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好,胃口才好。有一副好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但是對牙齒來說,有一件讓人鬱悶的事,就是不管怎麼刷牙,還是會有殘留的食物殘渣,有牙漬,有牙結石,有時候還會有令人尷尬的口臭,還有很多人會經常牙齦出血,都是一些煩人的事。
而前幾天,「該不該洗牙」的話題上了熱搜。因為一位網友洗牙後的遭遇,激起了網友熱烈的討論。關於洗牙的好處和壞處,到底要不要洗牙,大家爭論不休。
說實話,小編我本來數十年如一日的牙齦出血,只要刷牙,就會出血,曾一度懷疑自己得了什麼不治之症。自從一次洗牙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牙齦出血。從此之後,堅持每年洗一次牙。所以我是堅決支持洗牙的一派。小編周邊的很多朋友,都說洗牙會讓牙齒鬆動,牙縫變大,會對牙齒造成某種傷害。其實在發達國家,洗牙早就普及,是一種常規的口腔保健方式。但是在國內,洗牙還沒有被大眾所接受和認識。
那麼對於到底要不要洗牙的問題,牙科專家們是怎麼說的呢?我們可以從幾個問題出發。
什麼是洗牙?
洗牙,在醫學上叫「潔治」,就是用超聲波的高頻、高能振動把牙齒上的牙漬、牙結石擊碎、衝刷下來,給牙齒做一個全面的清潔工作,同時也能預防和減輕牙齦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
為什麼要洗牙?
我們每天要吃很多食物,即使一天刷牙兩次,勤漱口,依然會在牙齒上留下很多牙菌斑,牙菌斑不能被水衝去,它是齲齒、牙周炎、口臭等所有牙齒疾病的始作俑者。
而另一個口腔疾病的罪魁禍首----牙結石,是牙菌斑和唾液中的礦物鹽在牙縫、牙根邊上慢慢沉澱、鈣化形成而來。而有牙結石的地方,牙菌斑更容易堆積。牙結石會刺激牙周組織,壓迫牙齦,影響血液循環,引起牙齦發炎、牙齦出血、牙齦萎縮、牙齒鬆動、口臭等問題。
即使每天認真刷牙、漱口,依然無法避免牙結石的產生,而洗牙,是去除牙結石的有效方式。
聽說:洗牙會破壞牙釉質?
不存在。牙釉質的硬度非常高,正規的超聲洗牙對牙釉質不會造成損傷。洗牙主要是去掉齒縫和齦溝(牙齦邊緣與牙面之間的淺溝)中的菌斑和結石,對牙齒表面沒有任何傷害。潔治後,通過常規的拋光,會使口腔中細菌和牙漬再次沉積的速度減慢,也是對牙釉質的一種保護。
聽說:洗牙會讓牙縫變大?
不存在。很多人表示洗牙後,牙縫變大了,吃點東西都塞牙,而洗牙前並沒有發生這樣的問題。而事實是,之前填充著牙縫的是牙石和腫脹的牙齦,並不是牙齒之間真的「無縫銜接」。洗牙之後去掉了牙石,牙齦也消腫了,導致牙縫「變大」,實際上是恢復了牙縫「廬山真面目」,並不是洗牙讓牙縫變大。如果不洗牙,牙齦長期腫脹、發炎,最後導致的口腔問題可比「牙縫變大」要嚴重得多。
聽說:洗牙會讓牙齒敏感、鬆動?
很多人洗完牙後感覺牙齒發酸,咬不動食物,特別是洗牙前牙石越多,洗牙後這種情況就會相對越明顯。這的確不是錯覺,當洗完牙後,牙齒得以「重見天日」,會有牙酸、怕冷怕熱的情況出現,需要給它一點時間來適應全新的環境。這種敏感只會維持很短的時間,幾天後就會消失,不會有任何不良的影響。而如果從來不洗牙,牙石越積越多,牙齦發炎、萎縮,牙齒只會變得更加敏感。
而洗牙會讓牙齒鬆動更是無稽之談。牙齒鬆動是過量的牙結石長期堆積後,引起牙周炎而導致牙齒鬆動,並不是洗牙造成這種鬆動。洗牙後牙周袋內牙垢和結石的去除,讓原本牙齒的問題暴露出來而已。
洗牙能讓牙齒變白嗎?
不能。洗牙就是一項清潔和防治工作,並不能使牙齒改變顏色,如果牙齒有很多牙漬,洗牙後會比洗牙前要白一點,但是想通過洗牙的方式達到美白牙齒的效果,是不可能實現的。
綜上所述,答案就是應該洗牙,並且維持每年1-2次的頻率,可以讓牙齒更健康。但是洗牙時要選擇正規的醫院,一些小診所不規範的操作,器械未經嚴格消毒,可能會對洗牙者帶來一定的健康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