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劍英之女:學好母語懂傳統 停止小學英語教育

2020-11-30 搜狐網

資料圖:葉劍英之女凌孜 張丹 攝

  葉劍英之女凌孜:父輩的成績與我們無關

  中新社記者 劉羨

  「不是父輩做過什麼,今天我們就該享受什麼」,全國政協委員、葉劍英之女凌孜11日在此間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我就是個普通人,跟其他的我們這代人沒什麼不一樣」。

  和毛新宇、賀捷生等同為全國政協委員,凌孜也常被打上「紅色後代」的標籤。她說,作為政協委員,反映社情民意是應當承擔的責任,「這跟我們是哪一代人沒什麼關係。」

  「不是父輩做過什麼,今天我們就應該享受什麼」,凌孜說,個人的歷史由個人書寫,我們的父輩為國家、為民族做了他們該做的事,他們為解放中國立過汗馬功勞,那是他們當時做出的成績,「這跟我們沒關係」。我們應該學習和效仿父輩們為國為民的精神,來做我們這一輩人能做的事,我們不能躺在前輩的光環上提要求,並為此產生任何驕傲情緒,這是完全錯誤的。

  在回憶父親葉劍英時,凌孜說,他們那一代人為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解放,把畢生都貢獻出來。我們應該繼續為國為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是我從父親身上學到的」。

  在談及現在各地電視臺爭相熱播的紅色影視劇時,曾是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的凌孜笑了笑說,現在看電視很少,偶爾看看會覺得一些反特片、一些描述地下工作者的電視劇拍得就像武打片,「地下工作者都能飛簷走壁」,沒有反映出他們真正的精神面貌和實際狀況。

  凌孜今年兩會的提案之一是希望教育部門能夠停止在幼兒園和小學進行的英語教育。她說,孩子們應該先學習好自己的母語,學好了母語才能讀懂中華傳統文化,才能發揚和傳承,「外語只是一支拐杖,不要把拐杖當成自己的腿」。

  兩會相關文化提案:

  馮驥才:文化幹部得有文化

  幹部,特別是主管文化的幹部和負責全面工作的幹部決定著一個地區的文化建設的方略、布局、價值取向和導向,乃至品質與水準,所以必須懂文化、有文化和熱愛文化。懂文化是真正懂得文化的性質、價值、規律及意義,不懂得文化的性質和規律就不會科學地做好文化工作,不懂得文化價值與意義就不會在全盤工作中把文化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有文化是必須有一定的文化的素養與理解力,否則無法抓住文化的根本,發現文化的關鍵問題,找到做好文化工作正確的方法;至於熱愛文化,則是一個幹部能否勝任文化工作和負責全面的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些地方的幹部,特別是主管文化工作與負責全面工作的幹部,由於不熟悉文化的特性,不懂得文化的價值、功能及在現代社會中舉足輕重的作用,缺乏必要的文化修養與文化熱情,造成了各種問題。

  為此建議相關的組織與人事部門重視幹部的文化素質、文化責任與文化自覺。在選取幹部,尤其是對主管地方的文化幹部與負責全面工作的幹部上,要建立文化考核機制,要檢驗幹部的文化素養與文化觀,要考察幹部先前在文化上的實績,要有規範的考核標準和明確的取捨制度。這樣,才能保證文化工作的科學發展而不受損失 。(選自《關於建議對幹部選用建立文化考核機制的提案》,有刪節。)

崔永元


  崔永元:為歷史上的「問題電影」平反

  崔永元兩會提案是為以前的一些「問題電影」平反。崔永元認為那個年代有問題,而不是電影本身有問題。國家廣電總局反對的原因是黨在每個時代都有那個時代的政策,黨的文藝政策應該一以貫之,不能脫離當時具體政策來看待影片得到的評價。

  新任故宮院長:今後遊故宮應該先預約

  故宮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受到了持續的、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侵害,客觀上需要在法律層面尋求救濟途徑。單霽翔認為,每年到故宮參觀的遊客已達1400萬人次以上,這使故宮在文物保護、古建維護、觀眾安全等方面面臨空前的巨大壓力,有必要通過專項立法進行合理調控。

  目前著手制定《故宮保護條例》已具備相當的條件和基礎。提案建議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制定《故宮保護條例》。 

