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Cheryl 精英說 收錄於話題#說姐看熱點36個
近日,一段小學生被同學圍毆的視頻在全網瘋傳,並引起了廣泛關注。
據新華社11月15日報導,視頻中受欺凌的小學生來自柳州市柳江區穿山鎮高平小學。畫面中,4名男孩輪流對其頻繁施暴,飛踹、砸頭,拳腳相加,甚至還有男孩將點燃的鞭炮放入他的衣服口袋...場面觸目驚心。
學校介入調查之後,4名欺凌者家長帶著孩子登門道歉,直到這時,被欺凌男孩的家長才知道兒子小天遭受校園欺凌已經長達半學期的時間。
隨後,小天被媽媽帶出醫院檢查,心理測試提示中度抑鬱,醫生初步診斷有心理問題。因為害怕再次被打,好幾天都不敢上學。
雖然目前該校校長已經被免職,但近幾年來,校園暴力的話題反覆被提及,其性質的惡劣性更是反覆刷新公眾的認知。
面對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事件,施暴者、被施暴者、老師、家長,其中任何一環的崩壞,都會造成一個世界的塌陷。而從被霸凌者、霸凌者,以及旁觀者的不同視角中,親歷者的經歷和思考會讓我們會看到暴力行為背後的不同形態。
來自《少年的你》劇照
為什麼這些孩子無法得到有效的幫助?暴力行為的背後反映了學生怎樣的心理狀態?學校和家庭要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說姐相信,對於校園暴力問題人們的關注和討論還遠遠不夠,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外界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當我走過去的時候,
大家都默默散開了」
一位校園暴力的親歷者說:「15年過去,我從沒忘記過。欺負我的人,和坐在那裡看的人都已經走了。只有我留在那間教室裡。」
知乎上關於「校園欺凌帶來的是什麼?」的提問收到了3807個回答,許多網友分享了自己學生時代遭受的來自周圍同學施加的肉體和精神雙重暴力,無一例外都對他們後來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從語言侮辱、排擠孤立、敲詐勒索到身體毆打、性騷擾,校園暴力的形式多種多樣。
小學的時候,班級裡成績最差的那兩位同學總被當作「替罪羊」。老師要求紀律委員上課記下「出小差」、「講小話」的同學名字,怕得罪人的班幹部就讓他們成為名單上常客,「坐實」了老師心中的「屢教不改」。
高中的時候,一個真實存在在班級中的同學,因為性格寡言少語,身體狀況不好,沒有朋友。大家在集體活動的時候跳過她,小組課業任務的時候忽視她,她被迫成了班級中「透明人」......
2019年5月,一個微博名叫「王芝芝會有狗的 」的大二學生發布長微博 ,自述長期遭受室友的校園暴力。 她的室友不但辱罵她、打她、還拍下她的裸露照片和視頻上傳至QQ群。
該名女生發微博向網友求助
2016年,一名叫依依(化名)的初中生被同學圍毆。途中,女孩的外套被扒下來並被幾個女孩輪流扇耳光、踢踹。
視頻中,依依淚流滿面,一言不發,只是默默地捂住了臉,但針對她的暴行並未停止。
遭受校園暴力之後,很多人都表示,自己的性格有了巨大的變化,變得不愛說話、不願交際,在正常交往中時常感到自卑和敏感,害怕被人孤立,更多地表現出討好型人格的特點。
在那件事之後,我數年無法信任他人,畏懼黑暗和密閉的空間,被抑鬱症所困擾,甚至自殺。
圖為《少年的你》電影劇照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校園暴力都發生在學生內部,有人旁觀,有人圍觀,有人大聲叫好,而家長和老師往往對此不得而知。
2016年,青海一位少年選擇在六一兒童節這天,以「服毒自殺」這種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僅15歲的生命。
家人在整理孩子的遺物時,意外發現了孩子寫的三份遺書,而這三份遺書上的內容,讓家人們得知了孩子自殺背後的真相。
在遺書中,小陶用稚嫩的筆觸講述了自己被同學欺凌的種種痛苦遭遇。從搶走飯盒到迎面倒洗腳水,面對同學長期的欺凌,小陶無能為力,又不堪其辱,所以選擇了輕生。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小陶在遺書上寫下了「對不起」三個字
《少年的你》中,周冬雨飾演一名遭受校園霸凌的學生,她被一群人毆打,卻求助無門:
「誰能幫我?錄我視頻的人嗎?站著看熱鬧的人嗎?還是那些問為什麼只有你被挑上,別人就沒事的人?」
圖片來源自《少年的你》
這句話不是回答,而是對所有觀者最直接的叩問。
一個孩子在本該安全的環境中反覆遭受傷害,卻被迫將傷口隱匿在無聲的角落,任由它惡化腐爛。更可怕的是,這種暴力行為會悄無聲息地在孩子們之中蔓延,將更弱小的孩子拉入殘酷的「食物鏈」中。
「遭受校園霸凌之後,
