南宋「一環兩線」的海防線如此漫長,這就讓防禦難度大大提升。在漫長的海岸線上處處布防顯然是做不到的,因此才有了「分守要害」的防禦策略。由於「南線」主要任務是剿滅匪寇,因此從國防的意義上來說南宋的海防重點建設目標就是「北線」和「一環」之地。

章如愚曾說:「今日防海之兵如許浦,如定海,雖有之……其於京畿海門勢甚遼遠,若不相關,萬一不測,……何以相援?今日要害在浙則金山海門、明州定海、秀州、海鹽是也。在淮則通州料角、泰州石港、建康土山、江乘是也。」

章如愚的這一番話不但點出了當時南宋水軍駐地許浦和定海距離京畿之地比較遠,難以及時援助。還指出了「一環」之地中的金山海門、明州定海等地,「北線」中的通州料角、泰州石港等地都是戰略要地,應該派兵駐防。

事實上這些地點除了平江許浦、建康土山之外,都是當時從北方南下航線的必經之地。而這兩地雖然不在航線之上,但是平江許浦是天然的優良港口,與前線和京畿的距離都較為適中,適合向北打探消息,也可以作為北上進取的基地。建康土山則是扼守江防的要地。除此之外,北方從山東半島南下的船隻均從淮東的海州經過,所以此處也成為了南宋的海防要地。

在這些沿海的險要地段,南宋朝廷要麼在當地直接新建水軍,要麼派遣他處水軍代為戍守,在千裡沿海建立起了防禦嚴密、層次分明的「海上長城」。

層層布控的「海上長城」

單層的防線容易被敵軍突破,因此南宋的海上防線並不是在某條航線的單一要害處布防,而是層層疊疊,其中長江口以北的「北線」有四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是緊鄰山東半島的海州。海州在如今的連雲港一帶,建炎元年南宋在海州設立海軍據點,屯兵兩千餘人,建造戰船,以備緩急。紹興和議之後,南宋和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海州不復為南宋所有,這一道防線於是被撤除。蒙宋聯軍滅金之後,南宋朝廷又派遣水軍佔據海州,建立據點戍守。理宗時期,海州由南宋規模最大的許浦水軍分兵鎮守海州,鞏固前線沿海防禦,許浦水軍的副都統制兼任海州的知州,由此可見海州在海防上的重要性。第二道防線是海州以南的楚州。楚州位於如今江蘇省淮安市一帶,乾道四年開始,南宋朝廷在此處設立據點打擊淮海盜賊,但是在當地沒有專門設置水軍,也由許浦水軍分兵駐守。

第三道防線是楚州以南的泰州。泰州位於如今江蘇省泰州市一帶,紹興三年,南宋朝廷派遣中軍統制王進率軍進駐泰州設立據點,構築防線。到了南宋晚期,泰州屬於定海水軍的防區,由定海水軍分兵駐守。第四道防線是泰州以南的通州,通州位於如今江蘇省南通市一帶,乾道五年,南宋朝廷在此處設立了水軍。通州防線最重要的海防要地就是料角,此地位於長江口和東海交接處,無論是北船南下,還是江船入海都要經過此地。寶佑元年八月,定海水軍派遣官兵三百五十人、民兵一百五十人、船隻三十二隻駐守料角,加強通州的海防。在通州以南,就是南宋「一環兩線」的海防規劃中的「一環」了。這裡是南宋的腹心之地,水軍據點星羅棋布,防禦的密度遠遠大於「北線」。而南宋規模最大的幾支水軍也都駐紮在這一區域,比如明州定海水軍、平江許浦水軍、嘉興澉浦水軍、金山水軍、臨安府浙江水軍等等。這裡是南宋京畿之地,於是也自然成為了整個海上防線的核心地區和屯兵之所。在完顏亮攻宋之戰的時候,屯在這一帶的南宋水軍曾經集合起來揮師北上,給與了金國水師沉重的打擊。

