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從1月23日到4月8日,一座城市從暫停到重啟,76天之後,這座英雄的城市,回來了!滿懷感慨與激動,愛的分貝也想在今天的日子裡,跟你分享一些普通人在疫情期間的故事,他們在各自崗位的堅守中,默默的為這場戰疫出了一份力。
嗨,武漢,好久不見!
從1月23日到4月8日,一座城市從暫停到重啟,76天之後,這座英雄的城市,回來了!我們想念過長江大橋的車流,想念過武漢大學裡的櫻花樹,也想念繁華熱鬧的楚河漢街,甚至想念那一碗熱氣騰騰的熱乾麵……
然而,我們也不會忘記在這場艱苦卓絕的病毒阻擊戰中,做出了巨大貢獻,甚至獻出自己生命的一線工作人員,向所有的戰疫英雄致敬!
滿懷感慨與激動,愛的分貝也想在今天的日子裡,跟你分享一些普通人在疫情期間的故事,他們可能就在你身邊,與你很熟悉,也可能在彼此的生命軌跡中有過短暫的交集,又或者他只是一個陌生的路人,但在各自崗位的堅守中,都默默的為這場戰疫出了一份力。
【電池的傳遞】
人物:巧豔,愛的分貝工作人員
所在地:北京
2020年的春節,對所有中國人來說,都過得非同尋常。在北京工作的巧豔沒有回湖南家鄉過年,受疫情的影響,春節期間萬家閉戶,沒有了往日的喜慶和熱鬧,巧豔覺得這個年過得很揪心。和所有人一樣,對於突如其來爆發的疫情,大部分的情緒被惶恐和不安佔據著,但她的心裡還有另一份掛念和憂慮。
正月十三,巧豔開始密集地打電話、發微信,訊號發至全國各地的家庭,這與她的工作相關,也與她的掛念相關。巧豔在北京愛的分貝公益基金會工作,這是一家為貧困聽障兒童家庭提供一站式救助服務的機構,巧豔負責的是耳蝸項目後期工作,她要了解那些在機構的資助下完成耳蝸手術的孩子們的情況,耳蝸是否正常開機使用,有沒有遇到其它困難等等,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家庭,因為孩子身上相同的遭遇,此刻都匯集在巧豔的聲波裡。
巧豔格外關注的自然是湖北地區的受助家庭,除了一個七年前就完成手術的家庭換了電話號碼,沒有聯絡到,其餘由項目資助的16個家庭都有回應,而且讓她稍感欣慰的是,這些家庭目前都沒有受到疫情太大影響,孩子們都很健康,暫時沒有求助的需求。
十幾通電話之後,巧豔也揉揉耳朵,停下來喝口水,這些受助家庭看來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在我們項目資助之外的孩子們會不會有需要幫助的呢?巧豔剛放鬆的神經又緊繃了起來,她繼續拿起手機,準備聯絡幾家合作的耳蝸公司工作人員,他們基本上跟所有做耳蝸手術的孩子都有聯繫。
不一會兒,回復消息來了,巧豔一條條閱讀,突然,她的視線在其中一個對話框裡愣住了,「我感染了新冠病毒,正在住院治療……」這是一家耳蝸公司武漢的員工,在家長微信群裡,她很活躍,也很熱心……
巧豔心裡一陣難過,想想她們平時的工作就是需要經常往來醫院,給耳蝸手術的孩子們預約床位等等,受感染的機率太大了……顧不得太多感慨,巧豔先收起難過,趕緊問對方需要什麼幫助,對方說自己沒有什麼需求,但是她知道有兩個湖北家庭的孩子耳蝸電池告急,因為當地的供貨和物流受疫情影響,電池買不到,看巧豔這邊能不能幫解決。
耳蝸電池是消耗品,市面上除了個別充電式的耳蝸,大部門的耳蝸都需要電池來續航,一粒電池一般能用一到兩天,對於這些做過耳蝸手術的孩子們,沒有了電池就意味著不能正常使用耳蝸,也就意味著他們好不容易跟這個有聲世界建立起來的關聯,突然被扯斷了,他們又被淹沒進靜默的黑暗中。
巧豔趕緊行動,先上網搜索電池貨源,如果北京庫存有貨,她準備先自費買下來,再想辦法寄到湖北。但不管是她個人尋找購買渠道,還是聯絡其他地區耳蝸公司的供貨渠道,都沒有這兩個家庭需要的電池。
巧豔也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機構的同事們,看能不能大家一起想想辦法,果然,另一個部門的同事看到消息後,想起了在此前的培訓活動裡還有幾盒剩餘的電池,巧豔馬上核對型號,果然就是湖北家庭需要的。
快遞寄出的那一刻,巧豔心裡有了一絲輕鬆,一盒100元左右的電池不算貴,日常生活中也不太起眼,但它能讓孩子們繼續聽到這個世界的聲音,這,才是最寶貴的。
幾天後,巧豔收到了一條消息,「非常感謝給我們的雪中送炭,給了我們永遠珍貴的記憶,也希望你們永遠開心幸福……」