馮小剛

  張藝謀、馮小剛:呼籲電影票價降價

  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和導演張藝謀、馮小剛、尹力、馮小寧、陳國星六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加強對電影產業支持和整頓》中一致提出——電影票價應該降,希望相關主管部門根據市場規律採取「建議性指導票價」和「最高限價」。

  上海市委副秘書長王戰:建議修法適當允許民間買賣文物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副秘書長王戰提出議案,希望得到在場代表的支持。其表示,希望修改文物法,適當放開文物市場,地方文保單位可轉讓部分文物,適當允許民間收藏和買賣。

  全國人大代表吳建平:建議設立中國雷鋒獎

  全國人大代表吳建平等聯名建議,設立公民道德最高獎——「中國雷鋒獎」,獲此殊榮的公民可以享受全國勞模的待遇,以嘉勉各行各業中樂於助人、默默奉獻的優秀公民和道德標杆。

張抗抗

  作家張抗抗:建議將修改《著作權法》列入明年立法計劃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閱讀日漸普及,隨之而來的是各類網絡侵權盜版行為更加猖獗,嚴重影響甚至阻礙了文藝科技工作者的創作勞動,也暴露了現行著作權法律法規的缺陷與不足。《著作權法》的很多規定已不能適應產業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的現實需求。我們建議,將修改《著作權法》的工作列入明年新一屆(2013-2017年)全國人大的立法計劃。

  倪萍:考慮文化建設的社會效應 關注「不出名」的文化遺產

  各個地方都在做文化產業,但文化產業不能代替文化建設。文化產業以掙錢為主,文化建設卻有可能賠錢。比如說影視劇,幾乎所有老闆都問,這個電影、電視劇能掙錢嗎,但很少考慮其社會效應。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外的文化遺產。因為申請進入名錄需要很多硬條件。有一些尚不能滿足這些條件的遺產,也應該予以保護。比如戲臺,過去煙臺有許多很好的戲臺,現在沒有保護下來。

  

  楊瀾:建議慈善公益儘快立法

  全國政協委員、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楊瀾公開自己的提案,呼喚慈善法儘早出臺。楊瀾今年共提出3個提案,即慈善公益儘快立法、文化事業中如何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及母嬰健康。

  書法家沈鵬:建議停止評選三好生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協名譽主席沈鵬,全國政協委員、《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詹國樞等委員發起聯名提案,認為實行多年的評選「三好學生」教育制度,存在不利於少年兒童成長、滋生腐敗等隱患,建議取消。

  全國政協委員李延聲:建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一級美術師李延聲提議,傳承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他的提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本,是紮根在億萬人民生活中。如果想要讓傳統文化、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年輕人接受,要從娃娃抓起。比如,空竹(文化、歷史、娛樂性)、風箏。

  惠州市旅遊局局長黃細花:設立「中國感恩節」弘揚感恩慈善文化

  「國家可以參照廣東扶貧濟困日的做法,選擇6月30日成為中國的慈善日。」黃細花表示,雷鋒精神並沒有因時間而褪色,建議把農曆8月16日設為中國的感恩節。她講述,相傳孔子遊歷各國時,有一年回到家鄉,發現父母年邁體弱,孔子覺得違背了"父母在,不遠遊"的諾言,所以舉行了隆重的儀式,表達了對父母的感恩。

  人大代表譚晶: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希望政府出臺政策,鼓勵更多詞曲作者能夠創作出更多朗朗上口、易於傳唱、格調高雅的勵志歌曲,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大代表、吉林省歌舞團團長劉春梅:轉移農民種糧補貼促農村文化消費

  推進文化民生,拉動文化消費,重點應該放在農村和城鎮普通民眾,建議國家把直補資金轉移給文化產業單位,來引導和刺激普通民眾多進行文化消費。啟動文化消費應通過三種形式:一是政府多提供相關服務;二是政府對提供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文化主體給予資金補貼;三是政府對於某些滿足農民和城鎮普通民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服務,全額購買、免費提供。  