將沿海水軍「撒出去」——分兵戍守和新建水軍

水上防線的據點自然離不開水師戰船的戍守,南宋朝廷主要通過三種方式來充實海防據點的兵力:

第一、將據點劃歸某一支水軍的防區,然後由該水軍分兵駐守。或者乾脆就由某支水軍在轄區內的險要地點建立水寨戍守。這一種方法一般只適用於大規模的水軍,比如定海水軍的駐地是定海縣,但是從長江口到北邊的通州、泰州都是定海水軍的防區,這一區域內的永平寨、向頭寨和明州境內的眾巡檢寨都是由定海水軍分兵駐守。第二、調其他地區的水軍戍守,有的要地還沒有建立水軍,也不在某支水軍的防區內,於是只能先行徵調其他地方的水軍臨時性地駐守。比如許浦鎮,在許浦水軍尚未建立時,南宋就已在這裡屯戍重兵。第三、在沿海要地直接建立水寨,新建一支水軍。到了南宋中後期,各個沿海軍事要地基本上都建立了水軍,也就不需要其他地方的水軍來戍守了。此外,在軍事壓力更強的「北線」和「一環」地區還常常需要「南線」的支援。特別是邊防形勢緊張的情況下。比如紹興三十年,完顏亮大舉南下前夕,南宋朝廷早就探得消息於是調遣「南線」諸水寨的水軍北上增援:

「廣州、泉州、福州三大寨水軍揀選強壯各一半起赴明州……申明州水軍內福建荻蘆、延祥兩寨效用軍二年一替。」

南宋海上防線的兩面性——層層防禦、固若金湯和兵力分散、短於進取

從前文介紹的沿海水軍防禦分布可知,南宋海防戰略有四個特點:

第一、扼守海上航線的必經之地。第二、據點選擇既重防守,又重進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許浦水軍,建立這一支水軍的初衷就是北上進取,此後南宋水軍屢次從這裡出發北上,但是許浦水軍本身也派兵協防其他據點,導致兵力分散。第三、海防體系的重心是江浙地區,這裡是南宋的腹心之地,因此重兵雲集,防禦密度非常大。第四、針對來自北方敵國的威脅,南宋的沿海防禦體系表現得層次分明,不容易被一次性突破。

而從層次上看來,南宋的沿海防禦體系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長江口以北的「北線」,整個「北線」的防禦重點一南一北,分別是最北端的海州和最南端的料角,於是又可以分為兩個小層次。最北端的海州位於邊境,在這裡駐防可以禦敵於國門之外。而最南端的料角則是東海和長江出海口交匯的地方,多條航線在此交匯,乃是兵家必爭之地。第二個層次是定海水軍和許浦水軍的防區,這兩支水軍在江浙沿海的最外圍各處要地修建據點,分兵駐守。同時兩支水軍的主力部隊分別戍守在防線兩端,防止敵軍從長江口一帶和杭州灣一帶進入南宋的京畿地區。第三個層次由澉浦水軍、金山水軍和定海水軍在向頭建立的水寨構成,為最後一道屏障。雖然南宋的海防體系非常嚴密,全國的水軍力量廣泛地分布在三個層次的沿海各個要地。但卻也因此使得海軍力量分散到各地去了,整個沿海的水軍體系顯得防禦有餘而進取不足。南宋朝廷雖然也在利於北上的許浦建立了軍港和一支大規模水軍,但是在實際駐防的時候卻將許浦水軍分派到各地區協助防守,終究沒有讓這支水軍擰成一個拳頭,或許這也是後來南宋沿海水軍屢次北伐,卻鎩羽而歸的重要原因之一。

偵查、巡邏和消息往來——南宋沿海水軍的日常戍守

建炎三年,金軍大舉南下。但是當時處於揚州的南宋朝廷卻渾然不知,以至於毫無準備,最後狼狽潰逃。這一次危機之後,南宋朝廷開始重視軍事偵察:

建炎四年,宋廷下詔:「沿海諸軍置水斥候。」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南宋開始在沿海一帶的戰略要地興建水寨,寨是一種防禦性建築物,而水寨兼具軍事港口的作用。南宋水軍以水寨為依託進行偵查和巡邏,以防備敵人海上的襲擊。

當時的水軍以兩種方式進行偵查:

第一種是派遣小船為「海斥候」北上探查情況。第二種就是在海上航線的必經之路上,沿岸地勢較高的地方修建瞭望臺,派遣一隊士兵在此瞭望。而除了偵查,水軍還會進行定期的巡邏。比如定海水軍,每月都要派遣戰船例行出海進行巡邏,這種巡邏範圍非常廣,包括了從長江口到杭州灣,再到東海外圍的廣大海域。而軍情緊急的時候則會進行晝夜巡邏,比如:

「寶裕六年,邊聲日急,敵謀窺伺海道……許浦、澉浦、金山於本軍地分晝夜往來巡邏。」

為了讓前線斥候的辛苦付出不至於白費,水軍偵查和巡邏所獲得的情報都需要定期上報,而各水軍之間也要互通消息:

「晝夜巡徼者,三日一報樞密院及尚書省……平江府許浦水軍和定海水軍月差將官巡海,互至書歷。」

南宋水軍的消息往來主要有兩種手段,一種是烽隧,另一種是水遞鋪。

烽隧就是烽火臺,南宋政府在邊防重地和沿海要地都修建了大量的烽隧,可以快速的傳遞消息:

「每日平安,即於發更時舉火一把,每夜平安,即於次日平明舉煙一把,緩急、盜賊不拘時候,日則舉煙,夜則舉火各三把。」

烽隧在傳遞消息的時候具有及時性,可以快速傳遞安全信息,因此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這種方法對信息的內容卻不能進行具體傳遞,只能知道是安全還是危險。詳細的情況要通過水遞鋪來傳遞。所謂的水遞鋪其實就是使用快船來傳遞文書,整個系統就如同陸路上的快馬和驛站。烽隧和水遞鋪一快一慢,一略一詳,優劣互補,共同構成了一套嚴密的海防通訊系統。

結語:

南宋的沿海水軍在國防中發揮了不可輕視的作用,數量眾多的水軍在沿海各要地分別駐守,構成了一道道嚴密的防線,組成了一個多層次的海上防禦體系。在這套防禦框架之下,南宋水軍阻敵船,剿海盜,保障了東南沿海的穩定和安寧。

但是在打造這個「密不透風」的海防體系的同時,卻不可避免地讓全國的水軍力量分散到各個據點中去了,使得南宋沿海水軍喪失了強大的進取能力。南宋朝堂之上人才濟濟,不可能認識不到這一點,但是朝廷仍然這樣做了。或許在南宋統治階級的眼中,保住眼前的榮華富貴要比收復中原的光榮使命重要得多!

正是:「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全文完)