隔著口罩,仿佛能看到巧豔翹起了嘴角,她翻開通訊錄,繼續開始她的日常工作。
【不把你們的孩子都康復出去,我是不會關門的】
人物:向金莉,武漢市某語言康復中心負責人
所在地:湖北武漢
沒有什麼比新生兒的降臨更讓一個家庭欣喜和忙碌的了,這是向金莉的第二個孩子,她的大兒子15歲了,2019年11月27日,小兒子如約而至。
時隔多年,再次懷抱嬰兒,讓向金莉和家人都感覺變年輕了,雖是不惑之年,但向金莉一直以來的狀態都很有活力,聲音聽起來也像是大學生。
2019年12月底的武漢,繁華,市井,有序,年底的朋友聚會,公司的尾牙,看起來一切和往年沒有什麼不同,出了月子的向金莉準備去辦公室看看。其實,向金莉遠不止有家裡的這兩個孩子,僅僅2019年這一年,她就是70多個孩子的大家長。
2015年,向金莉在武漢創辦成立了一家康復中心,針對聽力障礙、言語遲緩、自閉症的孩子開展語言康復訓練。這項職業或創業的選擇,與她過往的經歷不無關係。向金莉是最後一屆包分配的師範生,畢業後被分配到縣裡的特殊教育學校工作,當時的向金莉並不了解特殊教育,心想自己又不會手語,去了能教孩子什麼呢,豈不誤人子弟。加上那個時候年輕氣盛,想要闖一闖,於是她放棄了人人眼中的鐵飯碗,獨自來到武漢打拼。為了生存,她做過餐廳服務員、婚禮司儀等等很多工作,但機緣巧合之下,她最終還是闖回到了特殊教育領域。
一晃近20年的工作經歷,對於聽障這個群體,向金莉再熟悉不過,也成為了實實在在的行家,康復經驗和技能全面而紮實,不過她卻說自己只是混了個臉熟。的確,早年間她在湖北鹹寧、宜昌、恩施、荊州等多地的殘聯中心,都參與創辦了康復中心,現在很多相關機構的負責人都曾是她培訓或招聘的。
向金莉創辦的康復中心在武漢,但也有不少外地的家長慕名而來,向金莉也遇到過太多生活困難的家庭,有很多父母離異,只有媽媽或爸爸一個人帶著孩子,既要打工維持生活,又要陪伴孩子康復,窘迫的時候只能借錢度日。春節前,向金莉給一個單親爸爸帶的孩子,從頭到腳買了一身新衣服,到了放假時孩子被接走了,沒想到春節後就跟這個家長聯繫不上了,直到現在向金莉心裡都很惦記這個孩子。
2019年12月31日,康復中心舉行了寒假畢業典禮,這一批完成康復的有12個孩子,他們大多已經在這裡學習了一年左右。從這裡畢業就意味著這些孩子可以轉到幼兒園和小學學習了,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個裡程碑,對於他們此後漫長的人生來說,這段時間也許變得很微小,卻也可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
疫情發生後,向金莉也做了統計,所幸康復中心裡沒有感染生病的孩子。這些孩子家庭在外地的居多,有十幾個是在武漢市,防護得還比較好。老師們大部分住武漢,也都是健康狀態。
放假前,康復中心給家長們留了複習資料,但這個假期的不斷延長,很多家長反映,自己也有點迷茫,不知道該怎麼輔導孩子了,向金莉每天會在早上和晚上跟家長溝通,對他們也做一些心理疏導。這個工作習慣也是她多年一直保持下來的,家長們也對她很信任。
對於向金莉自己,1月23日武漢封城後,她就沒出過小區,只有兩次去樓下小便利店買過東西。她說封城初期其實沒太大壓力,大家都覺得個把星期就過去了,但隨著封城的延期,特別是在確診病例的數字不斷攀升的那個階段,心理壓力特別大。
不管是什麼困難,咬咬牙總會過去的,向金莉堅信這一點,就像早年間她吃過的苦,受過的累,現在想想都不算什麼。生活總要繼續,而且現在的狀況在轉好,她說前幾天在網上訂購食物,還買到了蘋果和香蕉,有點久違地吃到了水果,感覺很幸福,說著她自己也笑起來。
這段時間,向金莉和老師們也常在群裡交流,相互打氣,說希望就在眼前。她知道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盼望疫情早日結束,早日解封,早日復工。現在大家的生活壓力都很大,其實她心裡也有一筆帳,近600平米的康復中心,每個月的房租就不是個小數目,再加上十幾個老師的工資,每月的支出將近10萬元,此前的經營還算一切正常,但如今疫情的影響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康復中心的收入來源是個問題。
「這也不是我一個人的困難嘛,大家都很難,中小企業要生存,員工們也都要生活,總會有辦法的」,這是樂觀的向金莉,她正在考慮雖然還沒有開課,但復工前的這段時間也要給老師們保障基本的生活費。
