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播放了專訪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張明奎和心臟外科主任李洪銀的新聞,報導我院對來自雲南南澗縣和四川涼山州貧困家庭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救治工作。
張明奎院長在受訪中指出,先心病是導致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如經過適當和及時的治療,大多數患兒能夠完全康復,關鍵是儘早診斷。
李洪銀主任表示,我院接收的來自貧困地區的患兒中,有近20%患有複雜先心病。但令人欣慰的是,大部分先心病患兒接受治療的平均年齡在降低,這意味著早期篩查和診斷的醫療能力和水平在不斷提升。
張明奎院長還介紹了我院醫療幫扶情況。2013年,清華大學定點支援雲南省大理州南澗彝族自治縣,因一例先心病患兒在我院的成功救治而開啟了我院以先心病為抓手的持續醫療幫扶,並在實踐摸索中創造性地提出「政府報銷一部分、基金救助一部分、醫院減免一部分」的「大理模式」,實現了貧困家庭患兒治療費用基本零負擔,並全部實現術後統一結算。在我院持續的醫療扶貧過程中,「大理模式」內容亦日益豐富,涵蓋了疾病的確診篩查、醫療救助、醫務人員培養、科室建設、篩查基地建設、遠程會診平臺搭建等立體全方位醫療幫扶新模式。
8年來,我院在大理州完成了對全州12個縣市共9次先心病患兒篩查確診工作,從2814名疑似患兒中確診830名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義診篩查累計減免掛號費、檢查費共計90.78萬元。目前,共有30批次的628名患兒在我院完成手術,且全部獲得成功。慈善基金會直接救助治療費用達900多萬元,極大減輕了患兒家庭的經濟負擔。
先心病救助項目因工作開展紮實、可複製性和可持續性強,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已成星火燎原之勢,從最初的雲南南澗、大理輻射到周邊地區並走向全國。我院先後在先心病高發的雲南、貴州、四川、西藏、寧夏等十幾個省區的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廣泛開展幫扶救治,範圍逐漸覆蓋全國28個省市,涉及近50個國家級貧困縣,受益人群包括漢、滿、蒙、回、藏、彝、苗、鄂倫春族等40多個民族。「大理模式」也由最初的救治費用減免幫扶,拓展至康復後教育及家庭幫扶,助力全面精準脫貧。
在南澗縣婦幼保健醫院為白族小朋友聽診(左圖)
藏族患兒出院前夕,為醫護人員獻上潔白的哈達(右圖)
截至2020年10月底,累計有4000餘名先心病患兒在我院獲得救治,並獲得慈善基金資助治療費用7000餘萬元,有效助力脫貧攻堅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的解決。該項目還走出國門,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惠及蒙古國33名患兒。
作者:對外合作與發展辦 胡建立/黨政辦宣傳組 王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