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電商行業在經濟運轉中佔據重要位置,每一次購物節層出不窮玩法的背後,都是刺激消費的趨勢變化。隨著線上流量紅利趨於飽和,加上下沉端爭奪的激烈,使得品牌商家用於用戶拉新的成本愈加高昂。
一、百億補貼,源於新的「人貨場」關係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新人群、新媒介、新產品重構了人貨場,看懂變化中人貨場的新關係,趁勢而為,才能成為弄潮兒,在一波波潮流中成為掌舵人。
首先,人群變化:90後成為消費主力,Z世代崛起,下沉市場消費力釋放。據《下沉市場洞察報告:時空脫域中的小鎮青年》,84%的品類3-6線城市消費者數量超一二線,34%品類的客單增速、61%品類的平均貨單價同比增速超一二線。品牌需要重新理解、精準觸達人群。
其次,新媒介:聚划算、拼多多、B站、抖音、快手為代表的平臺構成了新的媒介。新的「場」不單是電商平臺,還有社交、分享平臺。新的「場」需要平臺和品牌採取新打法,於是出現了補貼常態化、直播社群化等新趨勢。場域是連結人與貨、重構人與貨關係的關鍵點。真正理解並抓住場域的變動,才能助推人與貨的關係,從人找貨到貨連結人,直接觸達需求。
然後,新產品:新消費品牌崛起,電商平臺助力孵化新產品,通過重重賦能讓產品觸達用戶群。靠小紅書種草文化起家的國產美妝品牌完美日記,現在已成為當之無愧的頂流。今年以來,聚划算、拼多多等電商都開始孵化自己的品牌,聚划算聯合雲南、福建等商家,發布「因翠斯汀」限量定製翡翠潮流飾品、年輕化地域品牌「鰻範」等等,在雙11中戰績不俗。
橫空出世的百億補貼,迅速成為電商賽道攻城略地的核心武器。2019年6月,拼多多首創「百億補貼」促銷概念,以一己之力改變了整個電商行業的格局。
根據拼多多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拼多多Q3實現營收142.09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9%;同時,拼多多實現上市以來首次季度盈利,股價大漲超20%,總市值約1607.33億美元。截至今年9月底,拼多多年活躍買家數達7.313億,而阿里的年活躍用戶數為7.57億人,二者之間相差僅2570萬。
二、巨頭百億補貼接連上線,驚喜、「驚嚇」接踵而至
今年春節前夕,阿里聚划算宣布百億補貼上線。在手淘APP中,聚划算百億補貼入口佔據了首頁的重要位置,並且補貼活動常態化。據悉,聚划算自1月20日開啟最大規模春節補貼之後,當天其百億補貼頻道訪問量超過9000萬人次,同比爆發10倍。
網際網路行業中有越來越多的不同平臺,例如京東、飛豬,以及餓了麼,紛紛開啟了自家的百億補貼。一波又一波的補貼接踵而來,不過,即便同樣打著百億補貼的口號,不同平臺所提供補貼優惠的根本目的,其實也有著很大的差別,而在這些差別背後,則還透露出發生在各領域中的微妙變化。
拼多多創立起,便因山寨及假冒偽劣等問題備受質疑,在突破性地推出百億補貼後,金針白銀的讓利改變了用戶觀感,甚至在相當一部分消費者眼中已經成為與淘寶、京東平起平坐的存在。而京東、餓了麼等平臺緊隨其後推出百億補貼,更大層面上是為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進一步提升行業地位,追上或者甩開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
即便是同一戰略,不同的平臺也有著符合自身市場路徑的獨特方法論,從而造就了補貼結果的各有優劣。在討論百億補貼時,我們首先需要確定一點,就是百億補貼到底是在補貼什麼?
