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1日,遼寧丹東78歲的楊成信每天都要守在蠶房精心伺候著上萬隻蠶蛾交配與產卵。楊成信說,「蠶農的手永遠都洗不乾淨。一年到頭,放了秋蠶放春蠶,停不下來,配對、臊籽(產卵)、洗蛾籽,蠶上山了還要抓蠶破蠶再到摘大繭賣大繭......不了解情況的,都覺得你埋汰,沒辦法,它就洗不乾淨啊。」
蠶蛾交配季,一般人會被蠶房裡紛紛揚揚的蛾粉嗆得受不了,但這對蠶農來說卻不是個問題。楊成信說,「俺們放蠶的都習慣了,我都被嗆了60多年了。戴口罩?太影響幹活兒了。」
一隻蠶蛾破繭而出。
楊成信掐住一隻剛剛破繭而出的雌蠶蛾。「一萬粒繭種,每天都會有1000粒出蛾,三七開,母的300,公的700,配對拆對一個來回,一天就是2000隻,總共十天就給幹兩萬隻的活兒。」
楊成信的大兒子和四兒子各有100多畝的蠶場,在蠶卵上山前,他每天都要要往返於兩個兒子的蠶房。這是楊成信四兒子楊振安的蠶房。
這是四兒子楊振安,他在把掐掉翅膀的雌蠶蛾放到牛皮紙上。掐掉雌蠶蛾翅膀是確保其正常產卵所必須的環節。「不掐掉翅膀它就到處亂飛,就不能正常臊籽(產卵)了。」
牛皮紙上的雌蠶蛾正在產卵。當地蠶農把雌蠶蛾產卵稱為「臊籽」。
雌蠶蛾產卵瞬間。
等雌蠶蛾產完卵後,要把沾滿蠶卵的牛皮紙懸掛起來。
不同批次的蠶卵要在牛皮紙上用數字標註。
楊振安今年47歲,雖然30年放蠶經歷不及父親的62年,但在當地也算是資深老蠶農。楊振安說,到了蠶蛾交配產卵的季節,蠶農的活兒就像是月嫂。「把一萬多粒繭種掛上,要看著它們出蛾、要給它們配對、拆對、掐翅膀,一直到它們到臊籽(蠶農對蠶蛾產卵的叫法),就跟伺候月子差不多。」
這是在掐掉剛剛交配完的雌蠶蛾的翅膀,防止雌蠶蛾產卵時亂飛。
楊成信捏住剛破繭而出的雌蠶蛾準備跟雄蠶蛾配對。
這是雌雄蠶蛾交配的瞬間。
楊成信說,一天當中,從給蠶蛾配對開始到最後拆對,大致的時間是17個小時。「密集出蛾在晚上10點半吧,出蛾了就得趕緊配對,基本到了第二天下午4點,再給它們拆開,母的就可以臊籽(產卵)了。」這是在給牆上的蠶蛾拆對。
蠶蛾配對時,牆上的地方不足,蠶筐蓋也會排上用場。
楊成信說,「蠶農的手永遠都洗不乾淨。一年到頭,放了秋蠶放春蠶,停不下來,配對、臊籽(產卵)、洗蛾籽,蠶上山了還要抓蠶破蠶再到摘大繭賣大繭......不了解情況的,都膈應你、覺得你埋汰,沒辦法,洗不乾淨啊。」62年,楊成信的手至少伺候了70萬隻蠶蛾,「沒法統計,現在少了,以前多的時候一年春蠶秋蠶加一起,蠶蛾至少是兩三萬;要說大繭就更多了,62年,1000萬都打不住。」
棋簿紫 / 攝影 原創圖文,百家號「棋簿紫」,用圖片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