(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相關焦點

  • 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的偏安早在兩百年前就被人預言了
    --羅隱《杭州羅城記》這是唐末大詩人羅隱所記載吳越王錢鏐的自述,在這位號稱「一劍光寒十四州」的梟雄治下,杭州(臨安)從一個不太起眼的小城市一躍成為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至北宋時號稱「東南第一州」。話說搞城市建設的事情不管怎麼說都是有功無過吧?而年邁的錢鏐卻留下了這麼一句奇怪的話,為何認為後人將「罪我」呢?
  • 林升寫《題臨安邸》時,南宋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了什麼情況?
    杭州自從五代時候就成為江南繁華種地,宋朝遭遇靖康之難,高宗趙構難逃,隨後以杭州為行在,稱臨安府,此後,南宋就以杭州為臨時都城。 南宋詩人林升在遊玩臨安的時候,寫了一首:《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 為何說「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是哪裡,這句詩有何含義?
    為何說「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是哪裡,這句詩有何含義?其實這首詩是南宋詩人林升創作的一首七絕,題目叫做《題臨安邸》,全詩為: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從這首詩的表面意思來看,是一首讚譽杭州風景的詩作,第一句,是寫西湖之畔,青山掩映,層巒疊嶂,豪華雅致的酒樓,也是鱗次櫛比,放眼望去,一片秀麗繁華的景象。第二句,則是一句反問:西湖的笙歌豔舞,管弦聲樂,何時才能消散停止?
  • 相比於把杭州當作汴州的士大夫們,辛棄疾真的活出了「另類」人生
    暖風燻得遊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這是南宋士大夫生活和心態的真實寫照。在這種文化氛圍下, 南宋社會的士人貪圖享樂, 萎靡不振, 不思進取, 好為清議, 苟且偷安 。另有記載:「張滋功甫, ……能詩, 一時名士大夫,莫不交遊, 其園池 、聲妓 、服玩之麗甲天下。……酒竟, 歌者、樂者, 無慮數百十人, 列行送客 。燭光香霧, 歌吹雜作, 客皆恍然如仙遊也」 。
  • 南宋唯一的大內御苑——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的皇家園林均為大內御苑和行宮御苑,行宮御苑好幾處,而大內御苑只有一處,也就是宮城的苑林區——後苑。後苑——宮城北半部的苑林區,位置大約在鳳凰山的西北部,是一座風景優美的山地園。這個地方地勢高爽,能迎受錢塘江的江風,小氣候比杭州的其他地方涼爽得多。
  • 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夜色裡的西湖
    有人說杭州的夜,是從西湖開始的。入夜的西湖褪去了白天的繁華與熱鬧,靜謐恬然,微微的燈光搖曳,和著漣漪。當然,現代的西湖不是沉默的水墨畫,而是一幕光影迷離的電影,整個杭州,在五彩的光影投射下,獲得了新的注釋與重生。不過我還是喜歡夜色中的西湖。她是那樣的靜謐與安寧,如一位熟睡的美麗少婦,沒有一絲的牽掛和任性,沒有一丁點的矯揉造作,溫柔平靜,不得不讓人新生憐愛。沒有了凡塵的脂粉俗氣,沒有了塵世的浮躁妄動。
  • 為什麼南宋王朝會選擇偏安政策?難道僅僅是因為統治者軟弱嗎?
    「海上之盟」可以說是宋史上最大的昏招,是北宋滅亡、南宋只能偏安一隅的主要原因之一。嶽飛之死和宋朝的文人治國。經過五代十國皇權更迭頻繁之亂世,所以宋朝建立後,怎麼樣治國才能讓皇朝更穩定便是重中之重了,先來看宋朝的文人治國。宋朝非常注重科舉選撥人才,無論是寒門子弟還是有錢人家,都可以通過拼博苦讀而成為「天子門生」,從而進入仕途報效國家。
  • 聯想手機,西湖歌舞幾時休,直把杭州當汴州
