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鹽調,唱盡鹽馬古道的心酸和甜蜜

2021-01-08 騰訊網

背鹽調,唱盡鹽馬古道的心酸和甜蜜。。白人兄弟組合是中國白族第一支「龍頭琴」彈唱組合,旋律的創新與現代藝術的融合,把白族調唱進北京,唱出中國。阿龍結婚那天,他的導師兼創作人楊愛東,中國好聲音首席調音師李明齊數到場;那晚,我因頭疼的厲害而早早休息。火塘邊傳來我好熟悉的歌,阿魯阿卓的《讓我們回去吧》和《阿吉魯》;我特別感動,那晚還是楊愛東老師的生日,我未能參加。前幾天,阿龍說:姐,山上的花都開了,阿萍一直等著你來呢。我說那就等到石寶山歌會吧。

趕馬路遠小心些

阿妹心跟著你走

阿妹在家把你想

想呀想…想呀想…

東方破曉天亮了

約我阿妹去背鹽

阿妹如約隨我去

相約米子坪

相關焦點

  • 走,百年鹽馬古道
    160多年的歷史,早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啦井便以開採鹽礦而聞名,啦井鹽呈桃花色,滲透力強,素有「桃花鹽」之稱,享譽雲南,隨著食鹽的交易流通,加強了啦井與外界交流,形成獨具特色的鹽馬古道文化。
  • 鹽馬古道春風行
    趁著暖陽、懷著喜悅,今天小編帶大家重走綦江的鹽馬古道,共享這春回大地的美好時光。引 言:綦江不產鹽,而鹽乃民生所必須。宋末之前,綦江主要由僚人進行販鹽;宋末以後,則主要由漢人進行販鹽活動。當時交通不便,運鹽僅靠馬駝、人挑,由此開闢出了一條條鹽道。鹽道的形成,既滿足了綦江人民的用鹽需求,也繁榮了古道沿線的經濟。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 廣西鹽馬古道黨旗紅
    靈川縣靈田鄉黨委以「打造精品黨建,建設美麗鄉村」活動為載體,在聞名遐邇的靈田鹽馬古道上打造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精品黨建長廊,讓歷經滄桑的鹽馬古道黨旗飄揚。   靈田鄉鹽馬古道是千裡湘桂古商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時溝通湘桂越的重要陸路通道。
  • 廣西靈川修復鹽馬古道古村落 打造旅遊文化品牌
    廣西靈川修復鹽馬古道古村落 打造旅遊文化品牌 2015-04-03 13:18:5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走進鹽馬古道重鎮諾鄧
    當然,搶佔主脈的人家,一定是那些發了鹽財的灶戶,抑或是來往於鹽馬古道的商家。現在發財的諾鄧人家大有人在,但依然保持了原本的古樸。我在諾鄧住了一晚,雞叫得亢奮,我卻一直賴在床上,直到陽光拍響了生鏽的窗子。這時,馱沙石料的馬走出輕重不一的腳步聲。客棧年輕的老闆早起床幹活了,只有一位老人捂著肚子不停地吹火,那張黑不溜秋的大鐵鍋盛滿了滷水。電完全可以驅動一應俱全的炊具,但主人似是更喜歡柴火。
  • 古道上的奇蹟,茶馬古道你可能了解過,但這條鹽馬古道你知道嗎?
    來到琵琶崗,看看鹽馬古道路上的村落究竟是怎麼樣的。首先我們就看到了他們的村委會,它就是位於一個老建築裡,但裡面是空空的,並沒有多大看頭,我們進村子裡看看吧!琵琶崗這個地方是永州市的一個古民居群,它最大的特點是有一個戲臺,戲臺上雕龍畫洞,非常的精緻,但是有點岌岌可危的模樣了,另外這裡還是沿馬古道的必經之路,有非常多的巷子,巷子裡面也記載著過去的歷史。走進琵琶崗我就開始興奮了,外面看不到什麼老建築,一轉彎就看到這個戲臺,特別好看,戲臺邊上還有幾條路可以選擇,每一條好像都有美妙的風景等著我。
  • 走進井研——尋蹤千年鹽馬古道 感受厚重國學文化
    民間文化種類眾多,井研卓筒井深鑽汲制工藝和井研農民畫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尋蹤千年鹽馬古道  行程特色:尋蹤千年鹽馬古道,感受厚重國學文化,重溫竹園紅色故事。  旅遊主題:「鹽馬古道、特色民居、國學文化」一日遊  線路1:  上午:樂山大佛(樂自高速——井研南站)——馬踏鎮(古石拱橋)——三江鎮(三江白塔、金井坪宋墓群)——竹園鎮(竹園古鋪、竹園烈士紀念園)(午餐);  下午:千佛鎮(雷暢故居、雷氏宗祠)——研城鎮(茫溪畫廊)(晚餐)——樂井快速通道——樂山二號橋。
  • 古道上的奇蹟茶馬古道你可能知道,但這條鹽馬古道你知道嗎?