「也有家長擔心,問我疫情之後不會不辦學校了吧?我說,不把你們的孩子都康復出去,我是不會關門的。」向金莉又笑著說。
【我想好好曬曬太陽】
人物:曾鍅 某耳蝸公司職員
所在地:湖北武漢
2020年4月4日,註定是個更加陰鬱的清明節,黑白色調之下是全國人民的哀悼,滿屏的信息寄託著不舍與懷念。
這一天,很多的報導和消息,曾鍅都不敢打開讀下去,太多的情緒只有她自己才能體會,畢竟,只有經歷過才會懂。
「
3月24日,開始居家隔離14天
3月10日,出艙,在隔離點開始隔離14天
2月22日,再次出現症狀,進入方艙醫院治療
2月10日,出院回家休養
1月26日,重症入院治療
1月25日,大年初一,確診
……
」
穿梭於醫院對於曾鍅來說,並不陌生,她日常的工作少不了往醫院跑。
通常她上午去醫院給要做耳蝸手術的孩子預約床位,確定手術日期等信息,下午再跟家長溝通情況,因為很多從縣市來武漢做手術的家庭,人生地不熟,也不太懂醫院裡的專業說法,曾鍅通常都是全權代勞,孩子家長們也圖個方便和踏實。
她所做的這些可能已經不完全是把耳蝸產品提供給需要的人,也更像是這些遭遇了更多生活考驗的家庭的一個傾聽者和支持者。
算起來,曾鍅在這個行業裡也有十幾年的工作經驗了,她清楚地記得,80年代朋友的媽媽因為聽力退化,配助聽器花了600多塊錢,這在當時可不算個小數目,這讓她非常吃驚,沒想到助聽器這麼昂貴,也就在那個時候,讓她對於聲音接收不順暢的人,有了關注和同理心,「耳朵」和「聽見」是多麼重要啊。後來機緣巧合進入耳蝸行業,她覺得這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從工作中獲得幫助別人的滿足感。
2019年年末時,曾鍅覺得自己的狀態不好,總是覺得很累,但想到很快就到春節假期了,再撐一撐,過年就能好好休息下了。那段時間也確實比較忙,因為很多家長都趁著孩子放了寒假到醫院做檢查,曾鍅自然就更頻繁的出入於醫院。
春節前一周,曾鍅感覺到身體很不舒服,於是到醫院做檢查,血常規的異常和胸片的成像顯示:感染了新冠肺炎。第一反應,曾鍅對這個結果不太相信,又跑到第二家醫院檢查,而核酸檢測呈陽性。拿到確診結果時正是大年初一,到入院前,曾鍅已經發燒超過40度,整個人呼吸困難……
很難想像這段經歷,曾鍅是如果讀過的。經過16天的住院治療,曾鍅從重症轉為輕症,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她還接到了很多家長跟她聯絡的消息,大家對她的信任和依賴,長久以來,關於耳蝸的一切事情,不管是不是與她的工作直接相關,認識她的家長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找她。只要身體狀態允許,曾鍅都會一一回復,實在力不能及,她才告訴對方自己生病了,可以聯繫其他同事。而有一件事,她知道後心裡格外掛念,那就是湖北的兩個家長跟她聯繫說孩子的耳蝸電池快用完了,因為疫情影響,物流不通,他們買不到電池。
曾鍅太明白家長們的焦急心情了,聽障孩子好不容易做了耳蝸手術,開啟了有聲世界的大門,如果因為沒有電池而突然失去了這種連接,不管是孩子自己還是家長,都會非常難受,因為父母已經習慣了和孩子的溝通交流,如果孩子又聽不到了,不光是在學習上受到影響,所有步入正軌的生活都會被打亂,這種感覺非常痛苦。
一邊治療,曾鍅也在一邊想辦法,向愛的分貝求助也是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尋找的解決途徑,而當愛的分貝的工作人員幫協調找到電池並且寄給了幾個家長時,曾鍅覺得既開心又感激,「這真的是雪中送炭,我和家長們都特別感謝愛的分貝」。
那一刻,她可能已經忘了自己還是個需要治療和被照顧的病人,也不會想到接下來也頗為坎坷的治癒過程,出院,再入院,隔離,繼續隔離……
一段時間內,對於這個過程,曾鍅無法去回憶,她只能暫時封存起來,等自己的內心力量逐步恢復強大。而有一個想法非常明確,曾鍅覺得後半輩子都要懷有感恩的心,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因為小小的舉動也可能會給別人帶來很大的影響,這不是空話,而是要實際踐行。
解封之後最想做的事是什麼?曾鍅說,我想曬太陽,我想在外面好好地曬個太陽。
溫暖的陽光,久違了。
來源:愛的分貝微信公眾號
值班編輯:於俊如 責任編輯:張雪弢