    而此時的聯想手機,仍正沉醉在依靠運營商貼牌和渠道的這瓶毒酒所帶來的快樂之中。 圖-10 科比與聯想 而此時的聯想手機,「東施效顰」的方式,其,心態浮躁,章法亂套,為手機和PC一樣,故此就」懶惰「套用了PC的業務模式。
  • 南宋詞人張炎:他用備極蒼涼的詞作唱響南宋末期的時代之聲
    張炎詞以「悲秋」見長,離愁別緒,萬感情懷皆可由秋景而發,然而他的「傷春」之作也別具一格。一「秋」一「春」,景物不同,然其抒發的情懷卻是同出一源,——即傷亡國之情,感破家之痛。此詞即是其「傷春」的一篇佳作。這是一首語句清麗的小詞,其寫法是建築在「今昔對比」的基礎上的。 此詞最突出的就是對比、比興。
  • 八位詩人,一人一首成名作
    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大舉入侵宋朝,攻陷北宋首都汴梁,燒殺劫掠一番後,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大量金銀宗室民眾等歸去,中原國土全被金人侵佔。高宗趙構建立南宋,定都臨安後,不思收復故土,而一味向金求和,苟且偷安,引來軍民一片憤慨,這首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所作。
  • 為何漢朝分為「西漢」、「東漢」,宋朝卻叫「北宋」、「南宋」?
    比如「西周」後有「東周」,「西漢」後有「東漢」,「西晉」後有「東晉」,「北宋」後有「南宋」。仔細分析後就會發現,最初是以「西」和「東」來劃分,後來則是「北」和「南」。如「唐」後有「南唐」,明後有「南明」,雖然存在的時間都很短,但卻反映出地域變遷的特徵。 楚漢之爭後,劉邦奪取天下,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從公元前202年開始,到公元8年王莽篡漢結束)。
  • 杭州美景之南宋御街,給你一份最全的旅遊攻略
    杭州美景之南宋御街:這裡是杭州歷史古建築群保留下來的遊客可以免費進入的唯一的一條南宋時期的街道———南宋御街,杭州地鐵一號線湘湖方向定安路D口就可以直接到達了,非常方便杭州美景之南宋御街:最好的一點是南宋御街和西湖風景區是自成一體,相互貫穿的,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你都可以沿著路面街道從西湖風景區走到南宋御街杭州美景之南宋御街:南宋御街同時也是唯一的一條水路相同的街道
  • 對一件南宋女子時尚單衣的抽絲剝繭:從考證主人到文物修復
    距今800多年前的福州南宋黃昇墓葬曾出土一批隨葬品,尤以精美絕倫的絲綢衣物居多,為人們揭開了南宋貴族女性奢華生活的一角。本文以這件低調奢華的南宋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為主線,從出土過程到考證墓主其人,到文物保護修復這一抽絲剝繭的過程,考證出了大量文物背後的信息。
  • 八百年前的南宋「衣櫥」:趙伯澐墓出土服飾的應急保護(下)
    很難想像在沒有高精度機器設備的古代,竟能研磨出如此平整,光亮,剔透,弧線規整流暢的水晶物件。 水晶壁很顯然,至南宋,世人對生死有了自己的理解,隨葬之物大多為生前所好,至於之前流行的陪葬明器,大多被南宋風雅人士所放棄。三、趙伯澐的屍身服飾是如何保護的?
  • 南宋末年的海上行朝真的能逃亡到南洋或其他地方立足嗎?
    可是實際上現代通行的歷史書籍上,都把南宋滅亡的時間定在了三年後的公元1279年,這是因為這三年忠於宋室的文臣武將們、還繼續簇擁在兩位新擁立的小皇帝周圍,頑強地堅持著抗爭,兩浙丟了到福建、福建淪陷了去兩廣、兩廣失守後把朝廷搬到了海上艦船上,直到最後在十萬衣冠慘烈地崖山決戰中悲壯殉國,宰相陸秀夫背負幼帝投海而亡,此時南宋才真的滅亡了。
  • 陳文龍:與文天祥隆名並峙的南宋狀元
    同時,作《賜宴詩》云:「遹駿先猷在急賢,廣廷親策昉今年。精微歷歷參前聖,忠讜洋洋著大篇。天聖得人佔上瑞,太平宴士秩初筵。緬懷豐苞無窮澤,久遠功名尚勉旃。」因陳文龍的文才出眾,破例加官,授宣義郎、鎮東軍節度判官,駐節越州。陳文龍學而優則仕之時,正是南宋王朝風雨飄搖的危難之秋。越州乃魚米之鄉,又是皇親國戚聚居之地,歷任官員到此,辦事總要遇到權勢人物的幹擾,難以秉公處理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