很多人對此都有一個認知誤區,認為百億補貼就是價格戰,通過補貼耗死對手,或者通過低價商品吸引流量,提高GMV 。但這種觀點忽略了百億補貼本身的「雙邊網絡效應」。「雙邊網絡效應」是一個描述「平臺、供、需」三方關係的理論,即兩組參與者需要通過中間平臺進行交易,並且一方的收益顯著決定另一方參與者的數量。
具體到百億補貼這件事情而言,就是電商App 是平臺,負責撮合交易,供需雙方是商家和消費者群體。商家的數量和質量會決定消費者群體的質量和數量,反之亦然。所以百億補貼的正確運營方式是:B 端大量高質量商家能參與,提供高質量商品;平臺負責營銷宣傳和補貼,通過讓利和優質服務,來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購物體驗;大量消費者被折扣吸引,口碑發酵傳播。
三、「變化」,才是百億補貼的長久之道
最開始的百億補貼邏輯,是十分單一的。通過平臺對商品,尤其是品牌商品的破價,迅速擴大消費者受眾群體,用暫時燒錢的方式賺取用戶數量和DAU的迅速增長,從而製造熱點並低成本獲客拉新。 同時,平臺再藉助龐大的流量槓桿,去資本市場講故事,引來更大規模的融資和估值上升。
我們發現,各個平臺的百億補貼,正在變得越來越接地氣。以聚划算為例,此前補貼以iPhone、戴森、SK-II等高單價商品為主,而現在則在米麵糧油、服飾、娛樂等生活中的各方面頻頻發力,逐漸實現全方位補貼。聚划算的百億補貼早已經不是一開始單純拼價格戰,而是可持續性的覆蓋到了用戶的方方面面,從旅遊業到生鮮市場、再到影視行業,處處可見聚划算百億補貼的身影。
轉變的背後,其實是「刺激消費,改善民生」的需求。店寶寶了解到,疫情早期,聚划算成立了「愛心助農」專線,幫助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僅在疫情期間,就幫助全國直銷農戶銷貨超10萬噸;99划算節期間,聚划算發布「民生計劃」,大幅擴大貨品的覆蓋範圍和補貼力度;9月「中國農民豐收節」,發起了「10億餐桌補貼計劃」,全面補貼了米麵糧油、生鮮蔬果。
百億補貼的燒錢模式,也有著一地雞毛的風險。瑞幸的不幸就在於,燒出去的錢不僅沒有賺回來,而且補血的速度遠遠跟不上疊加的市場燃燒速度。數據顯示,拼多多自去年年中推出「百億補貼」後,用於商品補貼、線上促銷和產品推廣的銷售與市場推廣費用高達161.8億元;今年截至9月底,平臺銷售與市場推廣費用累計已超過254億元。
而阿里巴巴聚划算事業部總經理劉博介紹,針對「百億補貼」這個項目,阿里平臺拿出的現金補貼遠超百億元。儘管燒錢不止,但阿里、拼多多、京東等各平臺均表示,「百億補貼」已經升級成為一項長期戰略。
燒錢往往是商業競爭裡最大的試錯成本,也就需要更優質的回報。決定百億補貼能走得多遠的關鍵,還是取決於補貼模式本身是不是一個健康、可持續的模式。第一,需求側:是否滿足了廣大消費者需求,持續產生復購。第二,供給側:優化供應鏈,提升效率。第三,平臺:不是盲目補貼,而是要建立起優質低價的形象,實現促活、留存。
除此之外,隨著補貼常態化,對於消費者而言,名目繁多的補貼政策開始令人倍感疲勞,所謂百億補貼所帶來的刺激性正不斷削弱。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阿倫森效應」,即如果只強調極端、過度的促銷折扣,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驚人的銷售表現,但是隨著促銷結束價格回調,最終選擇購買的消費者可能比沒有進行促銷活動的情況下還要少。
換言之,打折促銷固然好,但百億補貼能否打出差異化,能否與平臺特色結合帶來長期價值,這才是一眾電商平臺當前面對的最主要議題,競爭也隨之進入深水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