相關焦點

  • 探究如何走出中國英語教育畸形化怪圈
    教育時評  劉芮君  中國英語教育陷怪圈:學了十幾年,無障礙交流者不超5%。教育部前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日前發微博,呼籲「取消小學英語課,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解放孩子,救救漢語」,引發熱議。
  • 用母語思維學習英語,把握孩子「語言敏感期」
    「語言敏感期」的概念越來越普及,多數家長都已經了解到,兒童時期學習英語最輕鬆最有效,也最符合大腦的發展規律。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認為:少兒有受遺傳因素決定的"先天語言獲得制"。它是少兒獲取語言的直接渠道。
  • 大思英語英語啟蒙APP:科學啟蒙,環境很重要
    語言環境要有語言,更要有環境。外教來自英語國家,說著一口純正流利的英語,但在教學過程中,他只有語言,沒有環境。外教對小朋友說英語,小朋友聽不懂。為了讓小朋友懂,外教只能翻譯成中文,把生詞句子寫出來讓小朋友背。這種教學的效果和中國老師教英語並沒有什麼不同,唯一的優勢就是外教口音純正,孩子不會學成方言英語。但是外教脫離環境的中英互譯式教學法最終培養的還是中式英語,不能培養英語思維,也不能從根本上提高英語水平。
  • 孩子學習英語時的常見誤區有哪些?
    現在許許多多的國內家長越來越重視對小孩的英語教育,其實有部分家長在教孩子學習的時候下了大功夫,但是收到的效果卻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是因為許多家長在孩子的英語學習上存在著諸多誤區或誤導。今天小松鼠就給大家詳細講講孩子學習英語時存在的常見誤區以及如何幫助孩子學好英語!
  • 英語教育日益病態 終於有人對這現象說點話了
    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英語始終是最重要的一門學科:小學的時候,語文還沒學好,就要開始學英語;中學的時候,英語始終是最重要的三門學科之一,拿一本漢語詞典背的極少,拿一本英語詞典背的卻特多;大學的時候呢,很多學校不再學中文了,但是英語必須學;如果要考研,專業可以平庸,英語不能不好,因為「考研就是考英語」;畢業了假如要評職稱,哪怕專業和英語八竿子打不著,英語也是一刀切的絕對標準……
  • 海子希望小學教師王海嬌:幫助山裡娃學好英語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魏容 整理 我叫王海嬌,今年31歲,是水城區花戛鄉海子希望小學的一名英語老師,今天分享我的教學故事。 海子希望小學是水城區較偏遠的學校之一,覆蓋原海子、者卡、白巖、聯山、磨石5個行政村(現海子大村)。
  • 盛翔:畸形英語教育「毀滅性打擊」教育質量
    張樹華說,重視和學習英語只是一種手段,是基於我們改革發展的需要,一些教育部門和機構卻本末倒置,將它當做了唯一的目的。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深受其害,荒廢正常的學業,使整個中國的教育質量遭到毀滅性打擊,漢語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終於有人為病態的英語教育說點話了。」——從網上調查數據看,同意張樹華委員提案的人顯然不在少數,其中包括很多一線的教師。
  • 下沙小學英語補習學校_松鼠AI 中小學全科輔導教育機構
    英語,日本不得不抓緊改善相關教育情況,趕上世界的步伐。在今年的教育改革中,日本就英語教育進行了根本性改革,即小學的英語必修化。2019年,日本在以舊的學習指導要領開展英語教育時,規定學生在小學至初中需掌握英語單詞1200個。1800個,「這終於趕上中國1980年代的英語教育水平了」,鈴木指出。此次改革,還將積極採用專業教師,設置情境練習日常對話,務求從娃娃抓起,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綜合英語能力。然而,保守的意識形態一直佔據著日本社會的主流。
  • 小學一二年級或取消英語課引發熱議
    在英語學習上投入過多時間、精力,必然擠佔孩子遊戲、休息的時間,這會讓孩子產生一系列逆反情緒,甚至對學習缺乏主動性,很容易影響到今後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相關專家表示,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需要一段時間以調整學習方式。入學後的語文、數學、思品等諸多課程,本就造成孩子們的課業壓力和不適應,英語的學習也將造成對母語學習的衝突。因此,取消英語課程是對孩子們的一種解放。
  • 你沒看錯:蘇黎世保險公司專對母語是英語的員工「培訓英語」
    為了能講出讓更多非母語者聽得懂的英語,巴倫重新上起了英語課。蘇黎世保險公司總部位於瑞士名城蘇黎世,專門為母語是英語的員工開設英語網絡課程。經過這樣的內部培訓,巴倫了解到那些非母語者理解起他的話來,可能並不如他想像得那麼輕鬆。要是他無意中再穿插進一兩句美國南方俚語,更可能讓他們丈二摸不著頭腦。
