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韶樂

2021-01-08 華夏經緯網

  中和韶樂是明清兩朝用於祭祀、朝會、宴會的皇家音樂。據文獻記載,周代就設有號稱「六代大樂」的宮廷音樂,成為雅樂。雅樂和以律呂,文以五聲,八音迭奏,玉振金聲,融禮、樂、歌、舞為一體,以表達對天神的歌頌與崇敬。自先秦至宋元,雅樂歷代相延不斷,明朝之初,把雅樂加以改組,並命名為「中和韶樂」,清朝沿用。清朝亡後失傳近百年。

  雅樂是中華儀式音樂的代表。20世紀中國社會的劇烈變革,曾經給三千年的雅樂文化帶來深刻的創傷,天壇神樂署幾近被世人遺忘,雅樂更成為絕響。然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自有其強大的生命力,在國家政府和有識之士的積極努力下,中斷百年的中華雅樂在天壇神樂署重新奏響,不僅象徵著華夏音樂傳統得以延續,同時也昭示著後人:雖然音樂長河有可能因人為的阻擋而發生短暫的斷流,但其湧動的暗流終將重新匯成大潮而一瀉千裡,這是一股發自民族文化靈魂深處的動力所致!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周代的宮廷中就已經有了專門的音樂機構--大司樂,樂師達1463人之多(《隋書·音樂志》)。所奏六朝大樂--黃帝之《大卷》、堯帝之《大鹹》、舜帝之《大韶》、禹帝之《大夏》、商代之《大濩》、周代之《大武》,於歌、舞、樂為一體, 經過不斷發展,遂成漢、唐、宋、元代的雅樂。明清時期,雅樂演出 (當時稱《 中和韶樂》)轄歸天壇神樂署,其規模和程式與前朝一脈相承:注重禮儀,崇尚肅雅。

  清代天壇神樂署有歌舞樂師200餘人,其規模仍超過今日大型管弦樂隊。大家今天看到的雅樂,雖尚未達到昔日之規模,但從演出形式到音樂內容,都嚴格遵循史籍記載而編排。例如,在表演形式上,則基本保留"鐘敲一聲、歌更一字"的傳統。而所有雅樂樂器均採用"八音"材料製成,即金(鍾)、石(磬)、土(壎)、革(鼓)、絲(琴、瑟)木(柷、敔)、匏(笙)、竹(笛、簫、篪、排蕭)。更為重要的是,雅樂演奏必須使用源自華夏中原的樂器,尤其重視鍾、磬的使用,以突出展示古人"金聲玉振"之音響理念。而像琵琶、二胡、揚琴、嗩吶等今日常見樂器,因其皆從域外傳入而不能出現在雅樂樂隊之中。

  天壇公園文物處的武裁軍向記者介紹,早在1989年,他們就開始了中和韶樂文化研究的工作。當時主要是籌備祈年殿祭天儀式,中和韶樂是儀式中的一個內容。曾經展出了一些演奏的樂器,整理出了一些音樂作品。天壇公園副園長姚安表示,雖然天壇的建築非常有魅力,但只有建築也難以全面展示當時祭天儀式的情景,但有了音樂就不同,它不僅能讓人充分體會到當時的氣氛,還能領略中國古代文化的思想精華。