我從欺負更弱小的同學中尋找快感」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健康的人不會折磨他人,往往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轉而成為折磨他人者。」
網友 @大王 分享了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
故事中,她因為身材較胖而受到周圍同學的排擠和傷害:凳子上被人放膠水、課桌裡被塞垃圾、書被扔進臭水溝裡、被一群人圍住拳打腳踢...... 她感到害怕、絕望,卻因為求助無門,漸漸被拉入暴力的狂歡中。
她開始成為霸凌者的一份子,染上怪異顏色的頭髮,混入小團體,在校園裡尋覓更加弱小的「獵物」。
我也不知道我怎麼變壞的,有一次被要求跟著他們一起扇一個女生的耳光,我跟著扇了。
除了帶頭的人,大家都不知道為什麼要扇那個女生,但我開始覺得,這個世界就是弱肉強食的。
圖片來源自網絡
最開始的時候,孩子們甚至不懂什麼是校園暴力。
但當他們被毆打、被羞辱、被排擠的時候,那種不平衡的痛苦感無時無刻不侵蝕著他們的身心。從被霸凌者到主動霸凌者,從眾的暴力行為更像是一種宣洩痛苦、轉嫁傷害的方式。
圖片來源自《少年的你》
與此同時,不少心理工作者表示,那些具有暴力傾向的主動霸凌者,往往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很好地照顧,缺乏父母的關愛,或是曾遭遇家庭暴力,同理心低。
因此,預防校園暴力不僅要保護受害者,還要管理霸凌者。
事實上,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情感教育是非常薄弱的一環。我們的教育會關注孩子的成績,會盡心盡力傳授課業知識,卻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培養孩子的社會性情感;提高他們情緒情感的自我調控能力;幫助他們對自我、環境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健全人格,這些同樣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Google
對於受害者的痛苦,
霸凌者有一定的鈍感力
中國人民大學統計調查協會曾針對「校園霸凌」展開問卷調查。
在3萬6千多名受訪者中,超過一半的人表示自己曾親身經歷過校園霸凌,其中有1/4的人欺負過別人,而絕大部分霸凌者也都被別人欺負過。
通常情況下,霸凌者對自己給他人造成的傷害有一定的鈍感力,很難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性。
9月28日,河南禹州一女童家長發現,
自己孩子的眼睛中竟被男同學塞入大量紙片。
鼓動夥伴孤立同學、散步謠言毀壞他人聲譽、說點不好聽的話挖苦同學、弄些惡作劇捉弄下他人,這在他們的眼中很難被視為霸凌。
大部分霸凌者都認可霸凌行為「經常發生」會讓人難以承受的結論,但是他們卻傾向於認為「偶爾幾次」的霸凌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事實上,霸凌行為不分次數,所造成的精神傷害不容小覷。
2018年8月,一個名叫曹樂樂的16歲高中女生,因為被全班同學毫無根據的污衊為小偷,每天面對著四面而來的流言蜚語和異樣目光後,曹樂樂最終選擇跳橋自殺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母親在樂樂跳下去的地方痛哭
生前,她曾寄希望於老師,可是現實卻一次又一次捏碎她渺茫的希望。
圖片來源自網絡
就算霸凌事件披露,施暴者大多也只會受到「批評教育」,校方出面兩方協調處理。只有少數性質惡劣的暴力事件才會被列為治安案件,而施暴者也常常因為未滿16或14歲而逃脫懲罰,無法真正幫助受害者走出困境。
圖片來源自網絡
與此相對應的是,校園霸凌一般會對被霸凌者的學業造成嚴重影響。
38.2%的受訪者觀察到被霸凌者徹底放棄學業,30%的受訪者觀察到被霸凌者轉學到其他學校。24.6%的受訪者觀察到被霸凌者短期不來上學。
校園暴力是如何的形成的?這是一個複雜的議題,它涉及到家庭、學校、法律,以及社會因素等等,它們當中的一項或者多項的缺失都會成為暴力的溫床。
因此,對待校園暴力,我們需要不斷細化界定的變現,從粗暴直接的身體傷害,細化到語言暴力、網絡暴力、以及排擠孤立。一旦發現欺凌行為,老師必須立刻舉報反饋,校方需要立即反應處理,讓施暴者受到應有的懲罰,阻止惡意的進一步的傳播。
2016年初,美國南加州3名中國留學生虐待同胞案在洛杉磯波莫那高等法院宣判,三人被判6年到13年的監禁。
3名被告接受法庭初審。(美國中文網資料圖)
同時,對校園暴力的有效遏制,需要教育系統投入更多的支持,提供更多的資源。比如,提供快捷可靠的求助通道;為施暴者和被施暴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建立反校園霸凌的專門機構,為受害者提供安全援助和建議等等......
