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諾曼·萊特——值得信賴的婚姻家庭顧問專家,在其《幸福婚姻聖經》一書裡說:婚姻是一件特別的禮物。
他說,成為夫妻,彼此都是自己配偶「收到的最美妙的禮物」,是為了帶給配偶「快樂與滿足」,把自己贈送給配偶,表達「一番深情厚誼」。
萊特先生提醒作為夫妻的男女:「你給出的不單單是一件物品,還包括你的時間和精力。」要想好「怎麼做,才能使配偶覺得自己得到了一件特別的禮物……怎樣才能使配偶精神煥發,對生活充滿信心。」「如果你的配偶是你得到的一件特別的禮物,你如何對待這件寶貝?你會給配偶最體貼的照顧、最深切的關懷、最精心的保護,把對方擺在你生命中最顯著的位置上嗎?」諾曼·萊特似乎只在提問題,其實一個個問題本身就是答案。
人類文明時代,愛是完美婚姻和幸福家庭的本質。婚姻,讓男人和女人借著夫妻之愛升華為成人之愛,固化異性伴侶的愛,延續父母養育的愛,培育自己孩子的愛。家庭,是愛成為生活態度與實踐的處所。家人在家庭互相學習合作與奉獻,包括協商、關懷、投入、承諾、負責任,等等,家庭成員會帶著家庭中獲得的合作能力與奉獻精神進入職業、社區、公共場所,把家庭美德轉化為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奠定和諧社會的倫理基礎,構成法治國家的道德基地。
在本質上,婚姻是法律與實際生活的組合,把男性和女性結合成夫妻關係並建立家庭。婚姻法律與夫妻習俗將步人婚姻中的男性和女性的關係穩定,使之得以相互成就,擔負起家庭的職責。
那麼,如何能讓我們的婚姻關係保持健康而持久呢?
這似乎是每一對夫妻都在尋找的答案。兩位美國學者Mary Ann Lamanna和Agnes Riedmann曾提出,婚姻關係有兩個重要的元素,一是永恆,是指對感情持久的期待;二是親密,是指對性的專一與夫妻角色的彈性。事實上,這兩個因素都是需要學習與不斷努力才能擁有的。
愛並非維繫婚姻的唯一要素
保持婚姻關係的長久,雙方對感情持久的期待必不可少。根據馬斯洛的需求階層論,「愛與依附」的需求位於第三層,是相對比較基礎的人類重要需求,僅次於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感。
在個人一生發展中,愛與依附的關係能讓個人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與歸屬感,而相關研究也發現,人一生的依附關係發展並不是只有在嬰兒期與母親(或照顧者)間的依附而已,而是在不同時期與不同的人建立不同成分的依附關係。其間可以提供個人安全的愛與依附關係的對象包括父母親、主要照顧者、戀人、配偶或子女等都可能出現。因此婚姻與家庭也是提供個人建立安全的愛與依附關係的來源之一。在婚姻關係中,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透過學習與了解,建立的穩定而信任的關係是許多人進入婚姻與建立家庭的重要原因。
同樣,家庭也是個人情感支持的重要來源。即便不是每個家庭的關係都和諧而溫暖,也並非每個家庭都能為個人提供足夠的保護,但是家仍然是許多人憧憬美滿生活的來源。家庭所代表的並不僅是一個物理上的空間而已,還代表人類對於愛與依附的需要,代表個人對於來自親密的家人的愛的期望,而血緣所形成的家人關係,通常是最容易提供愛與依附的來源。
夫妻之間保持對感情的持久期待,能讓雙方從家庭中滿足愛與依附的需求,但由於出身、經歷、價值觀、生活環境的差別,每個人對婚姻和感情的期待也並不相同。特別是在我國社會,對於很多家庭來說,愛並非維繫婚姻的唯一要素。
婚姻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合,用以規範男女之間的關係並據以建立家庭。結婚成家讓愛做主,在我國應該說是一種近代或現代的觀念,在古代比較少見。即便是現代社會,相比較西方國家通常把愛作為結婚和維繫婚姻的重要理由,國內的人們更注重現實的考量,會為了經濟安全、逃避原生家庭,甚至符合社會期待等理由結婚。
因此,在中國,相比較家庭中的愛與需求,家庭的功能性更被看重。家庭是傳統中國文化最顯著的特色之一,家對中國人而言,絕不只是一個吃飯睡覺的地方而已,因此人們對於家庭的期待也多種多樣。
如果婚姻中的男女對感情期待相近,那麼他們可能更容易達成良好而穩定的婚姻關係。然而,夫妻雙方對於婚姻的期待可能並不相同,此時,溝通、理解與互相滿足,是彌補這個差異的重要方式。
因此,了解自己和伴侶對婚姻和感情的期待,以及重視並滿足對方的期待,都是維繫婚姻長久的妙方。
中國式婚姻關係與親密感變化
親密感是維繫婚姻不可或缺的另一個重要要素,包括對性的專一與夫妻角色的彈性。專一對於婚姻的意義自不必說,那麼什麼是「夫妻角色的彈性」呢?
