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石家莊市正定縣城內,有一座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的隆興寺。從大門口看這個貌似很平凡的千年古剎,實則卻大有乾坤。
隆興寺原名「龍藏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年)。宋朝初期,太祖趙匡胤敕令在寺內鑄造銅佛,並修建大悲閣,其後大興土木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築修建完成。在清康熙和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此時的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隆興寺」在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才由龍藏寺更名為隆興寺,又俗稱大佛寺。
歷代帝王曾多次幸駕到「大佛寺」駐蹕(「帝王出行時中途暫住的地方」),上香禮佛,題詩書匾,刻碑立石。晨鐘暮鼓,鐘磬齊鳴,香菸繚繞,「南無」聲聲。寺院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主要建築分布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及其兩側。
大佛寺以大悲閣為中心。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五簷三層,高33米。要看大佛真面目還要拾級而上,木梯很陡峭上下很艱險。
閣內矗立著高大銅佛鑄像,它是北京周邊地區4尊大佛之一(北京雍和宮大佛、天津薊縣獨樂寺大佛、承德普寧寺大佛)但就鑄造工藝來說她可是,工程浩大,工諏複雜,比承德外八廟普寧寺大乘之閣的觀音木雕像難度要高得多,同時有三千匠役投身這項工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正定大菩薩。
這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有22.28米高,有42臂分別執日、月、淨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站到她眼皮底下緊緊的盯著菩薩的眼睛仿若活菩薩一樣。
寺內有九絕,大悲閣的千手千眼觀音是一絕,在大悲閣右側,座西面東這轉輪藏閣又是一絕。轉輪藏閣創建於北宋,為單據歇山頂二層樓閣。典型的宋代特點。這閣採用了大彎梁和叉柱造手法,有極高的科學價值。閣內上層置放一直徑七米的八角形木製轉輪藏,上層罩金裝木雕佛三尊。這轉輪藏即為轉動的藏經櫥,是佛教取法輪常轉,自強不息之意,比喻佛法猶如車輪,輾轉相傳,永不停息。據說這轉輪藏有一個絕妙之處,就是它巧妙地運用了我國古代建築室內空間設計,把高大的轉輪安置在地面以下,一來烘託出轉輪的高大;二來也充分運用了室內的空間。
坐落在大悲閣東側,座東面西與轉輪藏相對的就是慈氏閣中。這裡有大佛寺九絕中的一絕,一尊約七米高的用宋代獨木雕刻而的彌勒菩薩雕像;(註:佛教中彌勒梵語為姓,譯為慈,所以人們都稱為慈氏菩薩。)這個絕不僅在於是慈氏菩薩是由一根獨木雕刻而成,也不在於婦女們看到她可以傾吐隱秘;男子們看來竟是一位風姿窈窕的妙齡女子。而是,慈氏閣的永定柱造做法,乃是我國現存宋代古建築中的孤例。慈氏閣的建築從整體到單體結構,以及細部裝飾,都充分體現了我國古建的傳統藝術和獨特風格。
最北端的毗盧殿,是1959年由正定崇因寺遷來,創建於明代。這殿宇相對其他的殿面要破舊了許多,但殿內的毗盧佛卻是國內唯一一尊,堪為珍品。
殿內的銅鑄毗盧佛,構思奇特,鑄造精細,是國內孤立。三層蓮座,每一蓮瓣上均刻一小佛;每層蓮座上,各跨四尊銅佛,頭戴五佛冠,兩兩相背,面向四方。整個雕塑,共鑄大小銅佛1072尊。它們千姿百態,各具特色。這一形象,被人稱為「千佛繞毗盧」。
寺內最絕的要算是摩尼殿了。建於宋仁宗元年(元公元1052年),平面布局呈十字形,四面正名五花大閣殿。象這樣的巧妙布局建築特點,在國內為一孤例。(這裡好幾個孤立,也就是在別的地區寺廟根本看不到的。)摩尼殿內正中須彌臺上,有五尊金裝異彩的佛像,中央是釋迦牟尼說法坐像。左側站著弟子迦葉,象一位嚴肅的老僧;右側站著弟子阿難,文靜溫順,象是一位善人。這三尊佛像都是宋代原塑,實屬珍品。
最神奇的其實在殿後,懸空的五彩泥塑假山中間,有一尊明代成化年間的彩塑觀音像。這觀音頭戴金光閃亮的寶冠。身披五彩繽紛的瓔珞。臉龐秀麗,慈善端莊,向你微笑,細眉之下,那雙智慧深邃的眼睛,閃爍著洞察人間善惡的眼睛。眼神微微向下俯視,使她的目光恰好與禮佛者在仰視時形成感情上的交流。她一腳踏著含苞待放的蓮花,一腳輕輕踞起,兩隻手自然撫膝,表情閒逸自若。這倒座觀音的絕妙之處,在於她完全脫離了那神像中的傳奇色彩,而塑成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年輕美貌女子,塑像尺寸合理,線條流暢,造型細膩,生動逼真。
戒壇是在摩尼殿北面,平面呈方形,為明代所建。現在的殿宇自石臺以上為清乾隆年間所建,四角攢尖頂,四面均出簷三層。
壇內置有雙面銅佛一尊,南為阿彌陀佛,北為藥師佛。明朝弘治6年(1493)鑄造。這戒壇絕妙之處便是這尊雙面佛,無論你站在前面或是站在後面;怎麼你也看不出他是一個兩面佛,簡直就像一個人一般。戒壇主要是僧倡傳法受戒的場所。
參觀雙面佛的時候,發生了一個有趣的事情,不得不說。一女一男進殿後,一女表現素質及其差,大聲喧譁不說,還在佛祖面前吃了一顆糖,隨手糖紙就扔在地下,正好丟在了佛祖的眼皮底下,瀟灑的揚長而去,隨後只聽得門外「咕咚」一聲,等我們出去一看,哈哈,那女的下臺階的時候摔了一個大跟頭,因為臺階很滑溜。佛祖顯靈啦?要愛護環境哦!我們格外小心的下了臺階,因為這裡是「戒壇」呢。
這是大悲閣前香爐的一條腿上的獸頭,被禮佛的人把腦門摸得鋥光瓦亮,但還是很威嚴的啵!
與威嚴的香爐腿相比,這些在冬日太陽下午休的僧人到多了份慵懶。
甚至有人竟打起了哈欠。
這些泥人放在這裡也許是祈福者對新年的美好祝願吧。
在許許多多呆板的供奉裡,唯獨這尊氣勢不凡的關羽泥塑招人喜愛,一副玉樹臨風、神勇威武、天下無敵的樣子。很有趣哦。
寺廟現在正準備再一次的大規模的修繕活動,這些都是籌集到善款的瓦片。
容易被人忽略的寺內的飛簷卻不相同,都很有趣。這個武將蹲守在大悲閣的屋簷上,保護著千手千眼觀音,難道防止飛賊?
那麼摩尼殿屋簷上這個站在雞背上遙望遠方的秀才又在等待什麼人的到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