「我的孩子飽受欺凌,
我卻無能為力」
很多時候,當校園暴力降臨到孩子身上的時候,家長往往和孩子一樣不知所措。
2019年5月10日,上饒五小一位家長衝入學校,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連捅了一名3年級小學生十幾刀,導致這名小學生搶救無效死亡。
圖片來源:Google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小學三年級女孩何某的爸爸在微信群裡警告同班男生劉某,稱他已經欺負女兒一年之久,自己以後會天天在校門口堵他,叫他小心一點。
劉某的爸爸和班主任隨後分別留言,說第一次知道這件事,會溝通處理,並相約第二天去學校解決。
劉某的爸爸第二天的確送兒子來到了學校,但是班主任告訴他,對方家長是瘋子沒法溝通叫他離開。
緊接著,何某的爸爸怒氣衝衝來到老師辦公室沒有見到人,於是提著十多釐米長的匕首一路衝進教室,捅了小男孩劉某十三刀,刀刀致命,送到醫院已經救不回來......
為人父母,自己的孩子遭遇不公自然氣憤,但不能選擇如此極端的暴力行為,惡性殺人事件並不能阻絕一個孩子受到傷害,如果父母遇到事情習慣性用拳頭解決,那麼他們的孩子們又會成長成什麼樣呢?
那麼,倘若自己的孩子萬一不幸成為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家長應該如何處理?
第一點:防患於未然。
為了避免孩子遭遇校園暴力,父母要提前教會孩子遇到不同情況的正確行動。對大部分性格內向的孩子們來說,「說出來」往往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當他們遭遇暴力事件時,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反應,因此父母要提前打好「預防針」,告訴孩子們一旦遇到暴力事件,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告訴老師和家長,以取得有效的保護。
第二點,保持有效溝通。
只有當父母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親密的溝通,才能更快速地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及時給予孩子情感支持。當孩子向你傾訴內心的想法時,父母需要耐心傾聽,避免態度強硬的建議和評論。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值得信賴的依靠。
第三點,如果孩子希望家長可以幫忙解決問題,千萬不要推脫或者敷衍,輕視問題的嚴重性,更不要讓孩子自己解決或嘗試適應。孩子面對欺凌大多恐懼又無助,家長需要告訴孩子們,他們並不是孤立無緣的,相反,是可以得到支持和幫助的。
許多人對「校園暴力」的最早認知正來源自
動畫片《哆啦A夢》
面對集體的霸凌事件,不管是旁觀的煽風點火,還是個體的冷眼旁觀,冷漠對待會營造一種漠視的氛圍,而這種無聲的氛圍就是欺凌的本質。
傷害這些孩子的,不僅僅是施暴者本身,還有我們這些忽視了對孩子引導和教育的成年人。那些無聲的求助,需要被看見、被關注,不要讓更多的孩子成為隱藏的校園霸凌受害者。
圖片來源自網絡
作者:Cheryl,精英說90後作者,英國海歸,用心寫字。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Reference:
中國人民大學統計調查協會:看見校園霸凌:公眾認知調查數據報告
中國新聞網:留美中國學生虐待同胞案宣判 被判6到13年監禁
CSR環球網:這幾個校園霸凌親歷者,去看了《少年的你》
廈門資訊:多位廈門網友自述:「第一次看著同學死去、閨蜜為此自殺...」校園暴力的恐怖,你一無所知!
知乎:校園欺凌帶來的是什麼?
校園暴力親歷者:沉默的深淵無人倖免
主題:教育類
|內容介紹|
性暴力扼殺的是人的靈魂,它能改變人的一生。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下,我們總以為老師做的一切都是對的;在學校這個封閉的空間中,教師又擁有絕對權力。小學生心智不成熟,只能乖乖聽話;中學生擔心對未來升學不利,只能服從老師。校園裡的隱秘暴力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不斷發生著……
本書整理自共同通信社於2013年發往日本全國各地報社的系列報導《無聲的悲鳴——學校裡特有的事件》,成書時經過大幅增減修改。書中記錄了記者池谷孝司經過10多年的深度考察,與日本專門處理校園性侵事件的非營利組織「防止校園性騷擾全國網絡」(SSHP)攜手,協助被害人勇於說出真相的過程。
|編輯推薦|
兒童性侵新聞頻發,成為全民關注的刷屏級議題。主流媒體頻頻發聲,三聯生活周刊、她刊、丁香媽媽、做書、夜讀都曾發相關深度好文,閱讀量累計達千萬次。本書意在呼籲全社會對於該問題的關注,沒有永遠的旁觀者,可能下一刻我們就會角色互換。
惡魔總會出現,而比惡魔更令人絕望的是大環境的沉默。
原標題:《柳州小學生遭同學圍毆!衣服被塞鞭炮、還被拖鞋抽臉:「我從欺壓弱小中找到了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