    也許有那麼一天,我會留一頭齊腰的長髮拖著行李箱,一個人旅行,一個人,什麼也無所謂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820字,閱讀約2分鐘來琵琶崗看看演馬古道上的村落到底是什麼樣子?此外,這裡也是馬古道的必經之路。小巷林立,也記錄著過往的歷史。進入琵琶幫,我開始興奮起來。我在外面看不到任何舊建築。我一轉身就看到了舞臺。特別漂亮。舞臺一側還有幾條路可供選擇。每一個似乎都有美妙的風景在等著我。與其他村莊的祠堂不同,蕭氏宗祠和劉氏宗祠合二為一。祠堂的外觀非常低調樸實,沒有華麗的門臉。進門後經過一個戲臺下,對面就是正廳。正殿左右各有兩個神龕。
  • 讓古道鹽運文化有溫度地傳承下去(組圖)
    不僅水路,在巴鹽古道的運輸途上,背夫們也是走到哪唱到哪,或樸實豪放的背鹽號子,或風趣幽默的囉兒調,數十種與鹽運文化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當地歷史演變的活教材。除了對非遺的保護和搜集外,這裡的人們還通過實物保存的方式,陸續建立起幾家博物館,以記錄巴鹽古道上的興衰往事,並運用「網際網路+」的傳播方式,讓巴鹽古道的文化與時俱進地傳承下去。
  • 巴鹽古道
    《中國國家地理》讚譽為「中國第五大古道」。能與絲綢之路相提並論,確也將巴鹽古道提升至應有的高度。那麼,巴鹽古道是否名副其實?   因「川鹽濟楚」和長江上遊忠縣等地井鹽的長時間開採,鹽巴貿易的興盛,從石柱西沱、沿溪、忠縣東溪碼頭出發,直到湖北來鳳,形成了幾百公裡運輸線。這一條條鹽大道,形成了我國貫穿武陵山連接東西的經濟大動脈。
  • 走讀瀟賀丨古道上最後的挑鹽人
    重走瀟賀古道的旅程裡,我們有幸遇見了一個「活著」的歷史——83歲的蔣文吉,他是古道上的「最後一代挑鹽人」。 6月底,我們從道縣縣城出發後,開始走瀟賀古道東線,第一站到達的是道縣祥霖鋪村。 「村子裡有人走過古道麼?」 「有啊,我爺爺就走過,去賀州八步挑鹽。」55歲的朱新學回答說。
  • 古道 茶亭——客家人永恆的記憶
    古道 茶亭——客家人永恆的記憶  李程/文  引子:客家地區多茶亭,萬山叢中的鹽米古道,蜿蜒曲折,一座座茶亭點綴其中,為過往行人提供一方遮風擋雨的場所。茶亭多建於鹽米古道,每隔數裡或十裡均有茶亭,為行人小憩與避風之所。茶亭分官亭和民亭。
  • 這首歌沉寂17年,寫盡打工仔的心酸,沒漂泊十年唱不出這種感覺
    《撕夜》可謂是寫盡了無數打工仔的心酸。難怪有網友評論,沒有漂泊十年都唱不出這種感覺。
  • 茶鹽古道
    ■錢其昭九寸嶺上的茶鹽古道是指吉安、富田通往東固、興國、贛州,由一條亂石板和鵝卵石鋪就的古道,寬處二三米,窄處只容一人行走,全程五十餘裡。茶鹽古道起源於唐朝,興於清康乾盛世。當時,富水河一帶屬於蠻荒地區,富田去東固、興國有三條路可供選擇,一是安仁山,路途較遠,二是九寸嶺,三是觀音巖,路途稍遠。
  • 徒步遊樂清,漫步覽古道,深秋就要這樣過!
    掃一掃,進入手機地圖查看古道詳細信息本次地圖共收錄了48條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生態環境良好,景觀優美,並具有一定歷史文化背景和開發價值的古道,其中驛道12條,棧道1條,民間通道35條。這個周末,約上親朋好友,和小布一起去徒步吧~一、小西門-桐嶺頂古道起始點:小西門終點:永嘉縣溪口村路線:小西門-樂成街道金溪村-秦垟村-龍臺頭-山峰垟村-白石街道赤水垟村-永嘉縣溪口村長度:15Km寬度:1.5-2m徒步時間:約5小時保護等級:重點功能:民間通道小西門至桐嶺頂的古道,是以前樂清和永嘉交通與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之一
  • 探尋遺忘在自貢鹽運古道上的餈粑坳
    提起餈粑坳,相信許多人都不會陌生,它一直是自流井到富順鹽運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民國18年(1929)7月,井富馬路通車後,餈粑坳坡下便成了商家所聚之地,老街的商貿地位漸漸被取代。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的井富馬路已經變為現在的川雲公路,而餈粑坳依舊是其必經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