  姚安介紹說,為了能展現中和韶樂的原貌,工作人員從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等各大博物館、圖書館翻查有關明清帝王祭天樂舞的古籍、資料,從近千萬文字資料中整理出30多件完整的樂譜。在今年1月22日至1月27日的「天壇文化周」期間,9首祭天古樂正式公演,從祭天儀式開始時的演奏曲到祭天結束為慶賀祭奠圓滿完成而演奏的樂曲,包括《燔柴迎帝神》、《海宇生平日》、《合歡曲》、《太平令》、《千秋詞》等,其中,僅僅是《燔柴迎帝神》,全部演奏完就長達4個多小時。現場曾有外國人聽後情緒激動地留下了熱淚,驚嘆這是「神聖的音樂」。(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和韶樂是禮制的化身(圖)
    中和韶樂  歷史:五千多年  地點:天壇神樂署  演出時間:不定時  交通:707路公交車到天壇北門站下  編鐘是中和韶樂的重要樂器之一看到這種編鐘,仿佛能感受到中和韶樂的那種莊重、雅致和肅穆。  中和韶樂源於雅樂,又稱郊廟樂,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將雅樂更為中和韶樂,清朝沿用。中和韶樂在明清兩朝普遍用於祭祀、朝會、宴饗。  作為明清兩代的最高禮樂學府,神樂署是明清培養和訓練祭天樂舞生的專門機構。神樂署最盛的時候有樂舞生三千多人,北京各壇廟祭祀的樂舞生都是從神樂署生員中選拔充任。
  • 評論:中和韶樂彰顯禮樂文化生命力
    中和韶樂彰顯禮樂文化生命力    萬依,年高九旬,早在1981年就發表了《清代編鐘與中和韶樂》,從那時起他便與中和韶樂結下不解之緣。作為這一領域的專家,他在天壇公園發掘、恢復、傳承中和韶樂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作用。  在萬依看來,天壇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寶貴的古代建築遺存,更在於它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在雄偉壯觀的古建築背後,深藏著天文律歷、物理數學、禮儀制度、倫理道德、政治哲學以及音樂舞蹈等極其豐富的文化元素。
  • 百年天壇中和韶樂,是這樣復活的
    明初,太祖朱元璋將雅樂更名為中和韶樂,清朝沿用,「『中和』是儒家道德修養的準則,致萬物和諧的標準,『韶』是美好的意識。」神樂署講解員說。中和韶樂也被稱為八音樂,以「金、石、絲、竹、土、木、匏、革」八種材料所製成的編鐘、搏鍾、編磬、特磬、柷、敔、建鼓、搏拊、笛、篪、簫、排簫、壎、笙、琴和瑟十六種樂器演奏,融禮樂歌舞為一體。
  • 天壇管理人員談中和韶樂:現在的人已經欣賞不了
    天壇裡傳出「華夏正聲」  ——北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  「它應該是那個時候最好聽的音樂,在那個時候,能湊齊這麼多人的樂隊演奏,只有皇家了!」天壇管理處的武裁軍科長如是說。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是古代皇家祭祀時的音樂,也代表了中國最古老的音樂。從中和韶樂中,我們能聽到黃帝命令伶倫創造的音樂是怎樣的。
  • 迎建壇600年天壇推出「賀歲禮」,中和韶樂八音盒亮相
    12月17日,天壇公園發布「建壇600年」敬天祈福賀歲系列文創產品,通過中和韶樂八音盒、天香香水、天壇祈福白茶等「天壇禮物」,送出祈年賀歲祝福。12月17日,天壇公園發布「建壇600年」敬天祈福賀歲系列文創產品。圖為「中和韶樂八音盒」。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北京天壇建成於1420年(明永樂18年),經歷600年風雨和時代變遷。
  • 造訪神樂署 聆聽一場曾沉寂百年的中和韶樂
    作為「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非遺傳承人的王玲,她帶領著神樂署的年輕人,十幾年如一日,在故紙堆裡「挖掘」出樂譜、舞譜,依據史料記載恢復了《中和韶樂》。這既保存和延續了先秦雅樂,也體現了「金聲玉振」的特色,使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和韶樂,沉寂百年之後重新奏響,聲播海內外。    6月15日,青睞團員走進神樂署,在王玲的帶領下深度體驗「中國古代皇家音樂博物館」。
  • 雅樂源自上古 明代起被命名為"中和韶樂"(圖)
    我們就是要下決心通過重振古代祭祀樂舞,讓現代人能夠聽到猶如天籟之聲的中和韶樂,能夠欣賞到高貴典雅的祭祀樂舞,實現對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繼承。」  3 遵循史料典籍復原古樂器  在神樂署的顯佑殿內,陳列展示著演奏中和韶樂使用的部分樂器,那些穿越千年歷史風煙的器物,無聲地訴說著前塵往事。
  • 清代重要典禮中,帝後所享用的「中和韶樂」,用龍紋與鳳紋區分開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清乾隆紅漆描金龍鳳雲紋木櫝竹管排簫 故宮博物院藏帝後典禮的樂器之別朝會、宴饗典禮中皇帝與皇后所享用中和韶樂同種樂器上是有區別的,簡單來說就是龍紋與鳳紋的區別。但禮書文獻詳外朝而疏內廷,記載皇太后、皇后儀駕又不及於她們所用的樂器。
  • 騰訊啟動碳中和規劃 什麼是碳中和?怎麼碳中和?