在人們的認知裡,夫妻雙方的角色都有一定的特點,一些是受傳統文化影響,一些來自於人們對婚姻的需求,例如人們常說的「男主外,女主內」,就是傳統觀念中的一種典型的夫妻角色分配;男性通常希望從妻子處獲得溫柔感,女性通常希望從丈夫處獲得安全感等,也是常見的夫妻角色期待。
但僵化的夫妻角色,容易成為親密感的一大障礙,例如某一方經常說:「女人從來不會……」或「男人就應該……」等,都是對夫妻角色的僵化理解;反之越具有彈性的夫妻角色,則越有助於保持親密感。特別是現代社會中,婚姻雙方都應更重視「情感優先」,而不是「角色優先」。
在離婚率越來越高的今日,家庭關係的維繫成為婚姻中非常重要的主題。那麼我國當代的婚姻與家庭中,人們對於夫妻角色主要有哪些期待呢?維繫婚姻關係的因素通常有8個方面,這8個方面對於不同年齡層次的夫妻來說,意義並不完全一樣。
1.體諒、容忍通常被看作是維繫婚姻關係的最重要因素。
2.彼此尊重、信任、互相鼓勵、關心與了解、責任感、相互照顧、彼此感恩是維繫婚姻關係較重要的因素。
3.共同的興趣、話題與活動,有共同的信仰與價值觀,有各自的生活空間與時間是維繫婚姻關係較重要的因素。
4.年輕人認為溝通良好、表達愛情、性生活美滿,在維繫婚姻關係的重要性比中、老年人明顯要高。
5.中年人認為,為了孩子、責任感在維繫婚姻關係的重要性程度比年輕人與老年人明顯要高。
6.老年人認為相互照顧、彼此感恩在維繫婚姻關系所扮演的角色比年輕人要重要,也比中年人重要。
7.老年人認為表達情愛與性生活美滿是維繫婚姻關係最不重要的因素。
8.「男主外、女主內」已經被年輕人與許多中年人認為是維繫婚姻關係最不重要的因素,但老年人在維繫婚姻關係時更明顯看重這一項。
總體而言,年輕人較重視的是「溝通良好,表達愛情、性生活美滿」的雙方互動與愛情,中年人則強調為了孩子、家庭應有的責任感,老年人重視的是互相照顧、彼此感恩以及男女分工的婚姻關係。當然除了以上列舉的8種常見的婚姻要素,一些家庭還有其特別的維繫方式。但整體來看,年輕人對於角色分工的要求越來越低,而對於體諒、理解、興趣互動等需求越來越高。用包容理解來替代「妻子/丈夫就應該是什麼樣」的相處方式,更容易保持親密而穩定的關係。
除了專一和角色彈性之外,年齡層次不同的夫妻對於親密感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就長期的婚姻關係來看,夫妻之間的親密情感會隨著婚姻中的不同階段而發生變化。
我國夫妻在婚姻中靠相互依存的情感連結,使得個人在婚姻中獲得安全、幸福與滿足的感受,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個人對於婚姻與家庭的付出;在生活較安定時獲得配偶的認同,而使對方衍生出感激之情或欣賞之情;如再加上主動創造共同的生活經驗,會因密切相處而產生親密之情,並進而因相互了解而產生契合之情。
其實,無論西方人還是東方人,婚姻關係的維繫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個人年齡的增長而變化。
在結婚初期,個人年齡較輕,強調的是二人世界的親密互動與愛意表達。
當子女出生與成長,家庭責任加重後,夫妻間的關係因個人的付出與對婚姻的期望與承諾,發展出感激之情。
到老年,因相處時間的累積與溝通互動,子女長大離家後家庭責任的減輕,夫妻之間的情感漸漸轉變為除了感激之情與親密之情之外的契合之情與欣賞之情。
健康的婚姻與品質的家庭
無論什麼年齡的夫妻,建立健康的婚姻和有品質的家庭,都是他們希望達到的理想家庭狀態,但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和矛盾層出不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培養良好的婚姻關係呢?
建立共同願景
健康或幸福的婚姻最重要的是維繫愛情與增進婚姻品質,因此夫妻雙方必須要有共同的理念,面對問題,願意一起去承擔,並強調家庭的重要性。同樣的,建立健康家庭價值觀也很重要,幸福家庭的成員互動應以同理心為基礎,並願意學習與對方相處的相處之道,願意為家庭成員付出、對家人的學習成長有期待,且對彼此的學習活動相互支持,相互扶持成長。
情感承諾、尊重體諒
建立幸福家庭與美滿婚姻,家庭成員必須對家庭規範與價值有著堅定不移的義務感,家庭凝聚力強,家人團結一心,這是發掘家人共同願景的基礎。因此每一個成員需要互相尊重與體諒,並對婚姻與家庭有情感上的承諾,如此才能在數十年的婚姻與家庭生活中同行並進。
時間共享、維持愛情
要使婚姻長久,除了婚前的健康交往外,還需要婚後的行為意志力。所謂行為意志力是指,只要是使婚姻幸福的活動或行為,雙方都要努力去做,也就是對婚姻的承諾與正向期待。
在家庭生活方面,要維繫良好的家庭關係,同樣也要花時間經營並為家庭付出,排除困難保證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如此婚姻與家庭生活品質才不會在不知不覺中走樣。
對話溝通、親密信任
親密感是要花時間相處,並開放個人才能獲得的。因此在婚姻與家庭中,要與家人建立親密無間的情感,個人必須學習放下自己,並花時間傾聽對方傾吐心聲,對話溝通。同時信任並感激家人的付出,共同面對問題並尋求最佳解決方式,如此婚姻與家庭才能維繫長久。
天津社會科學院 副研究員 汪潔 / 文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