  • 小學英語輔導應該怎麼做?聽聽大智教育的建議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利用順口溜來學習英語語法。一來可以節省時間;二來可以培養孩子的概括思維能力;三來可以增加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多聽、多讀、多說。英語不是三兩天就能學好的,作為一門新的語言,聽、說、讀、寫都很重要。聽得多了、讀得多了,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英語的聽力水平以及口語表達能力。
  • 愛護母語 傳承中華語言藝術
    面對越來越頻繁的全球文化交融與碰撞,愛護母語是這個時代應該唱響的主旋律。  母語是刻在我們身上的烙印,愛護母語是思鄉之情最好的寄託。「鄉音無改鬢毛衰」,母語鄉音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直抵內心。老鄉相見倍感親切,親切的就是那熟悉的鄉音。為生計奔走他鄉的人們,往往隨環境變遷而改變生活習性,但母語鄉音卻難於改變,它從我們咿呀學語就刻在身上,是植入我們骨髓的文化基因。
  • 學好英語,需要掌握多少詞彙量?
    剛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很多學生應該都有很多疑問,想學好英語,需要掌握多少詞彙量?記多少單詞才能達到流利口語的水平?雖然說多多益善,但總的有一個明確的、可量化的目標。
  • 問吧精選|從3歲開始學英語的寶寶,現在英語水平怎麼樣了?
    從學術研究來看,越早越好是來源於「學前期是兒童學習第二語言的關鍵期」這一假設的,只有學前階段學英語才能把英語學好。但腦科學及心理學研究並未真正證明這一假設,而且最新的研究都是證明人類的大腦直到成年時期仍然具有可塑性,小學生、中學生、成人能夠學好英語的案例比比皆是。為什麼大眾普遍認為越早越好呢?
  • 小學階段如何學好英語?這樣做一條龍式助力中、高考!
    我發現會焦慮小學階段如何學好英語這個問題的家長,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6歲之前的啟蒙階段;一種是小學階段,其中小學階段的家長居多。小學階段如何學好英語?很多孩子在學了幾年英語之後,都是會做題,但是不會表達。家長可能就會想說,那我給孩子報一個外教班吧,一對一這樣去鍛鍊口語。但是有的家長几年之後發現並沒有什麼效果。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學習語言最重要的階段是要有一定的基礎的儲備。
  • 學科寶藏丨英語之學好初中英語三部曲
    一大理念初中三年,前兩年要以應試英語為中心,最後一年要以功夫英語為中心。這個理念可能跟絕大多數老師和同學們的想法都不同。老師都教導我們:英語學習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英語學好了,考試成績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 少兒英語教育試錯成本高,趣趣ABC固定英語母語外教受認可
    受2020全球疫情影響,在線教育成為了未來教育發展大趨勢,據中國科學院大數據挖掘與知識管理重點實驗室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預計整個中國在線教育行業2020年的市場規模將超過5400億元,其中,K12在線教育市場的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在線教育已經用自身實力打造了一張
  • 何其莘教授:英語教育為什麼要一條龍?
    我國正規的英語教學始於1862年創辦的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1903年,我國的大學和中學普遍開設了英語課。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從中學開始有了英語課。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國內大城市的小學開了英語課,有些小學是從一年級開課的,也有些是從三年級才開設的。
  • 讓孩子像母語一樣學習英語,浸入式英語教學還要做好這些事
    上篇文章為什麼英語比漢語難學?幫助孩子學習英語,先了解背後這些原因介紹了為什麼大多數人感覺學習外語要比母語難很多,那麼浸入式學習有沒有可能讓孩子「像母語一樣學習英語」呢?
  • 英語到底該怎麼學?這篇文章說透了
    近日,浙江大學教授鄭強的一段關於英語教育的演講視頻在網絡上迅速躥紅,演講中鄭強教授指出:「近20年來,我們過度地誇大了英語在孩子成長教育中的分量,錯誤的學習方法耗費了大量優秀學子寶貴的時間,這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的表現。」此言論引發網友討論,不少網友表示「英語無用」「英語應退出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