    四川在線記者 唐澤文1月12日,騰訊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未來將通過新技術降低碳的排放。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減少的溫室氣體總量互相抵消,實現零碳排放。
  • 中和農信創新業務平臺 中和農服迎來「優等生」
    這也是今年春耕疫情形勢之下中和農信旗下的創新業務平臺——中和農服第一批客戶交出的「答卷」,這批客戶取得如此優秀成績,儼然是客戶中的「優等生」代表。 據了解,中和農服是中和農信旗下為農民提供產、供、銷、學的綜合性服務平臺,該平臺旨在為廣大種養殖農戶及小微經營者提供農資供應鏈、技術培訓、農產品上行、數據支持與信息諮詢等服務,助力廣大農村百姓節本增收,發展生產。
  • 中和農信:重視「中和金服」APP生態環境,鞏固「數位化戰略」
    中和農信作為一家紮根於農村的小微金融服務機構,始終堅守農村市場,專注為不能充分享受金融服務的縣域內中低收入農戶提供服務,量身定製以小額信貸為主的多元化金融服務產品,以幫助他們發展產業,增加收入,早日實現美好生活。同時,在提升小額信貸服務體系上,中和農信持續創新,不斷探求更加適合用戶的產品和服務模式。
  • 環保科普 | 都說碳中和,啥是碳中和?
    環保科普 | 都說碳中和,啥是碳中和?
  • 騰訊啟動碳中和規劃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文/沈小波昨日,騰訊公司在官微發文,宣布正式啟動碳中和規劃,以響應中國的碳中和目標。世界正處於全球變暖的氣候危機之中。2015年12月12日,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通過了《巴黎協定》,旨在通過各國削減二氧化碳排放來控制全球氣溫升幅。
  • 什麼碳中和?
    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 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酸鹼中和滴定實驗報告
    酸鹼中和滴定實驗報告單1、實驗目的用已知濃度溶液標準溶液)【本實驗鹽酸為標準溶液】測定未知溶液(待測溶液) 濃度【本實驗氫氧化鈉為待測溶液】2、實驗原理在酸鹼中和反應中,再根據化學方程式中酸和鹼的物質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計算出鹼(或酸)溶液的濃度。
  • 「碳中和」跟你有多大關係?
    「碳中和」跟你有多大關係? 「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國的減排承諾,擲地有聲,引發國內外熱烈反響。
  • 陰陽及中和在命局中的作用舉例
    中和,指的命局中,五行、十神、宮位的和諧的意思,並非完全指身旺身衰,中即中庸,和即和諧。比如一個八字財太多而印太衰,這就失中和之道,其人貪婪而難成大事。 五行的中和如八字一片金克木,也是失中和之道,再或者一片水克火,陰太旺克了陽,必是不務正業之人。 宮位的中和,比如年幹為父親位置,出現劫財,而且劫財無制,就是說父親的位置為財星,被劫財所佔據,就是失中和,必不利父。再或者說,日支為妻星,佔據著劫財羊刃,也是失中和之道。
  • 重溫潘光旦的「中和位育」
    《中和位育》,潘光旦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張冠生「中和位育」,是潘光旦先生從儒家社會思想中提煉出的一個概念,時值1920年代,是中國社會尤其是文化思想發生劇烈變動的一個時期。他引《中庸》裡邊「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義,解釋說:「位」的註解是安其所,「育」的註解是遂其生。潘先生用「位育」概念表達自己的人文理想,提出的雖屬學術話題,關注的則是社會大眾的生活狀態,希望他們能安所遂生。我輩與潘先生一輩相比,在文化思想所能達到的高度上,遠遜於他們,很難說能完全理解他們的主張及意義。即使在常識層面上想想,也會覺得安所遂生比安居樂業還要高一籌。
  • 有所不知|說說碳中和的那些事兒
    「碳中和」成了熱詞。從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到12月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我國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入明年要抓好的8大重點任務之一。
  • 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中心的成立將推進碳排放的科學研究,預估2030年和2060年的全球及我國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最優碳中和路徑的方法論,評估可能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為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儀式上,中科院院士、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和大氣所所長曹軍驥為中心揭牌。曹軍驥宣讀中心成立決定和人事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