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動物的關係正變得越來越緊密,比如在動物園裡,我們有機會與越來越多的動物有越來越近的距離,但這並不說明我們對動物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如果閱讀了日本作家篠原薰和漫畫家麻生羽呂合作的《生命在於靜止:有趣動物的冷知識》,一定會對一些動物鮮為人知的生活習性大吃一驚。
在我們的印象中,企鵝呆萌可愛,但是作為群居動物,它們的生存法則卻有些殘酷。據《生命在於靜止:有趣動物的冷知識》,有一種企鵝在結隊從冰山跳入大海尋找食物之前,會把排頭的夥伴先踢下去。「它們這麼做,是為了確認沒有天敵虎鯨在大海中等待著它們。如果被踢下大海的那隻企鵝浮出水面,大家便可安心地跳入海中。」如果那隻企鵝不幸被虎鯨吞食,那麼第二隻企鵝會被繼續踢下海。
在中國,我們將敢於對陌生事物和未知領域冒險嘗試的人形容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在日本,他們被稱為「第一隻企鵝」。那隻被踢下大海試探風險的企鵝,如果沒有遇到虎鯨,則意味著它能獲取最多的食物。篠原薰對企鵝的介紹,最讓讀者大跌眼鏡的內容其實不是「第一隻企鵝」,也不是企鵝的腳不會凍傷,或許也不是企鵝長了一口尖牙,而是讓企鵝走路搖擺、看起來憨態可掬的腿。「以人類來打比方,企鵝的姿勢好比其將自己的足尖當作椅子,身子坐在上面遮住了腳。其實企鵝擁有一雙大長腿。」篠原薰寫道。
同樣看起來憨態可掬的大熊貓也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冷知識。比如,它們為什麼受到人類的喜愛和呵護?「熊貓寶寶一般都具有臉圓圓、眼睛圓圓、臉部五官呈下垂狀、手腳較短等特徵,稱為『嬰兒特徵』。讓成年人覺得可愛,並願意保護自己,這是一種生存戰略。而大熊貓即使長大之後,臉部和身體的比例幾乎與幼時沒有區別。」但或許也正因為手腳較短,使得它們「善於爬樹,但是並不善於下樹,所以總是容易中途墜落」。
比起熊貓,我們與貓的關係或許更加親近。在今天,貓通常以寵物的身份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即便是流浪貓也會得到愛貓人士的照顧。我們熱衷於談論養貓和養狗的區別,後者往往能得到熱情的回應,但前者則會落一個「貓奴」的名號。「貓並無法認識到飼主的地位與自身有什麼不同。或許在它們看來,飼主是給自己食物、與自己一起遊戲、情投意合的夥伴,是雖然身體很大但動作遲鈍的『貓』。」據篠原薰的介紹,貓把捕獲的獵物放到飼主眼前,也不是為了表達感謝和愛意,而是在向沒有捕獵能力的飼主炫耀自己技能高超,同時也是在用這種方式詢問飼主,要不要我教你啊?
相對於貓的驕傲和狡黠,海豚的性格一般會被定義為善良、溫順。這似乎是一種閃光的動物,具有很多美好的品質,簡直是天使一樣的存在,除了能在海洋館裡為我們提供精彩的表演,民間還流傳著各種海豚救助人類的故事。據《生命在於靜止:有趣動物的冷知識》,我們可能對海豚有很多誤解。
海豚也有它們兇殘的一面。「在海豚感到壓力或有不滿情緒時,它們便會欺負比自己小的海豚,用力撕咬小海豚直到留下傷痕,從精神層面壓迫對方。」但海豚也自有它的溫柔,「每一隻寬吻海豚都有名字,海豚媽媽會用名字呼叫幼豚。」
海豚喜歡跳躍,這也讓我們有機會在海洋館裡欣賞它們的姿態。據介紹,海豚跳躍有3個目的:求愛、嬉戲和甩脫陳舊的皮膚。「海豚的皮膚每兩小時就會重生一次。海豚一天中會跳躍多次,以其衝擊力甩脫舊皮膚和身上的寄生蟲,從而保持皮膚的光滑」,減少水的阻力,遊得更快。
海豚會因為河豚毒而進入一種迷幻狀態,而獅子如果吃了獼猴桃會酩酊大醉。獅子看起來兇猛無比,是熱帶草原的王者,但其實獅子的生活跟我們想像的可能大不一樣。「獅子群由一隻雄獅、多隻母獅以及兩歲以下的幼獅組成,幾乎所有的工作均由母獅承擔。」雄獅的大部分時間是躺在樹蔭下睡覺,一天24小時,它能睡20個小時,而且它還有冠冕堂皇的理由,這是在節約能量,因為獅子的「狩獵成功率較低,並不是每天都能夠指望有足夠的食物」。或許就是因為長期營養不良,一隻雄獅的全盛期十分短暫,「一般來說,能夠維持一群之主的時期為三至四年。」
跟獅子一樣「節約能量」的還有樹懶。據《生命在於靜止:有趣動物的冷知識》,樹懶倒不是不愛動,而是因為肌肉太少動不了,而且由於行動過少,身上會長藻類,「這種藻類起著保護樹懶的作用,也成為樹懶的重要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