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同年代人怎麼過六一:60後滾鐵環90後上網(圖)
每年一度的六一國際兒童節又來臨了,商家擺出了各種各樣的玩具、學校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公園裡到處都是孩子靈動的身影。從50年代建國之初的物資匱乏到今天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曾經的孩子已成為老人,一樣的六一,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記憶。近期,記者採訪到了幾位不同年代的幾位普通人,來看一看他們的六一和童年時代是怎麼度過的。
50後:只聽過六一,但沒過過
「我們小時候啊,真沒什麼可玩的,那時候家裡都窮。我們就是湊在一塊繡繡花、縫個沙包玩玩。」58歲的林淑芳給記者回顧自己的童年時,不住地感慨。出生於1957年的林阿姨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少年兒童,國家百廢待興,物質匱乏,貧窮是這一代人對於童年的共同記憶。林阿姨告訴記者,自己9歲的時候已經開始幫著家裡的大人分擔家務,甚至能夠繡花賺點錢來補貼家用。
「六一兒童節,光是聽說過,從來沒過過,不敢想。」當被問到自己小時候如何慶祝六一時,林阿姨擺擺手,邊說便笑了起來。不過雖然生活不富裕,但仍有一些童年的樂趣讓她回憶起來嘴角都泛著笑。「我那時候會拿一分錢、兩分錢去小攤買本小人書看,那就相當於圖書館呢。」林阿姨的話語間都透著自豪。
60後:我們那會兒的玩意可比現在豐富多了
出生於六十年代初的王芳今年也已年過半百,不過與林淑芳這一代人相比,他們童年時期的情況稍微好轉,但仍未擺脫貧窮帶來的困窘。「小時候的記憶就是吃都吃不飽,常常蘿蔔鹹菜就是一頓飯。」回憶起小時候所經歷的「艱難歲月」,王芳並沒有太多傷感,她坦言,雖然物質匱乏,但畢竟當時年紀小,生活的主題對他們來說還是「玩」,怎麼樣變著花樣找樂趣,可謂創意百出。
「你們肯定沒見過,我們那時候都興滾鐵環。用扁鐵或者鋼絲彎成一個大圓箍,用一根鐵鉤推著往前跑,看誰跑得快。」怕記者不明白,王阿姨一邊比劃著,一邊還不住地做著說明。「別看一個小小的鐵環,滾起來可是很需要技術的,我就玩得很好。」說到這,王阿姨笑了起來。
70後:鐵皮玩具裡的童年往事
出生於70年代的這代人,正趕上歷史的轉折點,文革結束,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但外界的變化並沒有在孩子身上留下太深的印象,回顧起自己的童年,1975年出生的趙毅更津津樂道的是他們「創造」的各種各樣新玩法,而鐵皮玩具則是繞不開的話題。
「小姑娘們一般玩跳房子、丟沙包、踢毽子,像我們男孩就趴在地上打彈珠,還有『撞拐』,就是一腿抬起來,一腿支撐,幾個人對撞。」家住市南區的趙毅是土生土長的青島人,他告訴記者,除了這些聽起來挺「土」的玩法之外,大概大家最熱衷的就是各種鐵皮玩具了。「一般的市場上都能買到上了發條的小青蛙、小火車,不過我們小時候家裡也都不太富裕,都是一個人買了大家一起玩。」
說起兒童節的過法,趙毅在沉思了一會後坦言:「還真沒有什麼太深的記憶,父母都忙著上班掙錢,也就是能帶著到公園裡玩玩,印象裡好像跟爸媽去過中山公園。」不過對於童年,趙以告訴記者,自己最大的感觸就是自由,「父母都忙,沒時間管我們,也就是上學時老師管管,放學了我們就跟放羊了一樣;不像現在的孩子,有那麼多課外班輔導班要上。」
他的女兒出生於2006年,是標準的00後,適逢六一前夕,他還抽時間帶著女兒到遊樂場玩了一天,9歲的女兒喜歡鋼琴、戶外運動,物質生活相比趙毅都有很大的改善,但趙毅並不覺得自己的童年和女兒的童年有可比性,「不同的時代,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幸福。」他想了想,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